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汽车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
内容
内容推荐
《汽车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首先介绍了汽车(包括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危害、环境污染物的产生机理、排气污染物的测量及评价方法、减少污染物生成和排放的方法;其次,介绍了我国轻型汽车国6(GB 18352.6-2016)、重型车国6(GB 17691-2018)以及欧6排放标准、美国环保署Tier3标准、日本“次期”排放标准;再次,介绍了传统汽车针对上述排放法规的污染物控制技术,重点介绍了GDI汽油车及清洁柴油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新技术;很后,介绍了汽车环境污染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汽车生命周期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并对电动汽车进行了案例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动力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汽车排放与控制”“环境工程”“内燃机排放与控制”“交通污染与控制”等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汽车、内燃机、交通、环境保护和化工等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李兴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车辆工程和新能源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环境保护技术、汽车内燃机燃烧污染及控制等,主持过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目录
章汽车的环境污染及其基本防治对策/1
节环境污染与汽车的环境污染/1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的概念/1
二、汽车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污染/1
三、环境空气污染及室内空气污染/3
四、汽车排气中的空气污染物/5
五、汽车车室内的空气污染/6
六、汽车零件磨损等产生的非排气悬浮颗粒空气污染物/7
七、汽车的CO2排放问题/8
第二节汽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的主要危害及防治对策/9
一、汽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的主要危害/9
二、汽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对策/12
第三节汽车生命周期内的液体及固体污染/12
一、废液及固体污染物的来源与种类/12
二、液体类污染物的主要特性与危害/13
三、废弃固体污染物的主要特性与危害/13
第四节汽车的噪声污染及防治方法/15
一、噪声的危害及道路交通噪声的现状/15
二、汽车噪声的来源/16
三、汽车的噪声标准/17
四、汽车噪声的防治方法/18
第五节报废汽车固、液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对策/20
一、汽车的材料组成/20
二、报废汽车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22
第六节汽车的热、电磁波及光污染/24
一、汽车的热污染及防治对策/24
二、汽车的电磁波污染及防治对策/25
三、汽车的光污染/26
第七节电动汽车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27
一、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与种类/27
二、纯电动汽车的主要优势、不足及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8
三、燃料电池车的优势、不足及面临的问题/30
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优势及不足/33
第八节汽车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34
一、汽车环境污染的宏观防治对策/34
二、汽车使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36
参考文献/37
第二章汽车排气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与防治原理/42
节汽车内燃机的燃烧与燃烧污染物/42
一、汽车内燃机的燃烧与燃烧产物/42
二、燃料燃烧的基元反应/43
三、反应速率的概念/44
第二节CO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45
一、CO生成的主要化学反应/45
二、CO生成量的近似计算/47
三、CO生成的影响因素/48
四、CO的防治措施/48
第三节HC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48
一、汽油机排气中HC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49
二、柴油机排气中HC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53
三、燃油蒸发和泄漏的HC排放/54
第四节氮氧化物的生成与防治方法/54
一、NO的生成机理/54
二、NO2的生成机理/60
三、N2O的生成机理/61
四、氮氧化物的防治方法/62
第五节颗粒物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62
一、颗粒物的生成条件/62
二、颗粒物的生成过程与机理/63
三、颗粒物生成的计算模型/65
四、碳烟微粒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66
五、碳烟微粒的氧化燃烧/68
六、基于φ-T图的颗粒物排放防治方法/69
第六节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机理与防治方法/70
一、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条件/70
二、光化学烟雾生成的主要化学反应/70
三、光化学烟雾的防治措施/71
参考文献/71
第三章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74
节汽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系统/74
一、排气污染物的评价指标/74
二、排气污染物测量的有关规定/74
三、排气污染物的发动机台架测量系统/75
四、排气污染物的整车测量系统/75
五、排气取样方法/77
第二节排气成分的分析方法/80
一、非分散式气体分析法/80
二、氢火焰离子化分析法/84
三、化学发光分析法/84
四、气相色谱分析法/86
五、紫外荧光分析法/88
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90
第三节汽车排气中颗粒物的测量方法/92
一、PM的测量方法/92
二、PM的测量系统/92
三、颗粒物数量的测量系统/98
第四节实际行驶排放污染物的测量装置/101
一、PEMS的主要组成及功能/101
二、PEMS的主要性能参数/102
三、PEMS的PM和PN测试装置/103
第五节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量方法/104
一、柴油机的排烟种类及评价方法/104
二、过滤式烟度计/104
三、不透光式烟度计/105
参考文献/110
第四章汽车排放标准及试验规范/112
节汽车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112
一、我国国家标准的发展历程/112
二、欧盟、美国和日本国家标准的发展历程/114
三、汽车排放标准的框架/116
四、汽车排放标准的常用术语/117
第二节全球统一的汽车测试循环/119
一、全球统一汽车测试循环推广的必要性/119
二、全球统一的轻型汽车测试循环/120
三、全球统一的重型发动机测试循环/122
第三节轻型汽车的型式检验、生产一致性、在用符合性检查及其限值/124
一、型式检验试验的类型与限值/124
二、生产一致性检查试验/128
三、在用符合性检查/129
第四节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试验的相关规定简介/129
一、Ⅰ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29
二、Ⅱ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0
三、Ⅲ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2
四、Ⅳ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3
五、Ⅴ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5
六、Ⅵ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8
七、Ⅶ型试验的主要规定及要求/139
第五节重型汽车的排放标准及测试规范简介/140
一、重型汽车污染物排放试验项目/140
二、车辆或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141
三、发动机非标准循环(WNTE)和整车实际道路排放测试规程/142
四、曲轴箱排放试验、排放控制装置的耐久性和排放质保期的主要规定/143
五、耐久性运行试验的主要规定/144
第六节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试规范简介/144
一、欧盟的排放限值及测试规范简介/144
二、美国联邦(加利福尼亚州除外)的汽车限值及测试规范简介/147
三、日本排放限值及测试规范简介/152
参考文献/155
第五章汽油车的排气污染与防治对策/157
节汽油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方法/157
一、汽油机排气成分随空燃比的变化特性与汽油机工作模式/157
二、汽油车空气污染物的主要防治方法/159
三、EGR的原理及EGR系统的基本构成/161
四、热反应器/162
五、二次空气系统/164
六、燃料蒸发污染物净化装置/164
七、曲轴箱污染物净化装置/166
八、汽油及润滑油组分优化/167
第二节汽油车排气催化净化器的种类及其评价指标/168
一、排气催化净化器的种类/168
二、催化剂及其载体的种类/169
三、载体的种类及主要结构参数/170
四、催化器的性能评价参数/172
第三节三效催化净化器/174
一、三效催化净化器的组成/174
二、三效催化净化系统的构成/179
三、三效催化净化系统中空燃比的监测方法/180
四、装备三效催化净化系统汽油车的主要不足/183
五、汽油车冷启动后的净化措施/185
第四节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发展趋势及其气体污染物净化技术/188
一、缸内直喷汽油车的发展趋势/188
二、GDI汽油机的燃烧模式及排放特点/189
三、GDI汽油机汽车排气中气体污染物的后处理系统/190
第五节稀混合气GDI汽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净化技术/191
一、GDI汽油机稀混合气燃烧模式的实现方法/192
二、稀混合气GDI汽油机汽车的优势与不足/193
三、稀混合气GDI汽油机汽车NOx的控制方法/195
第六节GDI汽车排气颗粒物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00
一、GDI汽车排气颗粒物产生的原因/200
二、GDI汽车排气颗粒物的评价指标及特性参数/201
三、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元素及其颗粒数量排放率/202
四、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气颗粒物的影响因素/204
第七节GDI汽车排气颗粒物的防治对策/209
一、GDI汽车排气颗粒物的防治对策/209
二、GPF的结构参数及性能指标/210
三、GPF的布置方案示例/212
四、GPF推广应用情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213
参考文献/215
第六章柴油车的排气污染与防治对策/221
节柴油机排放的特点与主要防治对策/221
一、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特点/221
二、柴油机PM和NOx的排放特点/221
三、柴油机HC的排放特点/224
四、现代柴油车排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对策/224
第二节柴油及润滑油特性对柴油车排气污染物的影响/226
一、柴油特性参数的影响/226
二、润滑油特性的影响/229
第三节柴油机的排气再循环及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231
一、EGR的NOx降低效果及其对柴油机其他性能的影响/231
二、柴油机EGR的种类及工作原理/231
三、闭式曲轴箱通风系统/233
第四节柴油车的氧化催化净化器/234
一、氧化催化净化器的种类及其应用情况/234
二、DOC的污染物净化机理/236
第五节柴油车排气颗粒物的过滤净化技术/238
一、颗粒过滤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38
二、DPF滤芯的几何结构及其特性参数/239
三、DPF的主要性能指标/242
第六节柴油车NOx的净化技术/244
一、NOx的净化原理与净化器的种类/244
二、NOx吸附催化还原净化技术/244
三、NOx的尿素选择催化还原净化技术/247
四、NOx的HC选择催化还原净化技术/249
第七节现代柴油车的排气后处理系统/250
一、现代柴油车的排气后处理技术/250
二、现代柴油车后处理系统示例/253
参考文献/257
第七章电动汽车的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262
节电动汽车环境污染的评价方法/262
一、电动汽车环境污染的特点与评价方法/262
二、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流程/264
三、汽车制造用原材料的排放因子/266
四、汽车制造用燃料排放因子/268
五、电力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因子/269
六、火力发电的环境污染及污染物排放因子/271
七、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274
第二节汽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276
一、汽车材料、制造、使用(行驶)和报废阶段的CO2排放/276
二、电力排放因子对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CO2排放比例的影响/277
三、材料组成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环境污染及CO2排放的影响/278
四、行驶里程对汽车全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的影响/279
五、百公里能耗对汽车使用过程CO2排放率的影响/280
第三节纯电动汽车的环境污染/280
一、PEV行驶中的主要异地环境污染物/280
二、PEV汽车生产制造中的环境污染/282
三、PEV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285
四、PEV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287
第四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环境污染与防治/287
一、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287
二、燃料电池系统的组成与主要原材料种类/289
三、FCEV生命周期内环境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评价实例/294
四、FCEV行驶过程异地环境污染的计算流程及计算实例/296
五、FCEV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302
参考文献/30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汽车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兴虎编
译者
编者 李兴虎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44564
开本 26cm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3000.0
出版时间 2019-10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chi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动力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或汽车、内燃机、交通、环境保护和化工等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92
CIP核字 2019086547
中图分类号 U491.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88.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