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韵情趣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萧秀编著的这本《古韵情趣》是集求真、探微、赏趣和古为今用于一炉,为古诗词鉴赏独辟蹊径的开拓性力作。忧国忧民、男女婚爱情、乡土情、亲友情、闲适情,全方位、多角度地赏读荟萃了古韵情趣。

本书适合诗歌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古韵情趣》收录了40位我国历代著名诗人的114首佳作,以及《诗经》、汉乐府民歌的11首精品。每首佳作,每篇精品,皆有:写作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的求具和究秘;精巧构思、神奇用笔、翻空奇绝的赏趣和探微;一字胜出、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细嚼和玩味;积极教育内涵和古为今用之道的潜心发掘和精深思维;一个情字,尽展古诗词精品引人入胜的神奇魅力和风采。

《古韵情趣》由萧秀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忧国忧民情

 豪雄飘逸,“挥斥忧愤”:李白诗中“横扫六合”的忧国忧民情怀

 深沉·深远·深邃:杜甫诗中沉郁凝重的忧国忧民情怀

 爱民·悯民·恤民:白居易诗中殷殷恻隐的忧国忧民情怀

 气冲斗牛,气壮山河: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诗中忠贞报国的忧国忧民情怀

 慷慨激越,忧愤悲怆:辛弃疾、陆游诗中壮志未酬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二章 男女婚爱情

 《诗经》:纯朴率真的男欢女爱——古韵婚爱情趣之源端

 性爱:如火如荼,如甘如饴——古韵婚爱情趣之底韵

 情思:如丝如缕,如胶似膝——古韵婚爱情趣神奇的迷人乐章

 坚贞:如磐如石,如日如月——古韵婚爱情趣之“高山流水”

第三章 乡土情·亲友情·闲适情

 乡土情

 亲友情

 闲适情

第四章 悲愁哀怨情

 官途偃蹇失意情和怆然涕下的慷慨悲歌

 闺怨·宫怨·商妇怨等

 “写情圣手”李清照笔下的“愁”

 李煜:凄惘泣血的靡靡亡国之音

 惨遭摧残婚姻之怨和绵绵无绝的长恨悲歌

 悼亡诗·挽歌·绝命辞

试读章节

赵生前是著名金石家,著有《金石录》等著作。易安只身漂泊,身边会有丈夫遗物。见物思人,自会益增嫠纬之哀。

“事事休”,恐还更有词人心中的抑郁之事。

清照是一个才华横溢、有理想、有抱负、性情豪爽的女子。她不会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会有更广阔的事业、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如今国破家亡,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夫婿也撒手尘寰而去,理想、抱负眼看要化为泡影,怎能不感到“事事休”而备觉伤心凄楚呢?

可上面这一切,如今又能对谁去说呢?丈夫不在了,说也无人听呀。只好欲言又止,“欲语泪先流”。

泪,人类传递感情的工具,也是忧愁怨恨发展到极致的产物。“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亡夫之泪,更非一般眼泪所能比。况“欲语”未语,未语先泪,这泪水中又包含有多少辛酸凄苦呢?外人断难通晓。

先是“花已尽”、“倦梳头”,进而“事事休”、“泪先流”。悲声切切,涕泪涟涟,至此,女词人之心、之笔,可谓惆怅已极;至此,诗中的愁,还能所向何之呢?

然而,事物自有幻化多变之姿。物极必反,情张则弛。跌宕起伏,也是为文之道。易安填词,尤善巧弄玄关,令其曲折多变,妙趣横生。

一个“闻说”,“山重水复疑无路”,顿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词下阕,便又出现了新天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双溪春好,多么诱人的讯息呀!尽管只是“闻说”,只是“尚”好,也会引人无限向往,心旷神怡,顿减忧烦之绪。

一个“也拟”,便更见春心荡漾了:在那和风丽日之下,在那青山绿水之间,一个忧愁满怀的女子,架一叶扁舟,徜徉在浩瀚无垠的碧波之上,“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那是何等惬意呀!一切忧愁烦郁,一切悲伤痛苦,都将化为乌有。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个“只恐”,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愁”上。

不过,这“愁”不知究为何物,它不但有数量,还有重量,还能搬到船上,用舟船载运。

在易安前的文学作品中,赋予愁以数量概念的似多有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横塘路》)、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等,“几多”、“几许”、“许多”等,都是用模糊数词言愁,是愁的数量说。但赋予愁以既有数量又有重量,而且能搬来搬去、运来运去概念的,则不多见,《武陵春》似属首创。

从而使愁这个抽象的、虚幻的感情概念变得更形象更有实感,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称、可以数、可以搬、可以运……更能为传递和表达人的复杂、细腻的悲愁感情张目,不能说不是女词人的一大贡献。

其后,在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在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中,在倾诉愁情哀绪时,便常常可见到类似的表述。

董解元《西厢记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将愁推上了马背;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又被装在了车上。真是妙趣横生。

一个“闻说”,一个“也拟”,一个“只恐”,三组虚词,先将女主人心焦如焚、哀婉欲绝之情引向春光明媚、春情荡漾的际空;接着又将这美好的憧憬推向变幻莫测、喜忧难卜的缥缈境地。一波三折,将少妇心中种种复杂、微妙感情尽展无遗。女词人写愁、织愁之笔,更见奇绝。

在易安写愁抒怨的词作中,最为人称道和最富愁情悲趣的恐还要数《声声慢》了。这词为女词人词集《漱玉词》的压卷词,也是千古不朽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有关这词的赏读、释解和赞誉文字,可谓汗牛充栋,且多名家、权威言,笔者自不敢班门弄斧。着眼于悲愁哀怨情,权从中攫取数妙笔,以聊赏女词人擅长织愁言情的独特风韵。

不过,首先还需指出的是,这词系女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是女词人晚年作。国破、家亡、夫逝、己孤,种种灾祸集于一身,此时,女词人的悲苦心情是无与伦比的。上词便是在上述种种灾祸背景和女词人极度痛苦心情下感情总爆之作。只不过在诗中又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身世之悲。《声声慢》实是一幅女词人暮年悲秋图。

其独到妙笔,笔者品味所及,主要有三:

妙笔一,七叠词连在一起,横压词端,恰如漫天浓云密雾,笼罩四野,托出了一个愁满乾坤的凄楚世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连七叠起笔,此前未见过。此词后虽多有仿作,但意境和境界,未见有能与之相衡者。

七叠词,简言之,不过三味:寻觅、冷清、凄惨。三味虽简,却能清晰勾勒出女词人当时的凄楚心境;七字重叠,则更见暮年嫠妇种种微妙心扉。

丈夫已去,妻子不相信丈夫会离己而去,故有“寻”而又“觅”之举:“寻寻觅觅”,则更见反复搜寻之状。这是恩爱夫妻死别后,生者思念死者的典型情致反应:生者总觉得对方不会贸然离去。

不过,这里的寻觅,恐还不仅是寡妻寻亡夫,还有一种茫然若有所失、漫天寻觅的味道。国家的安定,家庭的幸福,美好的爱情,还有女词人在颠簸中丢失的珍贵玉石文物——丈夫陈明诚的遗物等,恐都在寻觅之中。上词如前词《醉花阴》上片,也是女词人一整天悲苦心情的流露。词从寻觅起,也说明女词人一早起便百无聊赖,茫然若有所失。不由自主,东寻西找,仿佛要在这漫天迷蒙中,找寻出一点能给自己带来安慰的物件,以聊减极度孤凄寂寞之情。多么真切的情致1

P280-282

序言

在我国灿若群星、浩如烟海的传统古文化中,古诗词可谓是最璀璨夺目的明珠之一了。

它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它不仅是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而且是我国古文化遗产中,除古籍外(古诗词也是一种古籍),文化内涵最丰(文学、美学、哲理、历史地理知识、韵律、声学等,莫不兼而具之。古诗词外,似少见有内涵如此全面、如此丰厚之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最浓(可阅可读,可吟可唱,可诵可和),最具影响力(国人妇孺皆能诵,甚至连三岁儿童都能背诵其中数首或数句),最富古为今用发掘潜能(文艺写作技巧,政治理论思想、历史地理考证,甚至治国、治家、从政、育人之道等,皆有可供挖掘,可资启迪之潜能)之文化奇葩。不但中国,现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诗热。习汉文、吟汉诗已成为一种时尚。说明它——我国的古诗词,现已超越国界而在世界一些国家开始流传。作为华夏文明——古诗词的铸造国度,我们更应珍惜这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这株精美绝伦的奇葩在新世纪开放得更加鲜艳。

花儿吸引蝴蝶,因为它有浓郁的芳香;孔雀招人喜爱,因为它有绚丽的羽毛。优秀古诗词所以能令国人以致世人喜好和珍爱,深邃、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外,笔者认为,很重要的又源于一个“情”字:情长意深,情浓意密,情深似海,无尽情流滚滚来。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晋·陆机《文赋》)。诗和情的关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诗缘情,情发诗;情浓则诗兴浓,情炽则诗韵炽。未见有无情、寡情而能诗兴大发、思若泉涌的。这也正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系》中所言:“繁系寡情,味之必厌”。诗和情天然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也确如此。古往今来,诗人总是在感情特别丰富、特别浓烈时才得以创作出撼人肺腑的优秀诗歌的。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无一不是感情激越、想象奇特、意境超深的产物。屈原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等,其诱人魅力,很重要的就在这“情”字上。情,古诗词中最能牵动、震撼和征服人心的神奇宝石。

“情”离不开“趣”。离开“趣”则情味索然,诗韵难彰。有情有趣,方臻佳作。古诗词精品,情浓趣雅,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无论是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忧国忧民篇章,抑或那如甘如饴、缠绵悱恻的爱情佳作,还是那意境高远、别具韵致的乡土情、亲友情、闲适情名篇,或是那感天动地、撕心裂肺般的悲愁哀怨情杰作等,无不融浓情密趣于一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完美无瑕地凸现出了诗人那“偶拈诗笔已如神”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如珠似玉般的感情世界,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

笔者从后面本卷赏读的51位诗人(包括11位无名诗人)的122首诗作中,探究言情艺术,浅悟良多,不妨苟述于后,供有心于此者参赏。

一、情有千情万感,言情务着其“各”

“各”即客观事物的各种情况和在各种情况下引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情”。

人同外部世界接触产生情。外部世界事物千万种,人也会有千万情。忧国忧民情,男女婚爱情,乡土情,亲友情,闲适情,悲愁哀怨情,是情的大致分类和常见的情种,情中“情”,情中“感”,情中“思”,“感”中“情”,“思”中“情”,重重叠叠,则断难穷述。李白豪旷飘逸的忧国忧民诗中,不同时期有不同“情”的吟咏;白居易忧民、悯民诗作中,对不同“民”有不同“情”的讴歌。事实说明,只有眼着其“各”,方能有的放矢言情,尽展“情”的风采。

“各”,也是“个”,即事物的个性和情的特性。个性最能彰显事物的本质,特性最能展现情的风采。许多诗坛大家皆擅长张扬个性、特性的能事。诗圣杜甫,在众多忧国忧民诗作中,以虔诚赤子之心和深刻、深邃思维,将朝廷腐败、国家衰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难,倾述得无以复加,不由得不令人心魄震撼。“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等,便是令人震撼的雷声。

女词人李清照,最擅于张扬“愁”的特质。她笔下的“愁”,简直是“愁”的情库。特别是她那首千古传颂的《声声慢》,横压词端的七叠词,愁满乾坤的六道风景,和那欲说还休、戛然而止的结尾连在一起,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逝、己孤种种灾祸集于一身之悲推上了极致,似更见撼人心肺的魅力。

典型,张扬个性的奇石,也是着“各”言情之宝。只不过,这典型,不限于仅是典型事件和典型事例。有时,一个不为人在意的细小情节,一种司空见惯的习俗现象,一孔并无新奇的小镜头,浓笔入诗,往往更具感人心扉的力量,更能彰显“情”的绮靡风采。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久客伤老而归,远近乡朋成来看望。多少新闻旧事,轶闻趣事,可供诗人吟咏。可诗人对大量问话叙谈,似并不特别上心。唯独对一个不为人经意的细节——儿童笑问,却格外萦回心头。竞浓墨重笔,哼成了千古绝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久客伤老情弥激——典型细节之功。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友人出使安西,要“西出阳关”。诗人置酒相送,在情理中。宴中频频举杯劝饮:“再干一杯酒”,更是千古习俗,毫无新奇。可诗人却以俗为诗,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催激了送友情——典型现象之力。

还有,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为远行儿子赶制御寒衣,“密密缝”,何等寻常惯见的小镜头!一般人不会留意。可诗人的眼和心却牢牢聚焦在这小镜头上,浓描重抹,尽展慈母情深,岂不也见这小镜头——典型镜头的神奇感染力。

二、细微处见精神,细微处出真情

情有真假之分,感有虚实之别。虚情假意,情之大敌,固不可取。

可非虚非假,有时也难见真情,何也?盖情在细微中矣。细则真,微则实。细微见真情,细微出真情,细微有真情。

情出于心,细在心扉。潜心探觅有情人在诸多情事活动中的隐秘微妙心扉,方能见真情。屈原的《湘君》、《湘夫人》,讴歌男女水神(实是神秘人间情侣)两性相吸、痴情似火之爱,其实只有一个情节:约而不见瞬间的情思。可贵的是,诗人将这瞬间男女双方各自的复杂微妙情思倾述得细致入微。一种思绪紧接一种思绪,简直就像过电影一样。男女痴情相爱之真情,就在这绵密如织的电影小镜头中——细微言情之功!

细微在绵密如织的细微描述中,也在片言只语的字、词、句中。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刻画一纯情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心扉,三句话,一个“嗅”字,便将这少女羞涩初动之情表演得如见如现。“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人”,显非一般客人,极可能是意中人。少女一见,便急着回避。鞋袜顾不上穿好,头上的金钗不小心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拣,就离开了。多么逼真!可刚进门又不走了,而是倚门回首,从门缝里看来人。原来少女是在嗅“青梅”哩!“青梅”即“青梅竹马”,比喻少年男女初动的爱情。这少女毕竟年龄太少了,爱情的种子还刚刚萌芽,还不能公然表露,而只能藏在隐秘的心扉。一个“嗅”字,再传神不过了。

陆游《钗头凤》。唐婉离去后,陆游思唐心切,有几句诗也特别细腻、感人。“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汜鲛绡透。”时唐已有新夫,新夫就睡在身边。可唐还是老想着陆游这个前夫,所以总觉得空荡荡的。一个“空”字,便见唐的隐秘心扉。可唐又不能放声大哭,而只能在暗夜偷偷以泪洗面。泪怎么流的,流到了什么地方i,。甚至连唐身上穿的红薄纱内衣留下了深深的泪痕,陆游都想到了,描述的清清楚楚,就像亲眼看见一样。你看陆游思唐多么情真!

情是个流动的载体,多变是情的永恒。也只有着眼变、善写变,才能细微言情出真。许多诗人善于在情已极致时,巧妙转换情的风韵,更见细微言情出真之巧。

李白《长干行》,正当小商妇为丈夫远行要过“滟预堆”(长江三峡最险处)而心惊肉跳无法解脱时,一句“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便顿化悲为谐。少妇要七百里迎夫,在茫茫大江上拦住丈夫,给丈夫一个惊喜,何其情真意切而有情趣!

李清照《武陵春》,一个“闻说”,一个“也拟”,一个“只恐”,三组虚词,先将女主人心焦如焚、哀婉欲绝之情引向春光明媚、春情荡漾的际空,接着又将美好憧憬推向变幻莫测、喜忧难卜的境地,一波三折,将少妇心中种种复杂微妙感情尽展无遗,岂不更情浓情真。

三、老生常谈易落俗。出奇出新最关情

诗贵清新,言情诗尤须清新。清则雅,新则不俗。有新方有奇,出奇是出新的发展和继续。出奇出新,方能真正达成“诗缘情而绮靡”。

优秀古诗词,出奇出新之笔,比比可见;而出奇出新之巧,则展现在诗词写作的诸多层面和各个环节中。

出奇出新在诗词的开头和结尾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起笔何其宏浑!推出的是一个天旋地转、地动山摇、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宇宙乾坤幻化无穷的神奇世界,令人心胸寥廓。而他另外一首诗《忆秦娥》,起笔“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把人带进了情思缥杳的远古,使人情连今古,似更见起笔之奇之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起笔也是两个“不见”,和《将进酒》颇相似;而“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起头,和《忆秦娥》起头,似也有相似情韵。

以上皆出奇出新之起笔。出奇出新之落笔则多在感情激越的汹涌澎湃中。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的落笔何其崇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落笔何其豪迈!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落笔何其酸楚!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落笔何其悲哀!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感情激越,则新奇自见。

出新出奇之笔,更多姿多彩地展现在诗的构思、意境和结构布局中。

杜甫《兵车行》,融亲眼所见、由“问”而知、“君不闻”、“君不见”于一炉,眼、耳、口、心并用,齐抒忧国忧民情,言情手法何其高妙;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个“忽传”喜讯后,四地名在“即……穿”、“便下”两动词裹掩下相连,融想象、希冀、行动、谋划于一诗,将诗人归心似箭之情和船行如飞之状隐衬得如见如现,岂不更见言情手法之新奇!

白居易《观刈麦》,如火如荼的刈麦战斗中,突然冒出一个抱子拾遗穗的贫妇人,还有“闻者皆悲伤”的话语,这新奇构思何其乖巧;《卖炭翁》,一黑(卖炭翁)一白(黄衣使者)两个形象的不同举作,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等向牛头充炭值”的结尾组合成诗,将封建皇宫推行宫市制度残酷剥削人民的本质及其欺骗性揭露无遗,这别致构思又何等新奇。

寓奇思妙想和别致情思于浪漫情事中,也是诗词意境出奇出新的妙诀;精心营造如歌、如剧的形象画面,更是许多诗词构思出奇出新的窍门。

李白《春思》:“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情思何其有风趣!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情怨何其别致!

李白《闻王昌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友情深何其独特!

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商妇怨又何其幽默!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春词》),“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牛郎织女星”(杜牧《秋夕》),“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秸《赠内人》)等,也莫不奇思巧构,意境独特。

更可贵的是,《诗经》中男欢女爱之情,几乎每首诗歌,不是一幅或几幅写生画,便是一支或数支浪漫曲,再不然就是一幕或多幕情感剧,如歌,如曲,如画,如剧,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岂不更见出奇出新言情之妙。

四、情如大海无限,无限歌吟无限情

世人常爱用江水喻情,江水长流不断,极言情的意义和意味绵长,即情长意深,无疑是恰切的。不过,情还有另一面,即内涵极丰,广阔无限,就如同大海一般。一个长而深,一个丰而广,昭示出情的无限,情的永恒。无限情,要求作者在讴歌情时,也必须是多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如此方能尽展情的丰采,否则也就很难展情于尽致。

许多优秀古诗词在全方位展情方面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富教益的样板,其中最富启迪的恐又要数白居易的《长恨歌》了。

《长恨歌》依其叙述的内容,可以有两个截然对立的主题:揭露和批判唐明皇荒淫误国和杨贵妃以色祸国的罪行;歌颂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揭露和歌颂,丑和美,便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一起,开创了两种对立情愫融合于一诗的先路。而在歌颂爱情的美的情愫中,又将爱和恨,融汇交织于一炉,恨是爱,爱是恨,而且是长恨。恨在奔蜀途中,恨在行宫里,恨在回转时,恨在归来后,恨在绵绵长夜的到来和“耿耿星河”的“霜华”“瓦冷”中。更神奇的是,这种由爱和恨交织在一起的情愫,在神秘方士出现后,又出现了更神奇的飘渺,出现了浪漫和玄虚——唐杨之爱,由地下飙升到天上,由人间延伸到仙境,由现实世界浮飘到冥冥环宇中。这种将民间故事传说和真实历史相连,亦真亦幻的言情手法,则更是开创了言情艺术的先河。

美和丑,爱和恨,真和幻,实和虚,民间传说和真实历史,天上地下,人间仙境,现实世界和冥冥宇宙,一齐为一段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旷古情营造情思、情愫,《长恨歌》的创作,岂不真可谓是“无限歌吟无限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韵情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23577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