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 |
内容 | 作者简介 吴功青,安徽省岳西县人。2013年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希腊化罗马哲学、教父哲学和文艺复兴,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门》等学术刊物。 徐诗凌,广东省广州市人。2015年毕业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分析员。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神秘的地下宫殿——圣卡里斯托墓窖 第一章 罗马墓葬与圣卡里斯托墓窖 一、罗马墓葬 二、早期基督教与卡里斯托墓窖 第二章 走进墓窖 一、构造 二、早期基督徒的墓葬习俗 三、象征 第三章 墓窖与早期基督徒的生死观 一、死亡:从“记忆”到“睡眠” 二、死后的“合一”与“无形教会” 三、殉道的激情 四、信仰与世俗生活 结语 第二部分 圣司提反堂的圣徒墓 第一章 走出教难的基督教 一、“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二、“被死亡触摸到的日子” 第二章 由死而生的圣徒与教会 一、“背起十字架来跟从我” 二、“这是你们所欲求的” 三、“他们会有区别地净化病体吗?” 第三章 虽死犹生的圣徒与城市 一、“一个新的耶路撒冷建成了” 二、“那也被称作圣耶路撒冷的” 三、“请拯救你的博洛尼亚城及其市民” 插图说明 内容推荐 “死生亦大矣”,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由死亡而反思生活;通过处理死亡,恰当地对待死者,解释、确定并继续生活,是所有的文明、所有的世代都在进行的哲学思考和生活实践。因此,某时某地的人如何建造坟墓,如何对待死者,也是理解其看待死亡、生命和生活的钥匙。 吴功青、徐诗凌所著的《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由两部学术小品组成,两位在意大利求学的年轻学者从两处基督徒墓葬的历史、构造和相关习俗入手,揭示出基督教精神在墓葬中的根本体现,并反映出基督徒从古代晚期到近代的生活处境与思想观念变迁。读者由此可窥见西方墓葬习俗和信仰传统。 编辑推荐 早期欧洲人的墓葬是把握西方墓葬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入手点。一方面,早期欧洲墓葬既脱胎于罗马人的墓葬习俗,又与后者的观念有根本不同,如何理解二者的关联在理解西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早期欧洲人的墓葬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灵魂、身体以及复活等根本问题的理解,是我们进入早期西方文化传统的一把钥匙。 吴功青、徐诗凌所著的《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从早期欧洲具有代表性的两类墓葬“墓窖”和“圣徒墓”入手,突出了罗马帝国时代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欧洲人对于死亡的理解:他们倾向于把死亡看作一场短暂的“睡眠”,此后就如火鸟(凤凰)般从灰烬中重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功青//徐诗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8123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92 |
CIP核字 | 2017034701 |
中图分类号 | K885.088.4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