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原记
内容
试读章节

白马路线

阿爸是一匹马,一匹白马。我斜靠马槽子,看着正在吃草料的白马。卯榫结实的老榆木马槽子坚固地支撑着我疲软的身子。土坯墙陈旧的马圈里,屎尿掺杂皮毛的汗味儿,混合着马料的香甜,是弥漫在我记忆里的阿爸气息。

白马眼神亲昵、慈爱地看着我,那是阿爸多年看我的目光。我知道我的眼神是愧疚的、飘忽的,没有力量。我不敢看阿爸的眼睛了,我的目光却离不开白马的身体。白马的毛色纯白闪亮,银鬃银尾浓密修长,被草原人称为白银河。多年前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还在梦中的阿爸,看见一匹银马驹儿从天空的云朵中飘落,破窗而入,跑进了屋里。阿爸从炕上爬起来,满地追赶,银马驹儿欢蹦乱跳地跑到门外去,冲进了马群。阿爸梦醒了,在马圈里一匹白马驹儿却真的活灵活现地站到了他面前。他把白马驹儿抱出马群的时候,就像捧着一筐闪亮的白银。

现在阿爸和白马已经融为了一体。阿爸多年烧香念佛祈求自己下辈子不再为人,要转世成为一匹白马的心愿,如愿以偿了。

白马打了个热喷儿,是阿爸要和我说话吗?像昨晚在西拉木伦河里一样呼唤我的名字,还是白马以为又要出门远行了?每次出远门之前,阿爸夜里都要叼着常年不离嘴的白玛瑙嘴烟袋,在马圈里陪伴白马,梳毛、喂草料、唠嗑。铜烟锅里的老旱烟,忽明忽暗发出的咝咝声,让阿爸和白马都感到舒心和安逸。

现在白马是阿爸了,我不敢再向他挥动鞭子。被阿爸粗糙的双手磨得黑亮细腻的老榆木鞭杆,就握在我的手里,这把曾经在小时候无数次教训过我的鞭子,让我感到亲切无比。我也不敢再让白马拉车上套、鞍辔乘骑了。我卸掉了白马身上的鞍套和马笼头,让阿爸成为了一匹自由自在的白马。

快过年的时候,我开车回家,进了牧场,看见阿爸在雪地里赶着白马拉了一车冻牛粪,我就跳下车,迎上去接鞭子。阿爸嘴冻得有点不会嘎巴了,说话有些含混,却乐呵呵地说,恩德,你小子玩方向盘的手,还会摆弄马车吗?拉倒吧,给我。你先家去,算计你这个时候到,灶坑里的牛粪火,早就把屋子烧得滚热了。

回家卸完车,阿爸放井水给白马饮水,牵马进圈喂料,忙活得头上冒了汗。我帮不上手,看白马习惯性地用嘴唇贴着老爷子的手,打着滚热的喷儿,我一下子心肠就暖了,觉得白马像家人一样亲。自从阿妈去世,阿爸就是这样和白马过日子的。

我在寒冷的季节回家,美其名日来接老爷子进城过年,其实是我们兄弟的一个阴谋。留在牧场分家另过的老嘎达布仁,几天前就打电话让我回来。南方来的化工厂要占家里的牧场,补偿挺高的,还在城里给楼房。旗镇里来人谈过好几次了,老爷子就是不同意。我那个一身懒肉的布仁弟弟说服不了阿爸,就偷偷地打电话给我说:哥,快回来劝劝阿爸,咱的草地不给,人家就去别的牧场了。

回来的那天晚上,我陪阿爸喝了一夜的酒,说了一夜的话。从十二岁那年,在大雪天里去找一头迷路的黑白花母牛犊,我和阿爸雪地里走了一夜差点冻死那件事开始,讲到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回家过年去同学家喝酒,到了深夜,阿爸总是赶着马车,借着月光,在雪夜里满草原奔跑着找我,看谁家的灯还亮着,就去惊动人家的看家狗,他相信他的儿子准醉在那家了。阿爸找到我总是得意地挥着鞭子说,在草地上赶了几十年马车,这点眼力我有。雪夜里,阿爸就把喝醉了酒的儿子放在马车上,用羊皮袄包着拉回家。那时候,我阿妈脾气不好,看见我喝醉了,就生气地骂我。阿爸不让,说孩子喝酒了嘛,喝酒骂他干哈?哪有喝酒不喝多的。再说喝酒不喝多也喝不过瘾呵。我这一辈子喝多的次数数也数不清啦。能喝酒就是小子长大成人了,能喝醉酒就是儿子成了真正的大老爷们。噫,胆小的人,咋敢喝醉呵。

那时候,我每次回家和阿爸喝大酒一喝就是一大天。早晨开始,就从小窗户眼里往外扔空酒瓶子,我们父子慢悠悠地喝着,喝空了就扔出去一个,一天喝下来要扔出去七八个空酒瓶子。路过的人看到那堆闪闪发光的酒瓶子,就知道我回来了,就知道赶马车的阿尔斯楞老头正在和儿子喝酒呢。

后来毕业留在城里,我有了自己的家,这样喝酒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我们爷俩边喝酒边回忆从前,还不断地讲到去世三年多的阿妈。阿爸由于激动,中过风的左脸不断地抽搐,酸酸的泪水控制不住地就流出来,阿爸不是抽起白玛瑙嘴的老烟袋,就是端起酒盅来,掩饰他的难过。那一夜,话说得很多,酒也喝得沉重,我们只喝出了两个空瓶子,老爷子就答应了,跟我去呼和浩特过年,要去享享城里人的清福。阿爸没有喝多,他细眯的双眼有一层金黄色的迷惑,他说,可从来没想过离开草地去城里享清福这事儿。

P1-3

后记

白费力气的写作

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和施战军兄短信闲聊,他建议我写现在的蒙古人生活,担当大任建立起草原的心灵史。我被鼓舞起了雄心,这几年费了很多力气,连续发表了一些关于草原的中短篇小说,比如《喇嘛眼》,比如《草原记》,比如《鼠的草原》,比如《白马路线》《天灯》《汗的羔羊》等,都收入了这本《草原记》之中。

在已经边缘化的文学濒临娱乐化的经济乱世,我的写作越来越有些庄严了,也越来越费力气了。昨天的世界,草原是属于牛羊的,大海是属于鱼群的,庄稼属于农田,楼厦属于城市,希望怀揣人心,天空还有霞光;今天的世界,草原不再属于牛羊,也不属于被国家称为少数的民族了,其他也是如此类推,都在被从困境推向绝境。我边观察,边省思,边虚构,边结构,发现小说似乎和这个世界在同步,而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验出现了翻覆。

那天《花城》主编田瑛兄约我谈《鼠的草原》,他问我小说的结尾为什么不让鼠群留下来?草原为什么不能放养鼠群?醍醐灌顶,我豁然贯通。田瑛兄确实是文学眼界阔大之人,他把我的想象力拓展到了万物有灵的大自然上界。在小说里我没有想过鼠群曾经是草原之主,而且是大自然丧失的最初灵性。多年来,我困惑在自然界的生物链接中:鸿雁失去了蓝天;蓝天失去了云霞;云霞失去了草原;草原失去了白马;白马失去了骑手;骑手失去了阿爸;阿爸失去了传说;传说已变成了黄沙。这是我的绝望和愤怒,也是站在人的立场瞭望到的一个狭窄的人文世界。然而,这个有残缺的世界,我曾经以为是世界的全部。

田瑛兄的这个问题,把我从窄化的思维中点醒,也把原来一个叫《鼠群》的平铺直叙的现实小说,结尾变得魔幻了,山丹白度母一样地放牧鼠群,在现实世界不可能解决的,就这样得到解决了,而且显得可能、可信和真实。人类进入神佛之境,就能与鼠共融。人类不要觉得拥有科学就牛逼了,就可以毁灭一切其他的生命,其实那些生命里隐藏着高于人的信仰、精神和力量。小说开篇山丹在包金额的梦里飞翔,就是一种暗示和隐喻,包金额以为梦是灾难,他不知道自己的梦才是自然界的真正法则。现在我更加确信了,只要回到草原,一步一步往大自然的源头走,遇到的每一个平时看似庸常的生命都有可能神灵附体,立地成为通天之巫,萨满之神。

鼠的草原,这个故事从人的生存困局变成了大自然的布局。是呵,草原凭什么只是人群、羊群的生存领地?为什么不是鼠群的?从人的角度是生态问题,从鼠的角度就不是了,变成了草原的存在权问题。一个传统的贴在地面的故事,变得立体而丰盈了,这个本来让我写得沉重而黑蒙蒙的小说结尾,变得天地一片白茫茫令我自己都要飞翔起来了。人自作自受的走投无路在小说里变得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回来了鼠的草原。 《鼠的草原》的小说结尾,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原来的一套似乎合情合理的逻辑坍塌了,其实这套逻辑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

做了多年千夫长,其实还是一书生。面对现实的世界我无能为力,我只能在我的小说世界里没分别心地企图恢复最初的自然伦理。为了不白费力气,我将写作导向了极端。极端的写作,是一种文学力量。天道崩殂,人道已微不足道。我们必须走向极端,用极端的文学修复这个人心已坏了的世界。正如安伯托·艾柯说的:核子时代和黑暗时代,委实相距不远。我喜欢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傅科摆》等,他那里是宗教决定人的命运也就是宗教祸患人类,神学、政治、历史、犯罪、哲学、神话、战争、科学、烹饪、魔法,形成了引人入胜的经典畅销书;写作草原小说我面对的是科学祸患人类,也引进众多的好看元素,企图也能畅销,这个企图或许是白费力气。比如:《天灯》里玉山要娶老门德的女儿高娃,要建庙,要当住持,要任政协副主席,要成为活佛;我,老门德,一个信仰佛爷的人,发怒了,忌酒了,忌肉了,不说话了,点天灯了。《珍珠》里,我试图在困境中寻找一点希望。在这个肾结石都能变成珍珠的时代,我们珍珠般的情感不能都变成肾结石。《城的宠物》老鼠变态改变世界维持的虚假平衡,老鼠进城打开了每个家庭的罪恶之门,也打开了每个人的贪婪心灵。《白马路线》,一个牧人去世了,儿子赶着马车,到处为阿爸寻找安葬之地,牧场地下水污染了,老家农垦沙化了,冬营地成了废弃的煤矿,草原人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死得让人揪心。还有《喇嘛眼》《草原记》可谓是我最费力气的小说,把自己都写恍惚了,是王小王老师长篇大论告诉我写了一些什么该写的和不该写的文字。

写了这么久,也写了很多,蓦然回首,发现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我即将完成的这么一本书,写作真是一种宿命。离开草原已二三十年,离开家的路线也远得千里万里,对草原的书写却怎么也松不开手,费力地拉着。不管远方的城市给我装扮了一个怎样的时间外表,我心肠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还是记忆里的那片蔚蓝草原。这个柔软的地方,也是我最费力气的地方。然而我知道,我的写作并非施战军兄所期望的草原心灵史,于世道,于人心,可能最后是白费力气。

目录

序 草原祭 / 田瑛

白马路线

喇嘛眼

天灯

珍珠

乃玛真

阿尔斯楞的黄昏

鼠的草原

汗的羔羊

草原记

跋 白费力气的写作

序言

草原祭

田瑛

书名《草原记》,序言“草原祭”。记与祭,字义迥然,但对于这本书的阐释,它们是殊途同归的。全书共收录作者九个中短篇小说,分别像九条通向草原的路径,我们无论从哪个路口进入,都可以抵达草原深处。

我自以为对草原并不陌生,也曾亲临那里,见证了蓝天、白云、牛羊遍地、牧歌悠扬的景象。但当我打开这本书时,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它彻底颠覆了人们既定的草原印象,让表面的风光隐去,露出了沉疴深重的本质。作者的描写是直逼人心的,它压抑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草原的挽歌或安魂曲,每一个字都是对草原的祭奠。

草原生态日趋恶化,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家园。作者试图用他的全部文字构筑城墙,抵御灾难的侵袭。明知徒劳,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以惊人的速度写作。他从写作中获得了一种御驾亲征的感觉。汉字是他的千军万马,任由他随意调遣。事实证明,他率领的文字大军是不堪一击的。危机仿佛突如其来,草原没有防备,除了默默承受别无选择。具体受害者、是草原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己。无序的开发,水泥路纵横切割,厂房林立,河流污染乃至断流,沙漠像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草地。牛羊经不住工厂圈地内青草的诱惑,它们群起用头颅频频撞击围栏。作为生物链的一环,狼几乎绝迹了,当最后一只狼倒在猎人的枪口下时,村里的一位老喇嘛发出了警告,说那一枪阻断了狼的升天之路,它会转世报复人类的。随即,村里十二个妇女几乎同时受孕,便都怀疑是狼投的胎,于是巨大的恐惧笼罩了全村。儿子赶着马车拉着父亲的骨灰辗转草原,最终也寻找不到一处安葬之地。经过人类的科技,老鼠变异成羔羊,进入到都市人的餐桌……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分布在九篇小说之中,它们绝非虚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倘若让作者采用另一种记事性文本,是都能够一一标明出处的。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跟随作者行走草原,尽管一路所见非我们所愿,但那的确是客观存在。草原的生态堪忧,我们同作者一样,内心沉痛又万般无奈。

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对故乡爱得彻骨的草原之子选择了出走,或者逃离。此一去也许再不复返。决定毅然而决绝。那一刻他忘记了是什么季节。季节并不重要,无论严冬或酷暑,在他的心里都只具有同样的温度。他只记得被一声雷霆惊起,然后披衣出发,挥泪告别了草原。于是,天地间呈现了经典的一幕:一个中年英雄,骑着红马,唱着长调,身影渐行渐远,最后悄然遁入了南方的某个都市。红马,长调,中年英雄,成了他后来三部长篇小说的书名,他以这种方式,演绎了他当年的出走。然而回归之路漫长,归期遥遥。有归期吗?

接下来的故事自然在城市里展开。但这个家伙难改骑手本性,身在都市也要纵马驰骋,把城市当作草原经营他的人生了。初到南方时,一切陌生,难免借酒浇愁。酒,唤醒抑或点燃了他日渐消沉的激情。那时候,他想到最多的是酒以及在草原上喝酒的日子。每次过年六兄弟相约回家,总要先陪父亲从早到黑喝一天大酒。喝空的一个个酒瓶扔出蒙古包外。傍晚牧人路过,看地上堆放的酒瓶,就知道主人有几个儿子回家了。第二天,兄弟们各自散去找同学喝酒。到了深夜,老父亲赶着马车满草地寻找,发现哪家亮着灯光,就知道其中的一个儿子一定醉在了那家。后半夜,老爹拉了一车醉酒的儿子,不多不少正好六个,盖着羊皮袄一路酒气熏天回到家里,这在当地很久都在传说。

千夫长做酒的初衷,也许正和他的喝酒经历有关。他决定打造酒的王国。从此以酒为伴,也算是续上了前缘。一个血液里奔腾着酒精的家族,一旦做起酒来,不做成一条酒的河流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果然做大了,江湖名声随之大振,当然这名声是和他喝酒的海量成正比的。但,人生路上的一次醉却葬送了他的王国。他承办了业界最具规模的精英聚会,却因意外变数导致赔额巨大。他几乎以全部家当作抵了断,把事硬扛了下来。然后只身悄然潜回草原,躲进喇嘛庙,开始了长达数月的面壁。其间,可以想象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裂变,感觉时光飞逝又度日如年,直至涅槃。终于有一天,活佛对他说:你想做的事做过了,该喝的酒也喝完了。一语成谶。那一刻他醍醐灌顶,如释重负,随即打开久闭的门窗,重新审视熟悉的草原。迎面吹来的风包围了他,好比情人的拥抱令他感动,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只属于草原。

应该说,还有文学。

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判若两人。一个人是否经历过风浪,或真正参透了什么,全写在脸上,人表面还是那个人,心已不是那颗心。他一反常态变得滴酒不沾,无论什么酒都居然不为所动。面壁的那些日子,他完成了自我救赎,给自己主持过一场仪式,曾对天发誓戒酒。此言一出,瞬间酒瘾如同魔影脱壳而去,文学之魂又回到心中。这一回归对于他至关重要,一篇《鼠的草原》天窗洞开般一下子把我们的目光拉长,看到的是一片无极之境,这便是作者重新勾画的草原乌托邦。草原上万物竞长,只有青草气息,闻不到半点血腥。人类不再是地球的主宰,人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员。万物有灵。自然界并非仅仅为人类而存在,再卑微的生命同样获得了生存的权利,即便是被人类一度赶尽杀绝的老鼠,它们曾经和人类争夺草原,最终也为人类所容,视作牛羊一样牧养。和平,和睦,和谐,并非挂在人类嘴上的一句空话或口号,它已化作具体世相,可以由苍天作证并为之动容。如果说千夫长过去的写作是贴着草地行走,那么人生中的一次脱胎换骨使他具有了某种高度,这便是腾空飞翔。

不久前,发现千夫长在报端撰文倡议修复洛阳龙门石窟的文章,方知他又在为保护古建筑文化呼号奔走。不管他从事何种行当,相信他都不会割舍草原和放弃文学。记忆中的草原已经成为他的精神遗址,参与古建保护,或许正是以另一种方式对其修复和重建。文学是他的终极理想,无论身在何处,也从未间断阅读和思考。他的阅读是饕餮式的,购书成为他消费的首选,每到一地,总是先去书店,每次出行,行李总是让位于书,书是万万不可或缺的。最近,他告诉我,他的下一部作品将要创造一个新的民族——马族。是天马行空的民族吗?这肯定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期待。或许,马族的文学草原,才是对这个逐渐消失的草原的最好祭祀。

《草原记》中的草原如此这般,是为序。

2014年9月21日凌晨于广州

内容推荐

《草原记》收入著名作家千夫长的草原题材小说9篇,这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新一代草原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蓝天白云、牧场羊群,以及从前牧民心中敬畏的神灵都渐渐远去。《天灯》里玉山要娶老门德的女儿高娃,要建庙,要当住持,要任政协副主席,要成为活佛;“我”,老门德,一个信仰佛爷的人,发怒了,忌酒了,忌肉了,不说话了,点天灯了。《珍珠》里,“我”试图在困境中寻找一点希望。在这个肾结石都能变成珍珠的时代,我们珍珠般的情感不能都变成肾结石。《城的宠物》老鼠变态改变世界维持的虚假平衡,老鼠进城打开了每个家庭的罪恶之门,也打开了每个人的贪婪心灵。《白马路线》,一个牧人去世了,儿子赶着马车,到处为阿爸寻找安葬之地,牧场地下水污染了,老家农垦沙化了,冬营地成了废弃的煤矿,草原人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死得让人揪心。作者期望在小说世界里恢复最初的自然伦理和敬畏之心。

编辑推荐

《草原记》是作者千夫长最好的小说作品结集,收录了近年最感人的关于草原的故事。

作品通过描写草原牧民的生活细节,表现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草原的变迁,表达了对家乡、对草原的深情,也充满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其中很多篇目在《花城》等杂志上发表过,广受好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原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千夫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2602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4235164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