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城那些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那些城那些事》以作家、艺术家、学者的独特视角描摹了武汉地域文化的色彩。其中包括了湖北著名作家方方作品中的武汉印象,名家对武汉风水文化的解读,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的性格记忆,舒乙谈名人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孔庆东品评金庸小说中武汉人身上的侠义等内容。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方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摹武汉印象,湖北学者王玉德风趣诙谐地解读武汉风水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细致描述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的性格、著名文学家舒乙谈父亲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北大醉侠”孔庆东借金庸小说的壳解读武汉人身上体现的“侠义”精神、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纵论以武汉城市建设为缩影的中国城市建设和空间文化。诸位名家纵情于山水、历史之间,结合着与武汉发生的奇闻轶事,流金岁月,品读着武汉。

目录

文学中的武汉印象

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

独特就是好

试读章节

1.在武大读书

四年之后,也就是l978年高考开始了,我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就结束了搬运工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那四年在汉口的搬运工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教育,也是一次极大的历练。我父亲当时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我一直过得也算是衣食无忧。通过搬运工的生活,使得我对民间、对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性格特征、语言特点,包括他们内心的需求、想法都有了了解,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我觉得我的写作跟我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实际上,对于我来说,那四年也是读了一轮大学。那个大学不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识大学,而是一个社会的大学,这个大学对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这一轮大学比我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四年可能受益更深。它是个人生命的一种体验,它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我的人生观,那些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

有了这四年在社会最底层被人歧视、被人看不起的生活之后,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这恰恰是文学要关注的东西。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四年,我还经常梦到我当装卸工的样子,有时候竟然会大半夜睡不着觉,内心进行着一种无法名状的挣扎、摆脱。那四年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我前期作品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写装卸工的生活,直到现在我仍然会用很多的笔墨,情不自禁地去写这段生活。

然而,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四年,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先前一直在汉口生活的,读大学之后就突然到了武昌。在此之前,我都没到武昌去过几次的。这四年大学,接触到的东西是全新的。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一切都从头开始,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有些同学非常有水平、有的同学非常有见识。他们谈论的东西很多是众人所不懂、所不知的,还有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过去闻所未闻的,我们浸润在大学广博、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浸润在大学自由、批判的空气里。

我们渴求着知识,我们渴求着摆脱以前的蒙昧,我们谈论地理,谈论历史,谈论时事,谈论文学,我们还成立了文学社、诗社。现在,我仍然记得当时几个最重要的讨论题。

第一个问题是文学要不要写爱情。现在想想这个事情是多么的可笑啊!因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无可非议,爱情和死亡是永恒的主题,爱情在文学中是备受作家和读者青睐的东西,但是,当时这个问题却是困惑着我们的。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文革”期间一直不让写爱情,八个“样板戏”中的人物也都是没有爱情的。然而,可笑的是,在我们图书馆里,文革之前的小说中,被翻得最烂、最旧的那几页都是写爱情的,比如《安娜,卡列宁娜》的地主、农庄、土地改革部分都没有什么人看,但是一旦看到安娜谈恋爱的部分,书就翻烂了。

第二个就是文学能不能写悲剧。文学中有悲剧和喜剧,但当时是不能写悲剧的,你不能暴露社会的黑暗面,社会是充满着阳光、莺歌燕舞的。

还有一个话题是文学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在报纸上已经展开讨论。解放后直至“文革”期间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文学一直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它已经超越了文学,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我们当时对这话题进行了很多讨论,争执到最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学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实际上,现在想来,当时还处在改革初期,大家思想刚刚解放,我们的很多想法还不成熟,像当时的社会一样正处在一个进步的阶段。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需讨论了,时间已经给予我们答案:文学可以写爱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文学应该有悲剧,因为悲剧比喜剧更有深度,更具震撼力;文学它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只是文学。

那四年的大学生活给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其中有两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大学教给你的不在于书本上学到多少内容,而在于知道了怎么去学。我们进大学之前是不知道怎么去学的:老师告诉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报纸告诉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领导告诉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读书,想知道的东西,从哪些途径去了解,用什么方式去了解等等。

为什么希望年轻人都上大学呢?真的不在于从书本上你能学到多少文学史,能学到多少古代汉语,能学会几门外语,这些东西通过自学,你也是可以学到的,它在于这种氛围,这种讨论。以前在学校里面,我特别喜欢去听讲座,那些讲座的主题可能对你没有用,可是它中间的某些东西却能为你开启生活的另一扇窗,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这些东西,不进学校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第二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大学出来后,,你觉得脑袋长在自己肩膀上了。以前我们是没有脑子的,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领导讲的话,是可以不听的;报纸的某个观点或者某篇文章,可能是错误的;中央的指示,也是可以提出质疑的。这些想法从来没有过,但是,读了大学之后,知识和文化让我有了底气,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认识到,世界不仅仅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子,还有很大的面积是他们没有看到的,而我却可能看到了。这时,我就会沉静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我就会在所有这些问题面前,顿一下,提出质疑。

这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这对一个作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作家他只是永远在顺应一种潮流,迎合一种观点,或者说在取悦于某一层人,这样的作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社会上这样的作家太多太多了,他们很时尚,很走红,很赚钱,可是对于文学,他们又算什么呢?P5-8

序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赓续繁衍的脐带,也是一个民族显示自身魅力和张力的魂魄。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路走来,文化一直是支撑这个东方古国度尽劫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巨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正在迎接一个富裕时代的到来。印第安人有句名言:请走慢点,等等灵魂。文明演进史说明,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越是富裕国民,越是注意从自己文化里寻找精神皈依。正是基于此,我们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文化讲座“武汉·名家论坛”掬其精华,以期与广大读者分享。

“武汉·名家论坛”自2007年创办迄今已历时两年,论坛已成功举办130多场,接待现场听众近9万人,网络、电视观众逾500万人次。周末到武汉图书馆听讲座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由“武汉·名家论坛”催生的其他讲座在江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老而又年轻的武汉让人嗅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武汉·名家论坛”以“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大众话题、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让学术成果大众化,专业知识通俗化,力图架起名家与百姓、专家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100多期讲座,可谓群英荟萃。用易中天教授的话来说,几乎把全国讲座名人一网打尽。这其中有走红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钱文忠、王立群、阎崇年;著名作家梁晓声、阿来、方方、毕淑敏,知名学者周国平、刘梦溪、郭齐勇、许纪霖,深耕民间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卢勤、俞敏洪、洪昭光、刘彦斌等,让求知若渴的市民享受一道道丰富免费文化盛宴。

100多期讲座,可谓期期撞出心灵火花。从大众关注的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理财规划、职场压力、和谐人居,到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古典诗词、传统国学、历史人文等讲座,市民在其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导向、信息的传播,也沐浴着精神的洗礼。

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仅仅限于学术圈内的自我欣赏和把玩,传统文化对于大众的教化与浸润,使之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熔铸于大众血脉,这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历久弥新的遗传密码。“武汉·名家论坛”主题立足“关注民生,陶冶情趣”,但是寻找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人文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们追寻的一条主线。我们选取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向社会推出,既是对几十位专家学术贡献的珍视,也是对部分学者近年来致力于学术成果大众化努力的一种褒扬。

这套丛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中华传统经典赏析、武汉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等,三卷之间既相互呼应,又各自成书,浑然一体。

第一辑《中国的经典经典的中国》,针对青少年朋友阅读传统经典有详尽的阐述。传统经典是对历史文化的理性表达和艺术展现,折射出历史和时代的精华。经典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发散个人思维,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公民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操守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辑《最牛的时代最牛的人》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学者易中天说“最牛的时代”是指的春秋战国,“最牛的人”是先秦诸子。政治上的纷纷扰扰遮蔽不了这个时代产生的思想精华,这是一个高产经典的时代,也是一个盛产思想巨子的时代。该书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说开去,以这篇为源头,并把其精神贯串全书,让道家——“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公开、公平、公正”;儒家——“仁爱、正义、自强”的思想在本书中一一体现,让我们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第三辑《那些城那些事》以作家、艺术家、学者的独特视角描摹了武汉地域文化的色彩。其中包括了湖北著名作家方方作品中的武汉印象,名家对武汉风水文化的解读,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的性格记忆,舒乙谈名人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孔庆东品评金庸小说中武汉人身上的侠义等内容。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与热情,这是现代社会剧烈变动使然?是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的桥梁作用使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然?这些呈现给我们的或许是文化供给的外在表象,贯穿其中的一条变动不居的主线还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增长。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契机,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精神道德水平是一个契机,对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是一个契机。“武汉·名家论坛”将继续秉持高层次、小主题、公益性、大众化的原则,以期奉献给听众更精彩的讲座。我们将陆续结集这些讲座内容,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大群体的受众共同分享传统文化的精华,共同感悟历史文化给予我们的现代启示,在更高层次和境界谱写美好人生。

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2009年9月10日于汉口

书评(媒体评论)

武汉是很土的,但奇圈的是,这种土俗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武汉人,并不是猥琐、蝇营狗苟、眉眼不清的,也不是胆怯、自私、很谨慎的,都不是这样子。这跟武汉的地理环境有关,武汉这种大江大湖的自然环境给武汉人注入了一种宽阔。

——方方·《文学中的武汉印象》

楚文化和湖北人之间有没有一种共同的标志性的东西?有,就是九头鸟。现在,你出差到哪儿去,别人问你哪儿的人,你说湖北人,别人第一反应就是“九头鸟”。当然,至于好不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反正第一反应就是九头鸟。

——刘玉堂·《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是写景,但是我觉得这写出了武汉的气质。很多东西都包括在“莽苍苍”里面。我觉得这个“莽苍苍”的气质里面,也自然包含了一份“侠义”精神。这是弥漫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孔庆东·《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武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码头,并且是中国重要的码头,就是因为有风水。我认为武汉的风水,如果要评价,就是十个字:居中、藏风、得水、多元、当时。

——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城那些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方//孔庆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4453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