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昌专著的《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从“地方军阀办教育”这一民国时期特殊现象入手,对阎锡山的非主流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多角度考察了阎锡山在山西兴办教育的内外动因,生动展示了山西各类教育的发展情况与办学经验。
图书 | 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野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申国昌专著的《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从“地方军阀办教育”这一民国时期特殊现象入手,对阎锡山的非主流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多角度考察了阎锡山在山西兴办教育的内外动因,生动展示了山西各类教育的发展情况与办学经验。 内容推荐 《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从“地方军阀办教育”这一民国时期特殊现象入手,对阎锡山的非主流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进行了深入挖掘,从多角度考察了阎锡山在山西兴办教育的内外动因,生动展示了山西各类教育的发展情况与办学经验。 申国昌专著的《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通过“原生态”研究,既分析了民国时期山西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又概括了民国时期最为典型的军阀办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拓展了区域教育史与基层教育史研究领域。 目录 引 论 一、“阎锡山现象”: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二、研究缘起:现实的诱发与研究的兴趣 三、研究价值:启迪办学实践与开拓研究空间 四、研究现状、理论参照与方法选择综述 第一章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动因 第一节 悠久的兴教办学传统 一、古代私学对阎锡山办学的示范作用 二、兴教设学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 三、书院为新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浓郁的地方乡土情感 一、起:狭隘的家乡观念 二、升华:浓重的乡土情感 三、期望:强晋富民的愿望 第三节 崇儒重教的个人喜好 一、早年接受儒学启蒙教育 一、崇儒重教的个人兴趣 三、儒学熏陶下的重教心理 第四节 留学日本的触动和感慨 一、负笈东渡,习武探珍 二、耳闻目睹,感触颇深 三、借石他山,铸就晋基 第五节 晚清巡抚的兴学之风 一、匡正学风,调和汉累:张之洞兴办令德堂书院 二、整改旧学,新创武学:胡聘之对旧学的整饬与重建 三、昌明正学,中西合璧:岑春煊创办山西大学堂 四、固基造端,育才兴教:张曾歇与丁宝铨办师范学堂 第六节 文教幕僚的出谋划策 一、阎锡山文教幕僚群体的构成 二、文教幕僚对阎锡山办学的影响 第七节 政治统治的教育需求 一、政治统治呼唤造就精英 二、社会文明需要发展教育 三、学校教育为政令助推器 第二章 以国民教育培育根基:义务教育独领风骚 第一节 阎锡山关于普及国民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国民教育为人群之生命” 二、“国民教育为文明之基础” 三、“国民教育要普及” 四、“以社会教育救济国民教育” 第二节 阎锡山给予山西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 一、《山西省施行义务教育规程》的出台 二、阎锡山实施义务教育的步骤 三、实施义务教育的行政保障 第三节 阎锡山在山西厉行义务教育概览 一、义务教育的经费筹集 二、义务教育的师资培育 三、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 四、义务教育的教学活动 五、义务教育的督导机制 六、女子义务教育的推行 第四节 阎锡山厉行义务教育的效果及影响 一、义务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义务教育的对外影响 第三章 以人才教育铸就精英:独特的人才教育体系 第一节 阎锡山的人才教育构想:“屋之在地上者” 一、人才教育价值论:改良社会,造就精英 二、人才教育目的论:强省富民,振若三晋 三、人才教育层次论:多元培育,多维结构 第二节 抗战前山西高等学校的稳步发展 一、山西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阎锡山与山西大学的特殊情结 三、川至医专——阎锡山的高教“试验田” 第三节 民国早期相对发达的师范教育 一、回眸发展历程,勾勒演进轨迹 二、阎锡山设计的特色师范教育体系 三、山西师范教育的办学特征 第四节 公私杂糅:山西中等教育的多元发展 一、阎锡山对中学师生的期望 二、多元化的中学办学机制 三、个人教化理念的试验场:川至中学和进山中学 第五节 非常人才定位理念下的教育:高级小学教育 一、学校的基本构成:学生与教师 二、高小的内在灵魂:课程与教学 三、运行的物质保障:经费与设备 四、教育的导航体系:督导与管理 第六节 阎锡山的特殊育人基地——育才馆和行政研究所 一、背景:村政建设对行政人才的急需 二、县区行政官员的摇篮——育才馆 三、行政办事人员的培训站:行政研究所 第四章 以职业教育谋求生计:山西实业人才的摇篮 第一节 阎锡山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三害教育”——教育的困惑 二、“学有所用”——职业教育的原则 三、“教育生产化”——教育内容的调适 第二节 阎锡山兴办职业教育的动因及背景 一、职业教育思潮的波及 二、治晋富省方略的需求 三、中学和高小的就业困局 第三节 主渠道:正规职业教育 一、培养技术骨干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造就实用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获取谋生手段的初等职业教育 四、阎锡山设计的职业示范学校:岱岳牧畜职业学校 第四节 职业补习教育异军突起 一、职业补习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透视 二、山西职业补习教育发展掠影 三、女子职业补习教育的兴起 第五章 以社会教育感化民众:守土经营育导指归 第一节 阎锡山的社会教化理念 一、借助社会教育推行治晋方略 二、将社会教育纳入经济生活之中 三、以社会教育净化乡村风气 四、“非思想不能抵制思想” 第二节 阎锡山倡办的社会教育概览 一、社会教育主体:多种形式并用的施教机构 二、社会教育活动:众人参与,异彩纷呈 三、社会教育内容:以施政与启智为主题 四、社会教育方法:凭热情感化民众 第三节 30年代社教“中心机关”——山西民众教育馆 一、组织与规章:为民众教育提供保障 二、民教场所:具体实施民众教育的基地 三、民教会社:组织与研究民教活动的社团 四、活动类型:实施教育的鹄的与路径 五、民众学校:“不识字人的开眼医院” 第四节 阎锡山在山西率先实施的国语运动 一、国语运动历史回眸 二、阎锡山率先推行国语与注音字母起因 三、在全社会率先开展国语教育运动概览 第五节 对阎锡山实施社会教育的总评 一、构建以稳固统治为目的的社会教育体系 二、追求以领先全国为动力的社会教育目标 三、形成以识字教育为重心的社会教育体系 四、开展以多种活动为媒介的社会教育实践 五、求取以社会稳定为指归的社会教育效果 第六章 对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总体评份 第一节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自治为阎锡山兴办教育提供了行政与经费保障 二、阎锡山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热情直接影响着山西教育的发展 三、政府动员下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山西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对外交流促进阎锡山及山西教育界人士教育理念更新 五、军阀热衷于军事的本性是导致教育不能长久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 一、功利性:以维护统治为轴心 二、民族性:国民意识的驱动 三、独特性:个人意志的体现 四、虚荣性:沽名钓誉的冲动 五、短期性:军阀本性的回归 第三节 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启示 一、社会需求是刺激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地方办学自主权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三、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办学的前提和保障 四、地方长官的办学热情直接影响区域教育发展 五、地方长官应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 六、优先发展可弥补区域教育基础薄弱的天然缺陷 结语 一、“阎锡山现象”的历史透视 二、关于人物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守本与开新(阎锡山与山西教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野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申国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8600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2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6 |
丛书名 | |
印张 | 3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2 |
宽 | 170 |
高 | 3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