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福斯特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E.M.福斯特(1879-1970),是英国二十世纪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等,文学批评的专著《小说面面观》如今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他的写作容现代与传统于一体,有着完美的技巧。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有象征、细想独白等现代表现手法;更可贵的是,他把社会与个体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看见了社会变化和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福斯特读本》精选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文学论著和五则短篇小说,既照顾了不同的体裁,也照顾了每一种题材的整体性,使该读本保证了其阅读和收藏的双重价值。

内容推荐

E.M.福斯特(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出生在伦敦,被认为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作品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和去世后出版的《莫里斯》,还有两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广受欢迎的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福斯特读本》收入了福斯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和文论作品。《福斯特读本》的附录还收入了作家生平和名家评点,对读者和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

长篇小说

霍华德庄园

文论

小说面面观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故事

第三章人物(上)

第四章人物(下)

第五章情节

第六章幻想一

第七章预言

第八章模式与节奏

第九章结语

短篇小说

惊恐记

天国公共马车

附录

名家点评

福斯特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玛格丽特浏览过妹妹的短信,顺着早餐桌子推给了姨妈。一时无语,随后话匣子打开了。

“我什么也无法告诉你,朱莉姨妈。我知道的一点不比你多。我们是春天在国外相遇的,还只是遇上了那家人的父亲和母亲。我知道的很少,连他们儿子的名字我都不知道。这就是来龙去脉——”她摆摆手,笑了笑。

“这么说,事情来得太突然了。”

“谁知道,朱莉姨妈,谁知道呢?”

“可是,玛格丽特亲爱的,我是说,既然我们在就事论事,我们也只好讲些实际才是呀。这事确实是太突然了,一点没错。”

“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可是,玛格丽特亲爱的——”

“我去找来她的另外几封信,”玛格丽特说,“算了,不去了,我要先把早餐吃了。其实呢,我手边也没有她的信了。我们当时从海德堡到施佩耶尔去,就是在这次糟糕的旅行中遇上了威尔科克斯夫妇。海伦和我过去总惦记着施佩耶尔有一座壮观的古教堂——施佩耶尔的主教是七个选举人中的一个——你知道——施佩耶尔、美因茨和科隆。这三地的主教曾一度管辖着莱茵河谷,因此赢得了教士街的名声呢。”

“我还是为这件事感到十分不安,玛格丽特。”

“火车从船只铺起的浮桥上通过,一眼看去它是那么漂亮。可是,哦,五分钟过后我们把一切都看清楚了。那座大教堂已经毁了,全毁了,都是修复造成的;原来的结构荡然不存。我们虚度了一整天,我们在那儿的公园里吃三明治,与威尔科克斯夫妇不期而遇。好可怜呀,他们也上当受骗了——他们实际上正在施佩耶尔逗留——他们很喜欢海伦,反复说应该和我们一起赶往海德堡。事实上,他们第二天果真来了。我们一起开车转了几处地方。他们对我们知根知底后,便邀请海伦去看望他们——我也受到了邀请。只是蒂比生病,把我拖在了家中,这样海伦在星期一就一个人去了。就这么回事儿。这下你和我知道的一样多了。这次是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年轻男人。海伦本来星期六就要回来的,却推迟到·了下星期一,也许因为——我说不清楚了。”

她突然中断说话,倾听伦敦早晨的种种嘈杂。他们的房子位于威克汉老巷,环境甚是幽静,因为一个由建筑物组成的岬角把它和那条主要的大街隔开了。你因此感觉到一股回流,或者索性感觉到一个三角湾,水从那看不见的海域进入,又悄然无声地退回,那些看不见的海浪却仍在拍击。虽然这个岬角是由公寓组成的——公寓很昂贵,有几处洞状进出口大厅,处处有门房和棕榈树——但是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为对面的那些老房子争得几许安静。这些老房子,早晚也会被一一拆除,在它们的地盘上会冒出来另一个岬角,一如人类在伦敦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一层高似一层地摞起来了。

芒特太太对自己的外甥女自有看法。她认定玛格丽特有点儿歇斯底里,开口说话滔滔不绝,拖延时间。她觉得对付这点小伎俩游刃有余,于是对施佩耶尔之行长叹短吁,断言她今生今世绝不会上当受骗,去游览那个鬼地方,最后还借题发挥,认为修复古迹的原则在德国被误解了。“德国人呢,”她说,“就是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有时这招很管用,有时就不怎么灵。”

“一点没错,”玛格丽特说,“德国人就是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她的眼睛开始有神采了。

“当然,我认为你们施莱格尔一家是英格兰人。”芒特太太赶紧补充说——“地地道道的英格兰人。”  玛格丽特向前探了探身子,抚摸一下她的手。

“这话提醒了我——海伦的信——”

“哦,是呀,朱莉姨妈,我一直在想海伦的信。我知道——我一定得去看看她。我一直在想她。我打算去一趟。”

“不过,既去就要有个计划。”芒特太太说,她那温和的声音中露出几许指教的口气。“玛格丽特,要是我多几句嘴,可别感到意外。你对威尔科克斯一家怎么看?他们和我们是一路人吗?他们是靠得住的人吗?他们能看得准海伦吗?在我看来,海伦可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们喜欢文学和艺术吗?你想想就明白的,这点再重要不过。文学和艺术。再重要不过的。那个儿子有多大岁数?她说是那个‘小儿子’。他有结婚的资格了吗?他可能让海伦幸福吗?你收集——”

“我什么也没收集。”

她们立即戗戗了起来。

“照这么说——”

“照这么说我心中没有什么计划,你应该明白了吧。”

“正好相反——”

“我很讨厌这计划那计划的。我也很讨厌什么行动纲领。海伦不是个三岁小孩子。”

“照这么说,亲爱的,为什么还要去一趟呢?”

玛格丽特不说话了。如果姨妈看不出来她为什么要去走一趟,那她是不会告诉她的。她不会说:“我爱我亲爱的妹妹;在她生活的紧要关头,我必须待在她身边。”关爱比激情更为言不尽意,要把关爱说明白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儿。如果她本人像海伦一样和一个男子陷入情网,一准会站在房顶上大声嚷叫出来,然而由于她只是爱着妹妹,她便使用了心心相印这种无声的语言。

“我觉得你们是两个奇怪的姑娘,”芒特太太接着说,“是两个很少见的姑娘,在不少方面都显得比你们的年龄老成得多。不过——你可别生气呀——坦率地说,我觉得你对付不了这件事。这事儿需要一个年龄更大的人去办。亲爱的,斯沃尼奇没有什么要紧事非要我回去。”她把她那圆滚滚的臂膀伸开。“我全听你的使唤,我替你去那个我记不起名字的住宅走一趟吧。”

“朱莉姨妈,”——她跳起来亲了她一口——“我得去,一定要亲自去一趟霍华德庄园。你还没有把事情看透,不过我对你的一片好心是感激不尽的。”

“我全都看透了,”芒特太太反驳说,满怀信心的样子。“我到那里去不是横加干涉,是去把情况弄弄清楚。弄清楚情况总是很有必要的吧。我现在就冒昧直说吧。你要是去会把话说错的;你准会说错话的。你一心为海伦的幸福着急,你那些莽撞的问题只用问一个,就会把威尔科克斯全家得罪了——无意之中就把人家伤害了。”

“我不会提出什么问题的。我知道海伦在信中写得明明白白的,她和一个男子恋爱了。只有海伦的这点事,我没别的可问。其他事情统统不值得提问。如果你喜欢,一个长久的婚约就足够了,至于了解情况呀、问这问那呀、什么计划呀、行动纲领呀——用不着,朱莉姨妈,用不着的。”

她一着急,就没了美丽,没了出众的干练,不过,却透出一股劲头,介于美丽和干练的素质之间——某种最好说成是深层的活力的东西,一种不管她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都会表现出来的持续不断、发自内心的反应。

“要是海伦写信告诉我同样的情况,却是关于一个小店员或一个身无分文的小职员——”

“亲爱的玛格丽特,快进书房把门关上吧。你的那些好女佣正在掸楼梯扶手上的灰尘呢。”

“——或者如果她要想嫁个男人,家里东西多得需要叫卡特·帕特森搬运公司,那我也还会说出同样的话来。”就这样,通过转换说话内容让她姨妈明白,她不是真的脑子出了毛病,也让另一类旁观者②相信她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家,她补充说:“可是我还要说,如果真的是一个跟卡特·帕特森搬运公司打交道的人,那我还是希望定下一个很长的婚约。”

“我也这样想,”芒特太太说,“可是,真的,我几乎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现在,不妨想一想,如果你向威尔科克斯一家说出这种话,那又会怎么样吧。我看透是怎么回事了,可是那些好人儿却会以为你脑子出了毛病。想一想海伦会多么左右为难吧!这种事儿难得的是一个办事稳妥的人,稳妥地对付这种事儿,弄明白事情究竟怎么样了,可能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玛格丽特听到这里听不下去了。

“可你刚才的意思,是一定要把那个婚约拆散的。”

“我想也许只有拆散是上策;可是得慢慢来。”

“你能慢慢地拆散一个婚约吗?”她的眼睛亮了起来。“你认为一个婚约是用什么制成的?我认为婚约是用一些坚硬的材料做成的,你可以扭断,但拆是拆不散的。它和生活的其他纽带不一样。其他纽带可以拉长,可以弯曲。其他纽带有伸缩性。它们不是一样的。”

“就是这么回事。不过难道你不愿意让我马上去霍华德庄园一趟,省得你受那份罪吗?我真的不会去横加干涉,可我对你们施莱格尔家的为人处世了如指掌,我只需背地里悄悄了解一下情况就足够了。”

玛格丽特又一次对她表示感谢,又一次吻了她,然后跑上楼梯去看望弟弟。

他的情况不算好。

枯草热整整折腾了他一个晚上。他的头很疼,眼睛泪汪汪的,他告诉她,他的黏膜情况极其糟糕。生活还值得对付过下去,唯一的事情是对瓦尔特·萨维奇·兰多的留恋,因为她已经答应在白天时断时续地给他念兰名的《想象中的谈话》。

P6-10

序言

E.M.福斯特(1879—1970)温文尔雅,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活了九十一岁。作为作家,他一生算不上丰产,六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子;作为学者,他主要写出了《小说面面观》一书以及一些散文,后半生主要从事普及文学评论和推广的活动,经常在BBC做广播节目,生前一直是个活跃的文化人。另外,他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终生名誉研究员。

E.M.福斯特二十六岁上写出第一本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此后的五年是他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分别写出了《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和《霍华德庄园》(1910),平均两年出产一部小说。他去世一年后才公开出版的《莫里斯》,完成于一九一四年。时隔十年,《印度之行》出版,赢得了幸福生活一费米娜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两项文学奖。此后,他的长篇小说写作便结束了,可他的人生才将将度过了一半。在长达四十六年的后半生中,他出版了两卷短篇小说,两部传记和两卷杂文集等。客观地说,和他的长寿相比,他的作品不算多。有趣的是,福斯特这个名字没有因此而冷落,一直受到热捧,直到他去世三十多年后,还是很热。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之行》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改编成电影,获得奥斯卡大奖多项提名。九十年代《霍华德庄园》改编成电影,又获得奥斯卡大奖多项提名。进入本世纪,《莫里斯》改编成电影,又取得成功。美国兰登书屋对二十世纪的小说进行盘点,由专家评选出百部最佳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名列前茅。

福斯特的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最漫长的旅程》是个例外——那就是跨国或者说跨民族文化的冲突、碰撞、误解以及互补所产生的人间万象。《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篇幅虽然不长,以跨民族为背景的小说结构却很完善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几乎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的延伸,主要写英国和意大利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间悲喜剧。仅从跨国文化这点上看,《印度之行》是高峰,赢得的声誉也是最高的。但是,福斯特始终认为《霍华德庄园》是他的“最好长篇小说”,而且英国多数批评家也认为《霍华德庄园》是他的代表作。所以如此,我以为,主要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背景是英国,而不像别的小说,写英国人在外国领地上的故事。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新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精神世界丰富,思想独立,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新女性,对爱情和婚姻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她不是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做了独立女人后立即会面临生存问题。她祖上给她留下了遗产,每年有五百镑的收入(约相当如今五六十万英镑)。她因此懂得了“金钱是一种教育。比起钱能买到的东西,钱的教育作用更大。”钱能给她带来舒适,但她不贪图舒适,能清楚地看到“舒适分两种,一种是我们可以和他人分享的,比如火,气候,或者音乐;一种是我们不能与他人分享的,比如实物”。正如她在写给妹妹的信中所说的:灵魂世界肯定优于世俗世界,不过对此也不必心心念念,挂在嘴上。具备灵魂世界的人,要做的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把二者调和起来。她认为,英国工业革命两个多世纪,却是经过了整整一个世纪,英国人才培养了干工作的要求。她因此看清楚,人没有钱才会去努力争取,有吃有喝更容易颓废。她经常鼓励散淡的弟弟,说:“工作,工作,工作,只要你需要拯救你的灵魂,拯救你的肉体,就要工作。”他们的父母亲去世早,她成了家里实际上的家长,因为和妹妹年龄接近,两个年轻女性建造了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他们讨论民主、平等、音乐、戏剧、贫富差别、社会责任等等。她对英国在几百年间建立起来的帝国,有很深的情结,却又不乏理智:“一个帝国让我不堪承受,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但是我能欣赏帝国建立起来的英雄主义。”她所欣赏的英雄主义,具体说来,就是男主人公威尔科克斯所代表的英国人的精神面貌。正因为这样的情结,当威尔科克斯先生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却并非因为爱情,而是肩负了一种改造威尔科克斯这样的男人的使命。但是,海伦却越来越厌恶威尔科克斯先生,因为一个在伦敦城的深渊边缘苦苦挣扎的青年伦纳德拖住了她。伦纳德是那种牧人或农人不出三代的后人,现代文明把他们吸引到了城市,磨掉了他们肉体的活力,却没有让他们达到精神活力的境界。毫无疑问,这类青年的命运掌握在威尔科克斯这样的老板手中。小说中也正是因为威尔科克斯先生随口说的一些话,伦纳德便一步步走向了城市贫困的深渊。海伦不顾伦纳德个人的性格缺陷和视角盲点,一味把责任统统推给了威尔科克斯先生。姐姐离威尔科克斯越来越近,她却离姐姐越来越远,以至因为她自己性格的缺陷,因同情伦纳德而献身伦纳德,一夜激情后怀了孕,落荒般地躲到德国去了。

男主人公威尔科克斯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依靠商业手段,在西非置下了大量土地,种植橡胶,成立了“帝国与西非橡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商界重量级人物。他把小儿子保罗派往非洲做生意,自己和大儿子查尔斯在本土经营公司。他对扩大资本眼光独到,房产置办了一处又一处:乡村庄园、郊区别墅、城市公寓,大大小小八九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施莱格尔家族也是有祖上遗产的,姐弟三人衣食无忧,却因为老宅在城市改造中不得不放弃,落入了这样的状态:“封建社会对土地的拥有权,给人带来威严,而现代社会对动产的拥有权,却让我们走回头路,又成了一种游牧民族。”中产阶级在这一变迁的社会中尚且如此,像伦纳德这种在伦敦城贫困的“深渊”边缘上挣扎的青年,连半地下室都住不起,因为付不起房租而一再被强行赶走。威尔科克斯先生对周围的人的生活不幸表现迟钝,用他的话说:“我只是一个平常的生意人。我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说,威尔科克斯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随着“这种人”的经济实力的提升,代表王家贵族的上议院被迫退居次席,代表“这种人”的下议院在议会的论坛上成了主流声音。他们成了这个国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自己的财富由自己的代表管理,理所当然。王家贵族,他们可以养起来,但是不能把财富交给这些不劳而获的人群恣意挥霍。穷人吗,可以对他们发善心,发慈悲,但是不能把财富交给这些没有经过“金钱教育”的人,姑息他们好逸恶劳的习性,或者引诱他们对钱财的贪婪欲望。威尔科克斯们深信抓住钱就抓住了一切,剩下的事情上帝自有安排。在他们看来,穷人就是穷人,你尽可以为他们感到遗憾,但也只能遗憾而已。文明化程度在前进,这只鞋在很多地方都会夹脚的,非要说哪个人对哪种人负有责任,这种话听来很荒谬。世界上只有穷人和富人,过去一直是这样,今后也一直是这样。

他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于他们的巨额财富,反过来要为他们的财富服务,这时候他们认识到了营造精神世界的迫切性。没有精神文化,他们的财富说到底也还是保不住的。中国古谚说:富不过三代。可见,财富能否子子孙孙地传下去,历来都是个世界问题。自觉不自觉,威尔科克斯先生富起来之后,就开始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了。他年轻时在地中海一带寻求财富,在商业活动的重压下和妓女厮混,一旦依仗财富的资本有了身份,他就希望把不光彩的过去隐藏起来,越深越好。他主动接近玛格丽特,是一种寻找精神世界的活动。他利用自己的女儿请玛格丽特上高档餐厅用餐,又利用玛格丽特寻找新房子的机会,向她求婚,无不显示出一个阅历很深的商人的老到和精明。在玛格丽特身上,他看中的是智慧和精神,而不是财产,因此他们的婚姻不是财产上的强强组合,而是财产加精神的结合。然而,他们对财产本身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的占有权,看得很重,一旦看到财产流失的危险,矛盾会表现得非常激烈。

就书中男女主人公而言,这些应是《霍华德庄园》的主要内容;然而围绕主人公所营造的背景和氛围以及玛格丽特的妹妹海伦、威尔科克斯一家的描写,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异常厚实和耐读。

《小说面面观》今天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难得的一部评论小说的专著,其实这部评论作品不是写出来的,是讲出来的。这从它的九个标题——导言、故事、人物(上)、人物(下)、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结语——上也看得出来。不过,福斯特应邀做讲座的级别很高,即剑桥大学历史悠久的“克拉克讲座”。这个讲座所以有名,主要是被邀请的人都是学有成就的著名学者,福斯特当时的名气还没有前面做过讲座的学者们名气大。他因此很高兴也有点紧张,准备也就更充足;因为讲演效果很好,他越讲越发挥,越讲名声越大,到了这个系列讲座的后期,听讲座的人趋之若鹜。后来,根据这个讲座,他整理成书出版,取名《小说面面观》。也许是因为讲出来的,一些英国评论家对这本专著的评价不高,例如《伟大的传统》的作者利维斯。但是,他们忘了,福斯特首先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评论小说是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写作的,不仅有大量的阅读的支持,还有他的写作经历的支持。因此,这本十万字出头的专著,点评了几十本小说,都十分到位,活灵活现,例如,什么是故事,什么是情节,他只用两句话——“‘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了”——就解释清楚了,而他提供的实例则更引人入胜。他关于文学作品中“饱满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定义,成为二十世纪文学评论的著名论断。诚如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杨周翰所说:“福斯特的这些讲演并非谈论作家创作的甘苦,而是用文学史上各类不同的小说为例,分析小说的各个方面,如故事、人物、作者的观察角度、情节的因果关系、幻想成分、作者的信仰、结构和节奏,来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这部作品,因为是演说,所以语言非常生动、幽默。”

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写作,很特别,大部分是他阅读希腊罗马神话的结果。他对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的推崇和再创作,是他的短篇小说的特色。这类短篇小说,现实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在怪异的神秘的氛围里弄出一些怪异和神秘的事件和故事,读者随着作者叙述,进入一种氛围,忽而和现实人物相遇,忽而和神话传说的人物相遇,有时读者自己都难免迷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虽然阅读福斯特的短篇小说需要耐心和对希腊罗马神话的了解,但是体会他写作短篇小说的独到之处,还是比较容易的。本书选收了福斯特的两则比较有名、比较好看的小说,《惊恐记》和《天国公共马车》,堪称他这类短篇的代表性作品。

著名译者谷启楠教授在谈及福斯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时指出:“这些小说看似离奇,甚至荒诞,但都表现了重要的主题。福斯特的一个常见主题是:主人公厌倦了令人窒息的世俗社会,想冲出囹圄,逃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森林或大海,可以是民风质朴的乡村或另一个国度,甚至可以是天国。有些主人公成功出逃,有些则被迫回归世俗世界。除了主题以外,一些作品还反映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长篇小说、专著和短篇小说三个方面了解福斯特的写作,希望这个读本是耐读的,会让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苏福忠

二○—○年百月十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福斯特先生的声音从来没有超出讲话的应有分贝,讲述事情却娓娓道来,不声不响地渗入人们的心灵,呆在那里,如同日本樱花在水的深层绽放……他就是一本鼓励梦想的书。

——弗吉尼亚·吴尔夫

E.M.福斯特的世界没有幻想非非的东西。他按照一种争辩的模式组织他的材料,借此揭示的各种生活的态度产生碰撞,而各种生活的代表人物却无法连结他们之间的沟壑。

——哈里·布莱米尔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福斯特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E.M.福斯特
译者 冯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1349
开本 16开
页数 4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2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0-53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8-3985
版权提供者 The Provost and Scholars of King's College,Cambridge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