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常梅兰芳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出身票友世家,与梅兰芳及孟小冬的家人和朋友接触很多,掌握了大量不为外界所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独到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梅兰芳,资料独家,视角独特,披露了有关梅孟往事的真实相关背景。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作者将学术的严谨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能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全面了解梅兰芳及其代表的京剧艺术的真谛。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名为《梅兰芳》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对梅兰芳的成长经历、成名原因、性格修养、国际影响、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爱憎分明、痴迷艺术、儒雅谦和,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大师的丰满形象。

全书精选梅兰芳不同历史时期精彩剧照及生活照一百多张,将梅兰芳精彩纷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大师及其创作的经典艺术形象。

目录

第一讲 “祖师爷不赏饭”的平庸少年

第二讲 一代名伶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讲 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

第四讲 “东方维纳斯”的“样”

第五讲 艺术遗嘱:“移步不换形”

附录

 梅兰芳: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

 梅兰芳:怎样保护嗓子

 叶秀山:论艺术的古典精神

——纪念艺术大师梅兰芳

 翁思再:我所知道的梅孟往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或许有人会问,天无绝人之路,梅兰芳为什么非要当演员?他家里一定很有钱喽,既然不能学戏,那还不能去上学吗?就算不能读书做官,难道不可以去做生意吗?

梅家确实曾经有过钱。梅鸿浩当过县太爷怎会没钱?他后来到泰州开木雕铺,至少也是个小业主。可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那里闹过“长毛”,是官军同太平军作战的战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外,泰州属于“里下河”地区,那个时期多次发生水灾,逼得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就这样,人祸加上天灾,梅家衰败了,在逃难过程中还被迫卖掉了孩子。梅兰芳小时候看见家里祭奠祖先时,梅家祖先牌位旁边有一个姓江的小牌位,这个姓江的家庭就是当初买下梅巧玲的。梅巧玲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到江南,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梅巧玲卖了。梅巧玲这个姓江的养父是苏州人,起先没有儿子,对他很好,后来续了弦,有了亲生儿子,从此梅巧玲的处境就不妙了,养母对他很刻薄,养父就把他卖到戏班当学徒了。

这里插叙一下梅兰芳的籍贯问题。我这里说梅兰芳的曾祖父名叫梅鸿浩,同一般梅兰芳传记上的说法不同。我采信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的说法。他在名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出版)中的“梅氏家系”一节里说:“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

属于安庆地区的怀宁县,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治所石牌镇有一种“石牌腔”,又名“吹腔”,后来演变为京剧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黄。怀宁和附近地区出过许多京剧名人,如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以及叶氏家族(叶春善、叶盛章、叶盛兰、叶世长等)、杨氏家族(杨朵仙、杨小朵、杨宝忠、杨宝森)等。梅兰芳的祖先做过怀宁的父母官,可见这个家族同京剧的渊源了。我曾经见过梅兰芳在1913到1915年间,初到上海演出时的宣传出版物,上面写梅兰芳是“安徽人”。此后披露梅兰芳籍贯信息的出版物是《舞台生活四十年》,那已经是建国以后了。梅兰芳引用祖母的回忆说:“你曾祖在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

1956年,梅兰芳曾经委托泰州有关部门为自己“寻根”。当地找到一支有木雕经历的梅氏族谱,可是上面记载的梅巧玲父亲,并不是梅鸿浩。那么为什么梅家认定自己是泰州人呢?我认为一种非常可能的情况是:梅鸿浩从安徽的官场上退下来后,来到夫人曹氏的原籍泰州(当时属扬州府)安家,并做起生意来了。梅巧玲籍贯泰州无疑,然而究其祖籍,或许应该是潘光旦所说的安徽官籍所在。当然,梅鸿浩当年也可能是从泰州游宦安徽,那么为什么1956年泰州找出来的梅氏家谱,同梅鸿浩的名字、经历都对不起来呢?我在泰州演讲时,曾经希望当地的学者深入调查,以期破解这个“梅兰芳祖籍”之谜。

那年头家族衰败后,卖儿卖女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梅巧玲被卖到戏班后,初学昆曲,后来他辗转北上天津,再转到名演员罗巧福办的堂子——“醇和堂”,学的应该是皮黄。梅巧玲很争气,戏学得非常好,很受观众喜欢。因此他从师傅的堂子里学戏期满后,很快自立门户,创办“景和堂”。

景和堂和醇和堂一样,当时被称作“堂子”,也叫“私寓”。堂子里的弟子们既要学戏和演出,还要兼做陪酒的营生。在清代,这是许多少年男演员的一种副业。当时不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就使得男旦这一行得到发展。皇帝下过命令,皇亲国戚和四品以上的官员不许逛妓院,于是找男旦(或其他行当的少年男伶)陪酒,就成为一种消遣甚至发泄的渠道。这类堂子里的男旦学徒,往往只有十几岁,被称为“相公”,也叫“像姑”——像姑娘,却是男儿身。那些来看戏的阔少爷们,就像今天的“粉丝”一样,觉得某位少年演员舞台上有魅力,就想“捧角儿”,就要近距离接触,于是择日张宴,以表心仪。这种社交活动被“堂子”纳为营业项目,成为一种有价的交易。徒弟和师傅都是有合同的,办宴席和陪酒的收入,当然全归堂主。梅巧玲的景和堂办得很成功,弟子以“云”字辈排列,其中有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陈秀华的父亲陈啸云,朱霞芬的父亲朱霭云,以及刘倩云、孙馥云、王佩云、周绮云等等,可以说是云蒸霞蔚,有丰富的男旦资源。加上梅巧玲经营有方,与人为善,景和堂搞得有声有色。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之后,北京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徽班”,其中有四喜班。后来四喜班由梅巧玲来掌门。梅家到了梅巧玲再度中兴,确实也是一度很有钱。

可惜好景不长,梅巧玲才四十岁就死了。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也是唱旦角的,他承袭了梅巧玲的景和堂,可是梅竹芬的寿命比梅巧玲还要短,二十六岁就死了。当时梅兰芳只有四岁,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他是辅佐谭鑫培的。谭鑫培是当时最有名的大腕,北京城里那时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无腔不学谭”,就是说当时谭派唱腔在京城街头的受欢迎程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那么梅雨田给谭鑫培伴奏,应该很赚钱。可是不然,谭鑫培有一个儿子,也是拉胡琴的,谭家有时肥水不外流,就把好差事留给自家人了。因此,梅雨田虽然在艺术上同谭鑫培珠联璧合,但是经济收入却是时有时无。当时梅兰芳的祖母还在,梅兰芳和母亲,加上梅雨田一家五口,全家一共八个人都要吃饭呢。梅巧玲留下的遗产,架不住坐吃山空啊。后来梅家只好卖掉梅巧玲买下的一所大四合院,另外租了三间小屋。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义和团同洋人打仗,京城戏园子被迫关闭。不演戏就没有收入,梅雨田只能另外学一门手艺,靠修钟表来养家。在这种贫寒的家境中,想让梅兰芳像外界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先念几年私塾,再按常规送出去念中学、大学,做生意,走仕途,这根本不可能。P9-12

后记

去年夏天偶接吴俊教授电话,百家讲坛到华东师大选主讲人,中文系有入推荐我去讲京剧,近日约见云。我正在吴俊带的研究生班讲京剧史,稿子是现成的,因此大胆赴约,谁知一谈,心里就打怵了。央视要求“以人带史”,而且预判梅兰芳将会成为热点,据此,非但现成讲稿不能用,而且还要把演讲焦点集中于旦行人物,恐怕于我“不对工”吧?

此事搁置数月后,策划百家讲坛的解如光老师和栏目组长孟庆吉特地来沪现场指导,使我顿开茅塞。原来,学术、艺术、传播三者之问的关系,如同有所相交的三个圆圈,主讲人应该跳出固有的圈子,在三者相交的那一部分“边缘地带”耕耘和开拓,以达“文化传播”之功效。明乎此,我描绘的《梅兰芳》,力图用学术视角编织经纬脉络,以“新闻眼”遴选形象资料,以文章技巧构筑矛盾悬念,以舞台经验融入演讲过程。

梅兰芳虽是京剧史里面的一个点,可是若要做出他的全部拼图,又完全能构成一本大书。鉴于讲坛专题篇幅有限,我力图突出其主要精神和业绩,正确总结艺术和人生经验,使之更具普遍意义。节目播出后,自感报效了京剧,心情很愉快。

感谢制片人万卫同志高度重视《梅兰芳》专题,并在录制过程中多次给我打气。他还希望我发挥会唱的长处,以更新这个节目的声像面貌。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经他点醒,一下子撬开一片“库藏”。家母谢宗文早年化名谢莉向杨畹农学戏,我的童年是伴着母亲的梅派歌声成长的,想不到这点积累此时派上用场了。此番在演讲的适当处,我哼唱片段以助说明,下台后编导鼓励有加。当时,我眼前浮现起家母的慈容,直想说:亲爱的妈妈,您在九泉之下听到了吗?

记得《新民晚报》先贤对我们要求“一夜之间成为内行”,这是对媒体工作者的高要求。此番通过同“百家讲坛”的合作,我如闻空谷足音,如见传统复归。京剧艺术对于编导孟庆吉、李伟红、郭巧红和王珊的以往经验来说,或许是“隔行如隔山”,可是他们学得勤奋而又得法,所阅之书有些甚至连我都未曾读过。工夫不负苦心人,编导们事先做好了“功课”,再为演讲巧手包装,焉能不增色?这种职业精神,今天尤其值得提倡。

钱文忠教授和易中天教授,以提携后进的精神,或在录制前面授机宜,或在播出后撰文揄扬,他们的好意我会铭记在心。在录制过程中,总导演高虹和制片吴林也给了我具体的指点,在此一并致谢。

值得一提的还有最早来沪,同解如光老师一道约见我的马琳和张佳彬两位编导,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推荐。

如今,我把讲稿整理出书,篇幅比较宽绰了,得以涉及一些梅兰芳的其他侧面。本书所补充的内容,包括梅兰芳早年作为歌郎的“另类”经历,祖籍之谜,出访巡演的概况,以及同孟小冬的关系等。这是演讲的延伸,期能相辅相成,增加主人公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此书得以及时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先生对我的抬爱,而对于责任编辑刘树林女士、美编许丽娟小姐,以及关昀先生、单良小姐在拼抢出版进度时的有效工作,我也深表谢意。

翁思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常梅兰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翁思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4063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