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卷温情/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周遭外在的这个世界天天“刷新”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泥石流般的万千资讯以病毒般的速度传播,移动电话即时QQ似乎还不够快,微博、微信、微群这些新的功能飞快地刷新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啃噬着本应属于晨昏雨雪、四季相思、悠闲寂寞、读书云游的时间,人人患了强迫症似的时刻刷着手机。这个世界有点上“火”,有药可解吗?

在这一整个中国都有点“上火”的盛夏,静夜借一朵不明不暗的小小台灯之光焰,慢慢读这样一本开本盈掌、文字雅致的写“旧书”的新书《旧书陈香》(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真如“天生白虎汤”,正好用来下下浮躁的“心火”,让自己和世界面对面,谈一谈,想一想,新思旧绪,纷至沓来。

爱旧书,似乎已成一“癖”,眼看值得珍藏的旧书越来越少,爱旧书的人也越来越稀,爱谈旧书的人也往往被看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有点不合这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单看这些写“旧书”的书的出版情况,也能看出它们目前的处境一二。从不“单刀赴会”,基本都以“组团”的形式出版,印数越来越少,装帧越来越精致,定价也越来越高,由面向大众的广谱“营养素”,渐渐变成小众读者把玩的“艺术品”,旧书似乎真成了一点旧时朦胧月色,照耀着一条通幽曲径,蜿蜒曲折守护着一个小小秘密花园。徐雁教授在文中曾言“我尝要求门下女弟子‘满怀古典的情志,行走在时尚的都市’”(《借卞之琳(音尘集)说话》),这古典与现代的对照与寄望,其实也是作者寄予新时代的心愿与宿梦。

古人曾言,人而无癖,不足以交。如果都是人人都想当“钱串子”,心心念念着“官位子”,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乏味、多么荒芜。一点小癖好,一点小兴趣,也许是一本小小的非官方的小杂志,也许一个小小的梦想“寻找生活中最可贵的诗意”,因为有一种大大的坚持,始终不为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静静的种植一小片属于自己的香草,辛勤耕种,将这香气脉脉的花朵呈现给大家,这是《旧书陈香》中最感动我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就如他笔下的“小杂志”,令人亲近又有品有骨。“雁斋主人不时会接到邮差送来的此类小杂志,送到先浏览,然后搁置床头,以待心境佳时或者糟时再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登堂入室。也真就成了密友,常常是可以联着床说说夜话的。”(《秋游文坛(芳草地)》)亲近似密友,又铮铮然有傲气,“中国特色小杂志”,千万不要为了谋求虚妄的“长治久安”而被“招安”。当杂志被“体制化”之日,有可能就是“小特色”丧失的开始。“‘中国特色小杂志’的广阔天地,就是边缘化的那点荒郊野地,它的使用面积不过是‘一亩三分’。这也是他的人文宿命。”《秋游文坛(芳草地)》)有所坚持,有所放弃,这种品格与旧书相仿。

所谓“小杂志”完全不是开本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文艺精神领域的标识。上个世纪前叶的欧美国家的很多“小”杂志,往往是关注文艺新人新作的、可以不发稿费的一种杂志,编者和投稿者都没有求利的动机,双方都不在乎杂志的“发行量”,可以说是毫无“市场观念”,只重在彼此间思想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因此,编者、作者也就没有功利性;在思想主旨上应偏向激进,偏向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另外,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它们的存在,往往也是短命的”。在民国时期,很多“同人杂志”也有这样的味道,很多小杂志是新诗的摇篮,是共同志趣的交汇处,很多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文学生涯、文化脚步,都是从“同人杂志”起步。现在坊间的一些“同人志”也有类似无功利色彩的“同声以求”的味道。

P1-4

后记

书的温度

书,是有温度的。自纸张的背后,你可以感受到或是滚烫的热情,或是温煦的暖意,或是清凉的温柔,或是酷酷的冷峻。如果有一种神奇的温度计,一定可以测量得出。我们度过的日子,我们读过的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种变幻奇妙的滋味与些微莫测的温度,是我们能感受得到,却很难具体描摹的美好,是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某一部分。

从热情似火的八百里火焰山到冷酷仙境的世界尽头,书中的大干世界,让我们有了很多美妙的温度体验。从我的阅读体验而论,学者之书多冷峻,理性、周密的分析多给人“冷”的感受。我很喜欢董桥先生为金耀基先生所著的《剑桥与海德堡》序言里的一段话:

今日学术多病,病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与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奔奔荡荡的虚境。

是批评,也是勉励。他希望学者之书要少病容,多涵养多修业,有文学的神韵,有学问的视野,有文化的倒影,更要有历史多情的呢喃。在我看来,学者之书的“冷”,多来自于现实的“隔”,因为学者所关注的“点”与现世的衣食住行玩不同,因为凝视得“远”而显得有点隔,像是“异乡人”。异乡人,不是本地人,沉浸在喧哗热闹现世安稳的日常生活不是他们想要的,异乡人也不是游客,把自己拍进风景明信片的彩色斑斓之中也不是他们想要的,因此,身在客地,却始终没有堕落成拿着攻略四处觅食的观光客。这些异乡人,因为“冷”而更在乎现世的温度,用内心的一把尺来丈量因为太过熟悉而被忽略的现实。

冷峻之中多秩序,冷峻之中多逻辑,冷峻之中多反思。在习惯超速行驶、头脑过热的现实中,这份“冷”更显得可贵而矜持。

曾几何时,那些青春做赋的理想与梦幻一转眼成了感旧怀人的诗行,当年这些“新”的诗歌已经成为故纸半张,来纪念那些新诗的足迹,先人的探索和那冰冷胶版纸背后的炽热灵魂与情感。

说到“热”,童书最是简单、热烈。近年来,因为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的关系,我更关注在儿童发展中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机会读了很多童书,深深感受到流淌其中的热情。“爱”是童书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主题,而如何表现,又需要简单的表达。《大卫,不可以》因为最后一段“来,宝贝乖,妈妈永远爱你!”那个四处闯祸的小男孩,内心将是多么的温暖安定。

谁在天上撒雪花?谁融化地上的冰块?

谁会把天气变好?谁又会把天气变坏?

谁让四叶幸运草在六月里生长?

谁熄灭了阳光?谁又将月儿点亮?

是四只小田鼠,他们都住在天上。

是四只小田鼠……就和你们一样。

一只小春鼠,打开雨露的花洒

跟着来的夏鼠喜欢在鲜花上涂画

小秋鼠跟来时带着小麦和胡桃

冬鼠最后到……冷得直跺小脚

想想多幸运,一年四季刚刚好?

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当阿佛说完时,他们一起鼓掌喝彩。“好啊,阿佛,”他们说,“你是个诗人,真想不到!”阿佛红着脸,鞠了个躬,害羞地说:“是的,我知道。”

每次读到这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田鼠阿佛》,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自我的内心向外蔓延,非常具有疗愈性。这种温暖,是作为妈妈、作为儿童阅读研究者最想传递给世界的东西。

但是这种热烈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冷静。儿童一开始究竟是如何学会阅读的?书面语言是如何提高儿童理解力的?这些认知信息日后如何转变为“认知图示”的?儿童与童书的接触,将怎样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儿童阅读的不断发展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那里有兔子妈妈和可爱的小田鼠来解释文字与书中的喜怒哀乐,由父母温柔的声音来传达概念和句型,在潦草书写的儿歌和涂鸦中慢慢增进语音与文字的意识,在这样一个由冷静思维搭建的温暖世界中,儿童用漫漫的阅读时光来发展高度复杂的认知、语言、知觉、社交与情感能力。这种“冷静”中的“热情”,“热烈”中的“冷峻”,是我最着迷的,其中况味,冷暖自知。

在这些年里,在买书、读书、教学、写作的清淡岁月里,是一本本书陪我度量冷暖大干。书中有四季,书中有大千,书中有温度,生命的四季轮回,不仅仅是春花秋月的变迁,更是我们感受到了温度的变化,秋有凉风冬有雪,我们的内心感受到了秋风的快意、雪花的浪漫,这是温度的岁感。

那种神奇的温度计,其实就是每个读者的心。

目录

新时代的“旧时月色”

 “新”世界中的“旧”书堆——读徐雁的《旧书陈香》

 作为“文化事件”的“推荐书目”——由《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说开去

 一纸信笺承载的……——《对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自序

 老味道新机遇:旧书业的百年——评徐雁的《中国旧书业百年》

 书海拾珠贝——读宋庆森的《书海珠尘》

 永恒的灵魂:江南文化世家

 云絮牵过藏书的楼角:江南藏书楼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记“繁花图书馆”

 来自一本民间读书杂志的幸福——读董宁文的《开卷闲话续编》

 南京的书店地图:城市的隐秘花园

 书写者的永恒形象——读《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永恒的姿态——《阅读史》礼记

 书架的自我——读《书架的故事》

 “画书皮子的”诗人曹辛之——从曹辛之的书籍装帧艺术说开去

 “钱封面”的中国味道

 新诗的旧账——从未刊的《小春集》封面说开去

 墨团团里天地宽——谈《六朝松艺文笔丛》

 “看了那吴山青似越山青”——读王星琦先生的《元曲与人生》

 阅读:从诗意的逃遁到理性的追问——从王余光先生的《名著的阅读》说起

 阅读是一种情愫

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阅读: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

 邂逅阅读的杂花生树——谈谈儿童阅读环境创设

 儿童阅读的全面营养餐

 定制儿童个性化阅读计划

 绘本教学不是“语文”课

 最好的绘本课

 根的记忆与延续——对于儿童读经的思考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评刘士林主编的“小放牛丛书”

后记 书的温度

序言

万宇又要出书了。前不久刚翻阅完她的《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印象是她在追寻一个新的视阈,一片新的天空。幽微的书香余味仿佛还在鼻翼萦绕,她的新著《书卷温情》又将面世。前者是她的博士论文,漂漂亮亮的大开本,掂在手中沉甸甸的;后者是校样稿,浏览罢这部新书稿,禁不住有许多话要说——对万宇,也对即将捧读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当然,也对我自己。

书的确是有温度,有气味,甚至是有灵魂的。记得上初中时,我有了一个小书架,很小很小,只有两层,要架在桌子上。但那是我阅读收藏的起点。我喜欢新书的油墨气息,更喜欢旧书特有的纸张味。我常常一边摩挲着书页一边阅读,若是旧书卷了角,便仔细地一一将其抚平,乐在其中,不亦快哉!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大约无不尊奉“不阅读,毋宁死”的格言。同气相求的爱书人对书的感觉差不多是一样的,如同万宇所说,是一群“有毛病”的人,或称之为“有怪癖”的人。不过,这“毛病”是不必克服的,也是无法克服的。如此“怪癖”也是颇为可爱的,甚或是弥足珍视的。

手边有一本爱书人写的小书,自说白话,写得非常真切,也特别好玩,很值得“有毛病”的同道细细品读。它就是许钧主编的“法兰西书库·睿哲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法国女作家安妮·弗朗索瓦《闲话读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书的篇幅不大,薄薄的小开本,每篇文字亦不多,痴迷于读书藏书的作者娓娓道来,琐屑中不乏兴味盎然,平朴中不时有闲趣流出。

安妮的一个说法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直到现在,在我眼里,电影与电视远不及书本的魅力大。”这也是我老早就想说的话。时下媒介多元,诱惑林林总总。我以为,在这五花八门、陆离光怪之中,潜心阅读仍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这是因为:文字的魅力无限阔大,是一切声像图以及具象物事所不能比拟的。被誉为“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的普里什文,还有被誉为“日本自然美的发现者和浪漫的自然诗人”德富芦花以及德国的赫尔曼·黑塞等人的文字,如何能以声像而再现呢?我国古代庄子、刘勰、司空表圣等人的文字亦复如此,更不要说中外经典作家和思想家们哲思睿想的文字了。

话题稍嫌远了,再说说万字的文字。如其人一样,万宇的行文流淌着一种淡雅与安详,往往于不动声色中透出隽永明畅的韵律。不喧闹,不刻意,轻涂淡抹,蓄素守中,写来似不费工夫,读来但觉其静谧。你看她的书评或是对当下文化建设、阅读事宜等思考的文字,全然是平心静气、兀兀而谈,既不溢美,亦不按捺,价值判断与自家取向便悄然而出了。本书三部分中,均不乏精到独见的文字。第一辑中是对图书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见其思致之敏锐与独到。第二辑中多谈民间刊物、评书籍装帧大家以及南京书店地图等,都既有巧思又爽畅可读。前面我谈了文字魅力之不可替代,主要指的是纸质书籍的阅读,电子读物不在讨论视野之中,安妮大概也是不收藏电子版书籍的吧?想来纸质文献将来也不会消失,爱书人关心出版前景和阅读环境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近年来,万宇对儿童阅读问题特别关注,于是就有了本书第三辑中的文字。作为一个母亲,她将心比心,所思所想皆从孩子们的心理和母亲的视角出发,故其在这个领域殚精竭虑的种种思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其中所谈到的绘本教学问题,格外引发了我的兴趣。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喜欢看连环画,这种俗称“小人书”的读物当时是那样的令我们着迷。对于刚刚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的孩子,当年的“小人书”可谓功莫大焉,创作连环画的画家们的历史功绩亦不可磨灭。鲁迅先生早年就曾充分肯定过连环画,认为“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里面了”,并主张连环画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应该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即多方面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的创作,如此“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连环图画”辩护》《鲁迅全集》(4)第4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如今连环画已不见踪影,代之以大开本的、花花绿绿的,印刷似乎豪华有余、质朴不足的画本。当然,其中也有品质比较好的,一些从国外引进或翻译的儿童画书页颇有意趣。然垃圾也不少。关键在于选择,出版社和家长均须格调高些,手眼别具些。万宇关于绘本教学的观点非常鲜明,谓绘本教学必须区别于语文课,应在发掘和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与艺术鉴赏力上下点工夫。对此我并无异议,问题是如何精选绘本,取其上而得之,以免败坏了孩子们的趣味。未知万宇以为然否?

万宇曾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忘年交的小朋友。她好读精思,也很有灵气。尤其是不为所谓学科之所囿,视野极为开阔,因而她的文字才能洒脱自如。她喜欢好的文字,自己的文字也力求精到。所有这些,读者在读亍这本书后,是不难领略到的。她书稿告竣,嘱余为序,拉杂写来,不计工拙,亦不知贴切与否?

因了种种羁绊,年来写东西少而又少。万宇命笔,无以为卸,遂勉力絮聒成篇。陶令有诗云:“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

尚企万宇良才不怠,勤于笔耕,多有建树;若得一晌闲暇,能来舍下品茗清神,以却劳攘,相与析疑,以释胃碍。是盼。

甲午初春于茗花斋

(王星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推荐

《书卷温情》系作者万宇的读书随笔,分“新时代的‘旧时月色’”、“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三辑。作者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和阅读学,探索以阅读开拓儿童的精神生活,有宽泛的阅读视野及良好的艺术修养,文笔清新流畅。

《书卷温情》是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之一。

编辑推荐

《书卷温情》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万宇的书评选。全书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图书出版前景文化思考的文字,思致敏锐独到;第二部分多谈民间刊物、评书籍装帧大家以及南京书店地图等,都既有巧思又爽畅可读;第三部分是从孩子们的心理和母亲的视角出发,对儿童阅读领域殚精竭虑的种种思考,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卷温情/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2200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2014057217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4
13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