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十三次战事总结
内容
编辑推荐

龚平、莽宇编写的这本《毛泽东十三次战事总结》解读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十三场战争,包括:秋收起义、长征、渡江战役、井冈山战事、反围剿、蟠龙镇战事、会昌战事等。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

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十三场浴血搏杀,十三首毛泽东诗篇,是战争的硝烟成就了诗人,还是诗人的浪漫升华了战争?须晴日,看万山红遍,风景这边独好!

《毛泽东十三次战事总结》一书总结了毛泽东的十三场战事,包括:秋收起义、井冈山战事、赣南战事、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大柏地战事、会昌战事、娄山关战事、腊子口战事、长征、吴起镇战事、蟠龙镇战事、渡江战役。

《毛泽东十三次战事总结》由龚平、莽宇编写。

目录

☆秋收时节暮云愁——毛泽东第一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一

秋收时节的武装“暴动”/4

中国共产党有了军旗/7

大家一同闹革命/9

起义核心毛泽东/11

指挥中心设在哪里/14

三湾,重整旗鼓/17

起义军出了叛徒/19

三个师,也不换卢德铭/20

秋收起义战事总结/22

☆黄洋界上炮声隆——毛泽东第二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二

周鲁开除了毛泽东党籍/26

红旗插上井冈山/29

黄洋界上战事忙/32

一个有功的朱云卿/36

红军当中也有黄埔生/38

井冈山战事总结/42

☆收拾金瓯一片——毛泽东第三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三

蒋介石对李宗仁动手/46

兴亡都是百姓苦/51

闽西,“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地/53

分田分地真是忙/58

赣南战事总结/62

☆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第四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四

对决,活捉张辉瓒/66

人民的愤怒,张辉瓒丧命/69

龙冈大捷,战斗之冠/72

第一次反“围剿”战事总结/76

☆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第五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五

毛泽东先捏“软柿子”/80

胜利,红军有三大优势/86

“反共”的何应钦/89

国民革命军中的蔡廷锴/94

第二次反“围剿”战事总结/98

☆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第六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六

大柏地上炮声隆隆/102

行动,向城市进军/106

罗坊会议纠“左”/10g

对决,红军5天内胜了3场/110

大柏地战事总结/115

☆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第七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七

“围剿”,蒋介石来势汹汹/120

失败,中共危机重重/123

美国人援蒋很慷慨/128

会昌,风景独好/130

朱德临危受命,收拾残局/132

会昌战事总结/134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第八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八

改变历史的遵义会议/138

王稼祥一票定乾坤/140

娄山关生死之战/144

遵义城下的战事扭转颓势/147

突破天堑乌江/149

罢免李德/152

娄山关战事总结/153

☆今日长缨在手——毛泽东第九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九

俄界纠正“张国焘式”错误/158

两天两夜,突破腊子口/160

直罗镇,生死较量/163

长征途中的革命斗士/167

腊子口战事总结/170

☆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第十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十

踏上艰难险阻的征途/174

血染湘江/180

金沙水拍云崖暖/181

大渡桥横铁索寒/185

“到陕北去,找刘志丹”/188

巾帼英雄,感人泪下/190

征途中,谁说我年纪小/193

国际友人的亲历/196

长征战事总结/201

☆谁敢横刀立马——毛泽东第十一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十一

吴起镇彭德怀斩尾行动/206

保地盘的西北马家军/209

横刀立马“彭大将军”/213

吴起镇战事总结/216

☆大野入苍穹——毛泽东第十二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十二

青化砭,巧设伏击战/220

羊马河之战/224

蟠龙镇,调虎离山/227

胡宗南沙家店上当/230

蟠龙镇战事总结/234

☆宜将剩勇追穷寇——毛泽东第十三次战事总结

战事总结之十三

和平无望,过江/238

国民党政权,瞬间瓦解/241

红旗插上“总统府”大楼/243

“御林军”倒戈/245

起义,南京江面上的壮举/249

蒋盼美国出兵/252

渡江战役战事总结/255

试读章节

☆秋收时节的武装“暴动”

1927年4月,在广州国民政府对北洋军阀发起的北伐战争还没有彻底取得胜利之时,国民党内部就出现了分裂,驻守南京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和驻守武汉的党内实权派汪精卫分别宣布成立国民政府。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国民党的分裂关系重大。北伐之前,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一次合作的意向;北伐之初,国共两党仍处于合作状态。然而,国民党内部分裂以后,形势却急转直下: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和迫害共产党人的”四·二”反革命政变。随后,汪精卫又在武汉宣称”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人漏网”,大肆逮捕和迫害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于7月在武汉召开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土地革命,伺机在工农阶级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四省发动武装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共中央委派生于湖南的毛泽东指导湖南省委的工作,同时研究湖南的军事形势和农民运动状况,准备湖南的武装暴动。

毛泽东研究、分析了湖南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农民运动状况,认为湖南有条件成为武装暴动的重点地区。于是,他向中共中央呈送了名为《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的报告,建议把湖南作为武装暴动的重点地区。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举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第一次提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影响深远,被概括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八七会议”还肯定和同意了毛泽东提出的以湖南为武装暴动重点地区的建议。会议决定,毛泽东在会后立即返回湖南,向湖南省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制定湖南武装暴动的具体计划,进一步组织和领导湘鄂粤赣边区的暴动。

“八七会议”结束当天,毛泽东就趁着夜色返回湖南。毛泽东刚到湖南时,为了自身安全,白天寄居在岳父家里,到了晚上才外出活动,与参加暴动的工人、农民接触和交流,准备暴动事宜。9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了布置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部署矿工参加暴动。9月6日,又前往铜鼓,部署当地农民参加暴动。

9月9日,由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按照既定计划,参加暴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方面军指挥部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以下称“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安源工人自卫队、崇通农民自卫队、醴陵农民自卫队等部队,分三路先后从安源、修水、铜鼓等地出发,分别占领醴陵、浏阳后,取道渣津,合围长沙。第一路,以安源工人自卫队为主力,在夺取矿警的武装后,经由萍乡、醴陵向长沙进军;第二路,以平江工农义勇队为主力,从修水出发,经由平江向长沙进军;第三路,以警卫团和浏阳工农义勇队为主力,由铜鼓出发,经由浏阳向长沙进军。

9月11日,第一路起义军兵围萍乡县城,由于国民党军防守严密,起义军久攻不下,后来被国民党军击溃,士兵所剩无几,四散逃亡。与此同时,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相继受挫。由于工农革命军第四团的临阵叛变,向平江进军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腹背受敌的形势下被迫撤出战斗,而且丧失了所有辎重。至此,原定于16日三路军会攻长沙的计划宣告失败。

9月17日傍晚,卢德铭、余洒度率领师部和第一团与第三团会合,之后,工农革命军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决定取消合攻长沙的计划。为了保存实力,所有军队撤出湘东地区,到湘南的山区寻找新的落脚点。

9月20日拂晓,毛泽东率领仅剩一千五百余人的起义队伍向湘南转移,沿罗霄山脉进入江西境内,轰轰烈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

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严重受挫,在起义之后的20天内,部队总人数从五千余人锐减到一千余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武装暴动,以工农为主体的起义军战士又缺乏训练,没有战斗经验。此外,起义军部分指挥员的指挥失当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工农革命军人数的锐减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原有编制变得有名无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军队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这一惯例就是在此时形成的。当部队刚刚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行进到永新三湾村时,改编就开始了。

改编之后,原来的师级编制缩编为团级编制,其他编制也相应地进行了缩编,共产党的支部也建立在了连级组织上。此外,又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保证了干部与战士在政治上的平等。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之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抵达井冈山茨坪,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插在了井冈山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开始了。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困难重重,甚至还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被逮捕就发生在领导秋收起义之时,幸运的是,机智的毛泽东后来成功脱身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了。

那是发生在秋收起义前几天的事。当时,毛泽东部署好了参加起义的安源矿工,一路急行,要赶到铜鼓部署当地参加起义的农民。当他经过浏阳张家坊村时,被当地民团的巡逻查防队抓获。毛泽东当时随身带有大量银元,那是警卫团的战士送给他的路费。于是。毛泽东拿出银元,送给押解他的民团士兵。贪财的民团士兵接受了银元,答应替毛泽东向民团队长求情,但民团队长并不领情,原因是毛泽东已经没有更多银元再送给他了。

毛泽东知道,如果被带到民团团部,就可能被人识破身份,这样不但会使一心组织“造反”的他凶多吉少不说,还可能使”箭在弦上”的暴动也功亏一箦。他被逼无奈,只好决定伺机开溜。于是,当天擦黑的时候,毛泽东把仅剩的十几块银元丢在地上。就在民团士兵争抢银元的时候,毛泽东瞅准时机逃到了不远处的池塘里,在野草和灌木的掩护下游到池塘深处躲了起来。民团队长发现毛泽东逃跑之后,气急败坏地带人在池塘四周搜了个底朝天,好几次都是差一点儿就发现毛泽东了。但是,毛泽东最终逃过了这一劫。

之后,毛泽东从池塘中爬了出来,在一位农民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一瘸一拐地按时赶到了铜鼓。

P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十三次战事总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平//莽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9315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841.4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