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路
内容
导语

《出路》是马慧娟2021年完成的最新力作,是一部讲述马慧娟自己在党和政府移民搬迁和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不屈奋斗、追逐梦想,逐渐实现人生价值的长篇原创自传体小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与西海固的乡亲们对过上好日子最深沉的坚守与渴望、对贫穷困顿的挣扎、对未来的彷徨、对获得新生的喜悦,反映宁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接续奋斗拔掉穷根奔小康的历史进程,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讲述西海固妇女通过移民和自力更生找到生活出路的自传体小说。本书以作者马慧娟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索,讲述其从出生、上学、农田劳作、移民红寺堡、打工挣钱、文学创作,一直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几十年的亲身经历、所听所见,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和加工,将西海固贫困农民在党和国家的生态移民、脱贫富民等政策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该书旨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

作者简介

马慧娟,回族,“80后”,宁夏作协会员。2014年开始文学创作,以书写乡土、西海固移民风貌为主,先后在《民族文学》《朔方》《黄河文学》《天津文学》《回族文学》《散文选刊》《山东文学》《当代人》等期刊发表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农闲笔记》,报告文学《盐池故事》(合著)。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第三届朔方文学新人奖获得者。

目录

在高干梁,就这么几户人家,日子总是不温不火地继续着。春天很快过去了,小麦在一个冬天的修养中蜕过了黄苗,一场雨之后,地里的洋芋、胡麻、大豆争着露头,高干梁绿了起来……

老支书又来我们家了。这一次,他是来和父亲商量,要给高干梁修路。作为高干梁的小队长,父亲一年也不会有多少事情要处理……

我们家是没人催我赶紧结婚的,因为我们家的人都有分寸感,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做不了,大家心里都有标杆,这是在长期的规矩之下形成的自觉性……

从提亲到结婚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因为母亲不高兴,整个过程都是压抑和无奈的……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

广袤、荒凉、空旷、粗犷都不能具体来形容它的地貌,它就像一个流浪已久,饱经世事沧桑之后又参悟人生大道的人回归后的样子……

回到高干梁的时候,野柿子、面犁豆豆、剪子豆豆红的一塌糊涂,山上的灌木红一片、黄一片、绿一片,我们像凯旋的战士,高干梁的一切都在欢迎着我们……

我们的毛渠都翻车了,没有一家的是幸存的……

听说,罗山起烟这个地方就不刮风了。

每一个春天我都会一遍遍看着罗山,但罗山起烟的盛景我总也看不到,我很奇怪罗山起烟是什么样子……

巷道里逐渐热闹起来,搬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玉池村一下子满了……

不知道从哪天起,手机成了乡村的—个流行词……

天明说的果然没错,手机真的就在农村流行开了。

天明买完手机不久,父亲就喊天明去给他买手机。而且一买就是两个……

地里的玉米一季又一季地长着,棚里的辣子一茬一茬地摘着,我们在地里和棚上来回穿梭着,日子也一天天地继续着……

每年的三月是我的生日,每年的三月我都要为我的生日伤感一回……

生活的惊喜不止于这些,因为文字的书写,因为演说家的影响力,二〇一六年年底,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农村女性,我当选为红寺堡区人大代表、吴忠市政协委员、自治区妇女代表、自治区青联委员……

结束语

后记

我赞同明月姐姐写过的一段话:

一个女人该有怎样的一生才不会遗憾,当那些
箪食壶浆、相夫教子的生活逐渐磨蚀我们灵性的时候,女人啊,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也许生活现在看不见那些优雅的光芒.但是我们的内心里一定要有优雅的向往。当生活日渐沉重.请在内心留一席之
地给那些不死不灭的梦想

一路走来,往事像一场梦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从高于梁到红寺堡,从红寺堡到北京,从北京到人民大会堂,当梦想一次次夭折。当出路一次次被阻断时,我也沮丧过,也想过放弃,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前行。我努力开辟出了另一条出路,这条出路
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所给予的根基,是大国与小家,是群体与个人的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我想,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让人成长的过
程。在高干梁的时候,我不停地想逃离,在红寺堡的时候,我仍然心在远方。我以为我会一直向往远方。可当我真正去了远方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红寺堡。去过数次远方之后,我回过头来重新审
视我曾经的故乡,我现在的新家,以及我所到达了的远方,我从不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走到了今天。我的身后,是手机,是网络的普及,是明月姐姐,是那些教会我很多知识的网友,是移民搬迁工程,
是黄河水的灌溉,更是整个时代的发展带动着我向前走。我知道,只要我努力,我总能向着我的梦想迈进,离我的梦想更近一
步。 

我依旧奔忙在土地上,但也在文字中耕耘,我
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红寺堡的风越来越少,罗山越来越绿,田野不再空旷,牛羊越来越多,哪里都是栽下的绿树,黄花菜一片金黄,枸杞红得灿烂,硒砂瓜遍地都是,村道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红寺堡从一个茫茫荒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移民区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校园,其他读书的孩子总被家长鼓励着:看,人家那个哥哥都上了大学了,你也要好好加油,将来去上大学,去看远方。

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在天安门广场,在深圳的
莲花山,在江西瑞金的叶坪景区,在延安的枣园革命旧址,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在南湖的红船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想起父亲,我在擦肩而过的人海中寻找他的身影,我在蓦然回首中仿佛刚
刚和他道别。我无数次想,如果父亲还在,看见我现在的样子,他是不是会特别开心?或者,他要是在,说不定又会在村里做出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想着想着,我会不由自主地微笑,我想,父
亲是知道我的想法的,因为我很少梦见他,偶尔梦见,他都是笑眯眯的,一
如以前他高兴的时候。

精彩页

当第一声鸡鸣响起的时候,高干梁也会跟着醒过来。一群搅和在一起的牛、驴、羊在呵斥和鞭子的驱赶下,吵闹着、拥挤着穿过村子,带起一溜土尘奔涌着路过瓦窑坡去了阳山洼,很快就淹没在阳山洼的灌木丛里。只听见牛铃铛叮叮当当地在阳山洼流动,整个山都活泛了起来。要是在雨天,牛羊路过庄里就会踩得稀泥乱溅,顺便把自己的屎尿也混合在稀泥里。太阳一晒,高干梁所有的气息里都混合着牛粪羊屎的味道,久了,人不嫌弃牛羊,牛羊也不嫌弃人,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里,活成了对方的一部分。

牛羊觅食去了,人也要为自己的嘴忙活。女人们揉着眼睛起床,挑着水桶扁担吱呀着去了水泉沟。男人们要么去地里,要么去山上。睁开眼睛找不见父母的孩子也不惊慌,趴在窗台上用手把纸糊的窗户捅个洞洞,拿一只眼睛瞄着洞洞里被放大的世界。南湾的灌木丛里的野鸡脆生生地嘶鸣着,高干梁人一天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对我而言,高干梁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每一天似乎又都是一样的。看见的山是相同的,山上长着的草木是相同的,看见的人是相同的,穿衣打扮、面貌气色是相同的。相同的地方还有吃食,早晨是馒头,下午是面条。洋芋是一年到头都在吃的主菜,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烧着吃,熘着吃,切成条条吃,剁成块块吃。大部分时间里,洋芋的各种做法抚慰了我们味觉上的单一,如果馋了,就把洋芋换一种做法,馋味就跟着洋芋去了胃里。天长日久,洋芋的各种味道融进血液,深入骨髓,此生都不能剥离。

在用手指捅开的窗户纸洞洞里,看着高干梁的时候,我无数次地想,外爷如果不来宁夏会怎么样?父亲如果不来高干梁会怎么样?母亲如果不嫁给父亲会怎么样?我是不是就不用出生在高干梁?至少我不会是高干梁人吧。那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五岁的我时常是愤愤不平的,既抱怨我的外爷,也抱怨我的父母,更抱怨着高干梁。高干梁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清凉、秋天的野果和冬天的雪景并不能取悦我,我为不能去看外面世界的风景而郁郁寡欢。  

有人可能说,你一个五岁的孩子寡欢个啥?我的寡欢来自于我远方的亲戚。我的父亲兄弟姊妹十个,我的母亲兄弟姊妹十一个。重点是,我母亲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有着比我们家优渥的条件,比如我的大舅舅工作在兰州,我的大姨生活在山西,我的三姨、小姨在吴忠,我的二舅、四舅都在县城,我的三舅是工人,我的小舅舅在念大学,四姨和五姨嫁的都是有铁饭碗的男人。唯独母亲嫁了父亲,还生活在高干梁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

我的父母好客,无论多忙,都要先把亲戚招待好。所以每一年的夏天,我们家都会有亲戚翻越大咀山来到我家里。我的小连手(朋友或玩伴)们只要看着人进了庄子,就会飞奔着先到我们家送信,说你们家又来亲戚了。因为除了我们家,再没有谁家的亲戚会来得这么频繁。报完信,大家就靠在墙上排成一溜儿,羞怯、好奇、羡慕地看着我的舅舅姨姨、我的表哥表姐们丰腴白净的面庞和光鲜洋气的衣服。回头再看看身旁的连手们,像鸡窝一样乱糟糟的头发,脸上两坨晒伤的红蛋蛋,灰扑扑的衣服鞋子,垢痂摞着垢痂。我家的亲戚经过之后,我的小连手们就不自觉地低下了头,强烈的对比让大家心里都生出了羞耻感和自卑感。而我因为有这些亲戚们,我的小连手们看我的眼神里满是羡慕和嫉妒,私下悄悄地和我咬耳朵:你们家亲戚真多,你们家亲戚真洋气,你们家亲戚脸好白,你们家亲戚真好看,你们家亲戚衣服真多……围绕着我们家亲戚,大家在一起可以说上一天。些许的优越感和得意之后,我和他们的羞耻感和自卑感是一样的,因为这些优越和得意与我没关系。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同样是外爷的儿女和孙子,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我的寡欢还来自于其他的对比。大咀山的对面是崖背山,崖背山脚下就是高干梁。崖背山之外,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密密麻麻的群山。在这些山的映衬下,高干梁像卧底一样安插在群山之中,在季节的交替中蓄着势。方圆之内,只有高干梁住着人,能住人的地方,总是有些渊源的。高干梁听着好像好大一片地界,但你要是站在大咀山上朝下看,你就会替高干梁的人着急,因为在崖背山下五百多米长的促狭平台上,密密麻麻挤着八家子院落。严格来说,只有这八家院落占据的平台是高干梁。出了平台,从左向右,水泉沟、鼻梁洼、背洼、虎林、南湾、野猪林、石崖沟、瓦窑坡、韭菜梁、馒头咀、北槽子梁、堡堡儿梁围着高干梁。说它们是高干梁的一部分吧,它们各自都有名字和地界,说它们不是高干梁吧,高干梁离开它们的簇拥就不像个梁。高干梁是一个统称,高干梁人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沟沟峁峁上耕种着各种庄稼,也耕种着自己的一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慧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74557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1-02-01
首版时间 2021-02-01
印刷时间 202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84
CIP核字 202103846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29
15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