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央视国学讲座内容及北京大学“中国经典解读”博士课程讲义内容精选而成。《大学》《中庸》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属。《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本书以“经典细读”为特质,总结出中国文化以原典为基本的特点,梳理出中国主流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为灾难迭起的世界重新“发现东方”精神生态价值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作者简介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论室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主席,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出版著作5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目录 导言 上编 品读《大学》 第一讲 作为经典的《大学》及其当代价值 一、由“记”上升到“经” 二、《大学》的作者 三、《大学》的文化心理整合的当代意义 四、《大学》的当代精神生态价值 第二讲 《大学》“三纲”的精神高度 一、大学之道第一纲“明明德” 二、大学之道第二纲“亲民” 三、大学之道第三纲“止于至善” 四、“止定静安虑得”为《大学》六法 五、“本末始终先后”是固本强根门径 第三讲 《大学》的“八目”方法论问题 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格升华 二、“内圣外王”式的制度和灵魂互动模式 三、格物的穷极观照与精神指向 四、修身为本是超越上下关系的人伦大本 第四讲 “明明德”与“亲民”的纲举目张 一、光明大德的人性光辉 二、君子维新的社会启蒙 第五讲 “止于至善”的精神高地 一、“知止”的主体自觉与多元取向 二、人伦所止的仁敬孝慈信 三、止于至善的切磋琢磨 第六讲 内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听讼”与“无讼” 二、君子慎独而诚中形外 三、以诚为本而无愧天地 四、诚意修身与面对本真 第七讲 身心公正的理性意识 一、修身正心规避“不得其正” 二、清心出尘的澄明境界 三、身心端正的道德修为 第八讲 家国相连的社会伦理 一、公正合度的人际交往 二、由家及国的伦理扩展 三、人己相系的道德力量 第九讲 天下太平的社会理念 一、絮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三、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关注 第十讲 以义为先的行动原则 一、仁人爱恶的理性判断 二、身本财末的价值关怀 三、以义为利的治国纲领 中编 品读《中庸》 第十一讲 《中庸》的作者及其成书过程考辨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 二、《中庸》成书的大体过程 第十二讲 中庸思想的实践难度及中西中庸观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 二、中庸思想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第十三讲 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一、中庸的形而上学根据 二、中庸的自我性情修养实践 三、中和的精神意义在于心怀谨慎 四、中庸之路的正与反 第十四讲 中庸的精神高度与实践价值 一、中庸境界的高度与难度 二、过与不及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行中庸之道的思想文化意义 四、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难题的中庸之道 第十五讲 中庸之难与君子之强 一、须臾不离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不可能的深层原因 三、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操守 四、君子遵道而行的中庸实践 第十六讲 君子之道的广大与隐微 一、儒家对君子的多重规定性 二、实践君子之道的张力结构 三、道不远人的人文立场 四、日用规范中的中庸实践要求 第十七讲 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积极功效 一、自我定位的“素位”意识 二、循序渐进的君子之道 三、敬畏神灵的当代思想启示 四、大德受命的中庸功效 第十八讲 礼治规范与伦理政治话语 一、圣人续接的礼治规范 二、中庸之政的人文关怀 三、达道达德的社会公共价值 第十九 讲诚:修治天下的内在根据 一、治国九经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的预见性与行使的合法性 三、知行合一的为道功夫 四、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 第二十讲 至诚无息的精神生态意义 一、致曲有诚的精神跃升 二、至诚如神的精神投注 三、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 四、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 第二十一讲 德合天人的文化理念 一、至诚之道的实践路径 二、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 三、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四、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 第二十二讲 中庸之德的社会伦理价值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二、简淡谨微的道德境界 三、内省慎独的内修价值 第二十三讲 《大学》《中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意义 一、“三纲八目”将凡夫俗子铸为君子贤人 二、君子清贫自守的四种美好品格 三、中庸标举和谐观是世界和平的愿景 四、中庸中和思想的历史命运与当代价值 下编 品读经典 第二十四讲 孔子“仁”学思想与中庸诉求 一、原始儒家思想的中心范式 二、儒道思想的内在历史关联性 三、从“礼”中心到“仁”中心 四、作为道德理想的“君子”境界 五、孔子思想的启迪性意义 第二十五讲 东方大哲老子《道德经》辩证法 一、老子其人其书之谜 二、老子反“仁义”说质疑 三、本体论与宇宙论 四、认识论与辩证论 五、人生论与政治论 六、语言论与审美论 七、老子思想智慧的意义 第二十六讲 中庸美学与古典诗词境界 一、意境理论的话语生成 二、艺术美意境的三个层次 序言 最明亮之处眼睛难以直 视,最幽暗之处眼睛难以洞 悉。前者是太阳,后者或许 是人心。我们只能引来金色 的阳光,点亮幽暗的人心, 承诺人心由幽暗走向明亮的 可能性。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金克 木先生写了一本书《书读完 了》。我请教过他,书怎么 才能读完呢?哪些书读完了 呢?他说,中国古书有多少 ?超过经典的“四书”“五经” “二十五史”几千倍,古书最 多的时候达到了253000多 种。历代战乱,烽火连天, 五分之三的古书给丢掉了。 一个人读世间著作,青春治 学、皓首穷经也未必能读完 。我理解金先生的意思—— 如果把你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泛滥的阅读中去,书是 永远读不完的。因为历代书 籍并非每一部都是经典,读 非经典甚至文化垃圾就会变 成一个杂家,变成缺乏深度 厚度高度的阅读,终成为失 败的阅读。那怎么办呢?读 经典!读经典中的经典!这 是可以“读完”的,而且通过 品读而登高行远! 一国有一国之学问。国 学在文化复兴时代具有重要 意义,在东方智慧中具有不 可忽略的核心地位。今日世 界要破除全盘西化和文化自 卑,让全世界尊重每个国家 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经典。中 国文化最精粹部分是国学的 “经、史、子、集”,应该为 国人所欣赏诠释进而价值重 估。一个世纪以来,国学被 “妖魔化”的历史已经成为过 去。今天我们可以豪迈地说 :国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份 瑰宝,与西学一样值得全世 界人们尊重、学习和践行。 本书对儒家“经典中的经 典”——“四书”(《大学》《 论语》《孟子》《中庸》) 中最难懂的《大学》《中庸 》加以阐释。《汉书·艺文 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 ,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 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 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 、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班固认为 ,儒家起源于司徒之官。所 谓司徒之官,是上古尧为管 理民众、土地、教育等行政 事务而设立“司徒”一职。相 传舜、禹就曾经担任尧的司 徒之职。这一观点得到历代 儒家的认同,尤其是近代学 者章太炎十分赞同这一儒家 起源观。然而,留美的胡适 用西方知识谱系重释中国学 术,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 引用《淮南子·要略》提出 诸子出于“应世之急”,强调 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 转化而来。 本书重点不在于分析儒 家起源问题和民国学者的学 术争辩,而是重在分析先秦 儒家思想中经典表述及其深 层意义。对经典的阐释是对 经典文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 内核解释。其分析方法是读 经典深入细致的“细读法”。 我力求通过逐字、逐句、逐 段、逐篇的辩证解读,尽可 能地接近经典的本真意义, 并经过内容阐释而发掘出其 中所隐含的普世意义。作为 中国思想经典的《大学》, 有其不可忽略的当代价值: 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 种塑形,强调尊重历史,尊 重教化,尊重道义,注重个 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对 当今世界中人的和谐发展的 意义不可低估。 作为国学经典中经典的“ 四书”,是历代哲人们的学 术选择,被历史沉淀传承, 并且被历代学者认可的,而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大学》 。当你阅读这些经典,把这 本薄薄的只有1500多字的 书读大读厚,读成宽博的人 生,那么您的“书”就丰满了 。这些精彩的书数量并不多 ,所以是能够读完的。这就 是金克木先生所说的“书读 完了”的含义。 《大学》之道有三大纲 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即要把内在过分的欲望 去掉,彰显美好的品德,推 己及人,普济天下,进而精 益求精,达到至善。而实现 这三大纲领有其具体做法: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 虑,虑而后能得。”这三大 纲领还要配以“八目”的具体 步骤:格、致、诚、正、修 、齐、治、平。这“八目”是 《大学》实现三纲之核心步 骤。“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 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完 全过时。今天的新儒家提出 的“内圣”开出“新外王”,是 一种拯救人世沉沦的努力, 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因为社 会并不仅仅包含个体制约, 还包括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故而“大学之道”是一个人 的成年仪式、成人之礼。《 大学》让君子掌握一整套社 会话语、社会伦理,并获得 一颗谦和礼让仁爱之心。 儒家思想的意义在于强 调个体的心灵光辉和精神提 升价值。《大学》引用孔子 的诸多言论,切中时弊,启 迪人心:强调君子“慎独”的 品德修养是“本”,处理具体 的外在事物是“末”,先修养 自身品德,再用美德感化民 众,确乎当务之急;“八目” 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客 观到主观的历练成长过程; 君子只有在道德上做到推己 及人,才可以治理好国家、 平定天下;贤人要有仁爱宽 容之心,而不应该嫉贤妒能 ,常怀公正之心,大道才能 得以推行,天下才能和谐和 平;“三纲八目”的目的是为 了约束君子品行,使其逐渐 完善人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可谓言之谆谆,意在培根 铸魂。 导语 《中庸》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大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 中庸之道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居中适度与均衡,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天性相和谐。 中庸之道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他重要范畴组成一种话语系统,诸如,“执中”“中行”“中节”“中用”“中和”等,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正心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 后记 在宇宙永恒面前,人生 短暂到只在“呼吸之间”。生 命“去昧化”由无数个短暂构 成。珍惜每个稍纵即逝的启 迪,积淀每一美好短暂的体 验,终能走近大智慧大光明 。 有人说国学没有什么用 。其实国学是人生的指南, 经典是大国的命脉!国学启 迪个体生命在短暂中去充实 完美获得价值实现。《黄帝 内经》《尚书》言之凿凿人 能够活两个花甲:天年—— 百岁或百二十岁。天年的含 义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 今人却活不到,为什么?“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 活”。“天”字上面的横是平 的,当人违背自然,随心所 欲消费生命消耗正能量使得 生命天平倾斜。当“天”上面 的横不平时,这个字变成“ 天”。“夭”后面是“折”——“ 夭折”。国学让我们瞬间感 悟:生命的意义不完全在于 自然生命的延续,更重要在 于生命意义的充盈,在于生 命力的高涨进发状态,与永 恒生命力沟通的时刻恰恰是 人生启迪灵光一闪之中,在 那些醍醐灌顶的生命忘我陶 醉的瞬间。 国学会让我们进入经、 史、子、集各个方面,通过 “三省吾身”发现人生短板而 不断修为,让自己碎片化的 知识逐渐整合成完整的知识 体,于是,人的世界观、方 法论、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 ,一览众山小!可见国学无 用有大用。国学不能使人发 横财,不能使人拥有豪宅名 车。但国学让人知道世界大 道的规律,知道自己心灵的 迷失和拯救之途,知道自己 短暂一生应该赋予怎样充沛 的人生价值。 我意识到,走进国学经 典的路程是艰难的,因为以 文化个体的眼光确立经典确 乎带有文化层面的冒险性。 中国文化不应再亦步亦趋地 追逐西方潮流,我们必须冷 静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 将东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 要素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 消除文化误读发现差异性文 化之间的相似性。 法国著名思想家于连教 授曾经向中国知识界发出呼 吁,希望中国知识分子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在世纪转 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 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 ,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 思想传统。如果不做这一工 作,21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 为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 方思想的附庸。如果没有人 的主动争取,这样一个阶段 是不会自动到来的。中国人 被动接受西方思想并向西方 传播自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 世纪,这个历史时期现在应 该可以结束了。” 因此,中国需要重新认 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意识到中国不应该满足于 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 ,也不应该仅仅重视物质生 活的提升。而是通过个体的 经典品读和国学修为,促使 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自觉自信 和从容高迈,不再渴望中国 文化走向“西化”,而是渴望 中国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在 差异性文化互补中,提升人 类内在心灵境界。使得东方 国学智慧: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 德治国、以文化人、仁者爱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成为人 类的共同智慧!中国精神现 代化应该全民展开,为人类 带来更多的精神价值财富。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 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 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拿 来”到“输出”的转型中不断 自主创新,从而使中国思想 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的核心 价值之一。 大道至简。真正的写作 是用命在写,所谓著作等身 是极强的自律下对真理的不 懈探索的踪迹。只有少数人 明白人生短暂,才会通过写 作证明生命的有效存在。大 学者都在大学里深藏不露, 潜心学问,著作等身,他们 才是中国脊梁!时代反理论 、淡化理论,轻视大道甚嚣 尘上,重视精致的利己主义 的各种“戏说”使得经典降为 消费品。我们只能尽力坚守 静穆的学术高地,疾风劲草 ,不为话语权的短视而影响 自己的长远学术计划。因而 ,我在讲演和写作本书时怀 有一种学术庄严感,使我对 经典的阐释取舍成为一种披 沙拣金式的选择,即不断地 淘汰那些历史局限性的材料 ,而以不问断地“做减法”来 保留那些最宝贵的思想资源 ,从而使与大贤大哲对话本 身构成了一种精神高度,并 希冀这种对话高度成为21世 纪国学经典阐释的内在诉求 。 在我看来,做学问没有 古尊今卑之分,也没有先人 圣贤后人平庸之说。而是“ 黄泉路上无老少,学问途中 无先后”。重要的是在滚滚 红尘中童心尚存。做学问贵 在“悟”,苦读数十载,往往 是一念之间的开悟,能将人 引领到一个融会贯通的新境 界。有人皓首穷经也许都等 不来这种灵光闪现,有人尚 在少年也许却早已经心得颇 深。造化深不可测! 宇宙是复数,有十万个 宇宙。面对此浩瀚的时空大 限,太阳系只是十万宇宙中 的一粒灰尘,而每个个体只 是沧海一粟。没有人能够阻 挡斗转星移的岁月变迁,我 们微渺如尘埃的生命又能做 些什么?至于写下的文字更 是在茫茫太空中缥缈若无,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往往让 我们不堪其重,写作意义的 失落仍然需要重新寻绎。我 们只能顺应这生命的洪流, 尽己所能为推进这潮流做些 事情。如果能在人世之中时 精彩页 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经典研究,不是对古典的膜拜,而是通过对“经典”全新解释,使我们这一代在穿透经典文本“意义”中,不断阐释延伸着经典的新意义。中国学者必须在人类遭遇共同命运时刻,发出自己独特而明确的东方大国声音! 南宋朱熹编《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浓缩了儒家精神智慧。其中,《大学》《中庸》是对儒家思想的集中阐释和归纳升华,是南宋朱熹以来中国思想最经典的表达。元朝开始将儒家“四书”纳入考试科目,对国家稳定和平息民族冲突影响深远。明代朱元璋非常看重程朱理学,将儒学钦定为立国之本。从此,《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士人案前必读之书。而科考八股取士的题目基本来自“四书”,并以程朱大儒的解释为准绳,从而促使士人对《论语集注》烂熟于胸,甚至倒背如流,才能在考试时准确理解其中每一句子甚至每个字的精深含义,引经据典答完关系一生命运的考卷。 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其思想渊源和发展呈现怎样的路径?学术界对儒家思想源流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大抵说,学术界关于儒家思想渊源有几种不同观点:其一,司马迁儒学渊源于“六经说”;其二,刘安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其三,胡适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其四,班固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其五,冯友兰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等等。 以上诸说,有一定的道理,并给他人以启发。但我认为,渊源溯源问题非常幽暗复杂,加之圣人无常师,如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孟苏夔、靖叔。孔子晚年集中精力研究《易经》而有“韦编三绝”之说。因此,我认为,在多种渊源的可能性中,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儒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因此,我们在品读《大学》《中庸》时,必须重视儒家和《易经》的关系问题,分梳儒家与《易经》思想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从微言大义中寻绎思想踪迹而综合治经。诸如,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思想以及和合精神等,皆可在《易经》中找到初端。换言之,儒家与《易经》的内在精神渊源,已经浮出历史表面。 《易经》位居中国儒学“六经”之首,又是道家“三玄”之一,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今文家认为《易经》为孔子所作(六经皆是孔子所作),而古文家则认为六经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删改一番)。古文家的看法被今文家驳倒,而今文家的看法自宋代以来也不断遭到质疑。因此,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极重要问题。 应该说,《易经》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大致说,最早初具规模的《易经》所应用的史实是公元前672年,比孔子(前551-前479)早了一百多年。因而孔子不可能作《易经》,但是又因为《易经》与《诗经》和《春秋》的形成年代相差不远,孔子统一编订则是可能的。然而,这一问题却在历史上引起了持久不息的争论,值得学界深加分析。 回顾历史,孔子与《易经》有密切关系。《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论语》中可看到,孔子早年致力于《诗》《书》《礼》《乐》的研究,到晚年才全力进行《易经》研究。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吾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同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肝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可见,《易经》的研究已然成为儒学相传的重要内容。 《孔子家语》则有多条孔子论《易》的引述,值得重视。“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家语·问玉》),又说:“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孔子家语·本姓解》)。这里,已经将《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相并列,只是尚未成为“六经之首”而已。而且,《易经·系辞传》引有“子曰”20余条之多,尽管可能并非完全是孔子的原话,但是其思想与孔子思想无疑具有相近性和互通性。 疑古派否定孔子整理删改《易经》说,称经不住历史追问。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揭证《系辞》《文言》诸篇非孔子所作。其后,明清学者对《系辞》质疑日多。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尤其是章太炎更是极力反对“孔子删《易》说”,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