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
内容
作者简介
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是人际精神分析学派现存的很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理解之谬》(1972)和《改变之谜》(1983)是促进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从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向当代强调互动和参与的观点转折的经典著作,无愧于“当代精神分析经典”之称。他的其他著作有《偷来的自我:精神分析的人际观点》(The Purloined Self: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analysis)(1991)以及尚未结集的多篇近年论文。
目录
两书序言
理解之谬

章 导言:精神分析真理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章 “万物流逝:选择互斥”――精神分析理论的变迁
第三章 重拾古代对真理意义的探求
第四章 结构主义:古代研究的现代版本
第五章 范型:随时代变化的主流模型
第六章 变化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型
第七章 变化的精神分析病人模型
第八章 从安娜·欧到波特诺:视角主义的重新评估
第九章 年轻成人作为所在时代的人而出现
第十章 逃世:当代心理病理学
第十一章 治疗逃世者:关心的政治
第十二章 临床演绎:心理治疗的舞蹈
第十三章 “他们成为他们之所见”:细说变形
第十四章 聚焦治疗问题
第十五章 结语:总结与微弱的预言
注释
索引
改变之谜

章 引言。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选择:事实还是虚构
第三章 俄狄浦斯神话:冲突还是秘密
第四章 心理过程:动力学还是符号语言学
第五章 症状的意义:精神内部视角还是人际视角
第六章 实践操作:治疗的共同基础
第七章 实践操作:游戏场
第八章 实践操作:移情的使用
第九章 精神分析:治疗还是说服
第十章 道德立场:真诚还是真实
第十一章 心理模型:疆域还是网络
第十二章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网与蜘蛛
第十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桥梁还是旁支
第十四章 结语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中详细阐释了精神分析师与病人之间的各种互动方式,这些持续发生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作者指出,分析师是不可能不与病人互动的,而分析师的治疗力量正是与病人共同反思在这种互动中两个人在对对方做些什么、在和对方一起做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埃德加·列文森
译者 陈祉妍,沈东郁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57612
开本 23cm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4-01
首版时间 2018-04-01
印刷时间 2018-04-01
正文语种 CHI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精神分析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学系的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心理治疗译丛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60.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