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刘墉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是刘墉先生在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套有声图书。俊秀简约而不乏脉脉温情的文字使大家深受感触,原来这些距我们这么近的器官,这些常被我们的心灵忽略的器官,其中有多少美的沉思和遐想啊!这本书也是刘墉全家人最喜欢的作品,此次为了在祖国大陆出版,还特别由其子刘轩作曲,其女刘倚帆和刘轩演奏小提琴和钢琴,作为全书的衬底音乐,真可以说是刘墉率全家人联合制作的铭心精品。

内容推荐

《刘墉精品书系》(六本),是一套由刘墉先生近些年出版的最受读者欢迎的六本讲故事(有作者自己用心编撰的小说,有作者讲述自己经历的人生故事)的代表作组成的精品丛书,包括《爱到深处已无言》、《对错都是爱》、《被羡慕的幸福》、《母亲的伤痕》、《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追逐到前生》。本书是其中的《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该书以刘墉最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作者对于器官的沉思和遐想。

目录

序 这地方还真不坏

荒草中被镌刻的岁月

眼波才动被人猜

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

心灵深处的声音

一口人生

天地有情人有心

骚胡子引起的骚动

在鞭痕与抚爱之间

挂花环与铁链的地方

装满爱的两个袋子

对树枝好奇的果子

抛下皮囊的那一天

另一段轮回的开始

记载辛酸岁月的两座碑

那些拉住我们的手

喜欢那种心跳的感觉

后记 无怨无悔的坚持

附录 刘墉的著作

试读章节

[荒草中被镌刻的岁月]

二十多年前,妻在台北妇幼医院生产,大概因为是头胎,痛了一天一夜还生不出。那时的产房不准丈夫进去帮忙,我只好心急如焚地在门外走来走去。里面传出的每一声呻吟,都揪在自己的心上。

总算子宫口渐渐张开。

“开六指了。”护士小姐出来说。

“开八指了。”医师匆匆忙忙走进去。

“看到头发了。”护士探出头来笑笑。

才说不久,我就听到娃娃的哭声。

转眼,儿子已经二十五岁,年轻人常改变发型,长了短、短了长。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他低头看书,一团浓黑的头发,我都会想到当年护士的那句话——“看到头发了。”

我常想,奇怪,子宫里没风没雨,胎儿为什么要长头发呢?这头发一根根挂在头顶,通过产道时,多麻烦,否则,光溜溜的头,早就滑出来了。

有一天跟妇产科医师们聊天,忍不住提出来。两位名医,居然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有这种奇怪的问题。

但经过一番讨论,还是有了结果——

胎儿的头发,跟他的寒毛、指甲一样,会在子宫里成长。娃娃生下来,父母抱着,全身都有爸爸妈妈的臂膀和身体保护,只有头,最朝外,最没遮掩,又最容易散热,所以需要一簇头发来保护。

于是我眼前浮现了一个画面——

在远古远古以前,一位披头散发的“史前妈妈”,抱着新生的娃娃,在风雪中行走。刚落地的胎儿,头顶的囟门还一跳一跳的,所幸有簇头发,挡住落下的雪花。还有“史前妈妈”用鱼骨和兽角做成的梳子,为孩子梳头的画面。

那时没有剪刀,必须用小小的石片磨薄、磨利,再一点点切割头发。

他们更没镜子,只是对着平静的水面,才能看到自己的容颜。

我便想:当原始部落的少女,到溪里沐浴,会不会望着水,欣赏自己的秀发?又会不会把一头长发洗得干干净净,甩动着,去撩拨她的情人?

人们又是从多早多早以前,开始耽情于自己的头发?

可不是吗?我们从小到大,为了洗头、梳头、剪发、染发、烫发,甚至护发、植发不知用了多少时间。而且,既有长头发的“乐”,就有掉头发的“苦”;既有“鬓云”的秀丽,就有“飞霜”的萧条。

有几个中年的女人,不曾做过“一夜白了头”的噩梦?又有几个开始“聪明透顶”的男人,不曾梦见“聪灵绝顶”而半夜惊醒?

所幸头发能带来许多情趣变化——

初生的娃娃,头发才长多些,就可以绑个“冲天炮”;过一年,可以编个小辫子;再过两年,头发够密了,则一分为二,做成两个“麻花”;又过两年,头发硬实些,便扎个马尾巴。

想想,这个女孩子,由妈妈梳头、自己梳头、男朋友梳头、美发师梳头、为子女梳头,子女为她梳头,到有一天,殓葬师梳头,这一生因为头发,而有了多少情怀的变化。

头发确实是最能反映情绪的。

一个女人会因为美发师失手,而气得发疯;一位发疯的女子,又有可能把自己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

有位女生对我说得好——

“剪头发是发泄情绪最好的方法,一方面昭告天下,我不高兴了;一方面可以把霉运剪掉。而且剪头发跟剁手指不同,头发会再长,后悔了可以重新来过。”

她的话让我想到遁人空门的尼姑。

当一个长发的女子,静静地跪着,让师父为她剃度。那剃刀落下的刹那,是落在发根,还是落在心头?

一缕缕长发坠落了,那么轻柔无助地飘到地上,是告别一种岁月,还是镌刻一种心情?

剃了发的青青的头皮,如同除去荒草所呈现的大地,再烧上戒疤,如同刻上碑文。

如果有一天,那女子还了俗,又有了恋情。她会不会在梳头时不小心,拨开长发,如同拨开蔓生的草木,见到古老的誓词?

头发也是最能反映生命历程的。

最新的科技,能由头发中看出一个人过去两年间的生活——你是不是吸过毒、怀过孕、避过孕……几万根头发就像几万本日记,记录着我们的辛酸苦辣,而且即使在我们死亡之后,还能生长一段时间。

曾在“楼兰女尸”的展览中,见到一丛秀发,解说员不断强调,由那头发可以猜想,死者生前是个美貌的妇人——

没有好的营养,这头发怎么可能这么滑润?受苦的人总有着一团干涩、枯黄的头发。

没有好的保护,这头发怎么可能如此整齐?奴隶的头发都粗粗乱乱的。

想必她是急病死亡的,没有经过久病床榻的磨损,所以能保有丰厚的秀发。

当然,她死得很年轻,所以没有一根白发。

“想留头漂亮头发,就得早早死去。”我对身边的朋友轻轻说。

“不,”他笑笑,“不如年轻时,剪下来存着。”

他的话没错。一头青丝,少年时剪了,存到老,还是黑黑亮亮的;一头秀发,却因中年时忧愁,没多久,就变为花白。

头发是死的,也是活的,被我们的心偷偷牵着,只要留在头上一天,就要反映我们的心情与年龄。

我早生华发,有时候许久未染,女儿便要扒着看,说:“爸爸像只黑白条纹的浣熊。”

前两年,妻也添了银丝,起先我为她拔,一边拔,_边翻,看下面还有没有;而今是偶然拔,却不常翻了。 、

倒是女儿的头发愈长愈密,而且又黑又亮。

我常为她梳,喜欢那种梳子滑过发丝的感觉,好像在一条清澈的溪流里,荡一支桨,勾起千条波纹。

小丫头也特别喜欢我为她梳头,尤其刚解开辫子时,我梳得特别温柔。

“因为爸爸一手按着你的头发,一手慢慢梳。所以碰上打结,也不会梳痛。”我说,“你的头发很密,爸爸妈妈掉的,全长在你头上了。”

小丫头好得意。

有一天,我一边梳,一面问她:“你觉得你和妈妈的头发,谁比较美?”

正巧妻走过来,竖着耳朵听。

“妈妈不会知道的。”我把手指放在小丫头的手里,小声地说,“妈妈美,就捏一下;你美,就捏两下。”

她捏了,捏三下。

又有一天,我冲进卧室找东西,看妻坐在梳妆台前,就叫了她一声。  回头一笑,居然不是妻,是把头发梳得蓬蓬松松的小丫头。

那笑,我永远不会忘。

P6-11

序言

这地方还真不坏

许多读者说我擅长从周遭平凡的小事物,悟出人生的大道理。

听他们赞美,我窃喜了好一阵子。

但是有一天,我坐在太太的化妆台前,看见三面镜子中映出的自己,居然吓一跳。奇怪!那左右两面斜镜子里的人,怎么不像我?

我突然发觉,自以为每天看花看草、看人生现象的我,竟然还不曾好好地看过自己。而真正在我周遭,每天跟我形影不离、生死与共,既给我欢愉,又造成我痛苦的,不正是既非家人,也非宠物花草,却是我的身体吗?它像是一栋房子,一个让我灵魂居住的地方。

佛家早有这样的说法。所谓“成、住、坏、空”,就是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由建成,住进去;住久了,房子开始坏。起初还能修修补补,勉强守着,最后实在朽坏得不堪住,只好搬出来,住到下一世的房子里。

世上的每个小动物,无论它是虫、是鸟、是猫、是狗,都是一栋栋小房子,里面各住着一个灵魂。那灵魂一方面操纵着小房子,跑东跑西;一方面接受上天“冥冥中的消息”,而懂得秋收冬藏,南迁北归。

自我有了这个顿悟,便想写一本有关“身体”的书。这身体不是讲我的身体,而是每个人的身体。从另一角度,想写每个人灵魂居住的地方。

为此,我曾有一阵子,天天抱着医学书籍,想把每个器官搞清楚,但是就在我要动笔的时候,又陷入犹豫——

我到底是写一本医学常识的书,告诉读者这些早该知道的有关身体的常识?还是应该发挥想象,为大家做些新的诠释?

经过两年多的考虑,我选择了后者。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是艰苦的。我放弃了大部分医学的专有名词和理论,尽量从“心性”、“灵性”或情的角度,反省这些我们每天用来看、用来听、用来吃、用来走,乃至用来繁殖,延续生命的身体。

可喜的是,在这沉思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灵魂居住的地方”,又有了新的领会。好像初次享受肉体欢愉的年轻人,我要再一次说“有身体真好”!也好比孩子都离开家的老人,我要感慨“这房子,真大”!我更希望把这心情与大家分享,希望每个朋友都能找那么一天,不往外看,而向里看,看看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房子。

我们的灵魂都住在这么一个房子里。

它看来很小,其实很大,很神秘。

它从出生,就常出毛病,确实给我们很大的痛苦。但是,想想,我们灵魂居住的这一生,所拥有、所感受、所创造的一切……

这地方,还真是不坏!

后记

无怨无悔的坚持

一九九七年,我先后出版了两本“怪书”。一本是以十八万字描写一只螳螂的《杀手正传》,一本是专写人身器官的《在灵魂居住的地方》。

我知道这两本书极可能吃力不讨好。但我仍然决定先把“它们”完成,因为自从我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书时,就已经给自己定下个写作的原则——

“不要因为读者喜欢看,而写给他们看;要写给他们看,并使他们爱看。”

我认为一个作家,应该超越时代,以最敏锐的触觉去感受时代的脉动,成为社会的代言人;一个作家更应该超越自己,打破原来写作的格局,虽九死其犹无悔。

这一次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这本《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是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本和那本《杀手正传》,就是我无悔的产物,我知道它们可能“特殊”了些,但为了超越,我必须做出新的试探。

许多文艺圈的朋友说“文学死亡了”。我从来不同意这句话,即使面对现在极度商品化的出版走向,我仍然认为文学只是换个方式存在。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一样,是人类共同的需求,无法勉强,也不会灭亡。

我也不认为用艰涩词语写出的深奥难懂的东西才是文学。因为所有的作品都该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文学应该走入群众,引发人们的共鸣,才能有血、有肉、有灵魂,也才能被历史肯定。

对我所有的作品,我都钟爱,但从不得意。如果说稍稍还有些自许的,应该是——无论畅销与否,我总在写。不多,也不少。我所经营的“水云斋”也总在做些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甚至误了“正业”,也无悔。

我们将继续办青少年免费咨商,继续赠送附点字的有声书给盲人,继续印制画卡提供公益团体义卖,继续支持对未婚妈妈的照顾,以挽救无辜的小生命;继续支持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以及中国大陆的希望工程……

当然,我们也会一如往昔地出版深情散文、励志处世文集、画册,以及像这本书的“实验之作”。

这些坚持,都因为有您的支持,也盼您继续“支持”我们的“坚持”。

在此书更名再版之际,让我率领全体水云斋的同仁,向您敬致最深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刘墉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刘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56768
开本 32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5
14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