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既是对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传承发展,也是对同时代文人精神的书写记录,更有对金元两代文章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
《唐宋古文纵论》采取了以纵向历程为主线、以金元时期为核心的撰写思路,围绕唐宋古文的价值研究,建立起一个贯通先秦与金元的观察视野,对其间的一些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多方位的探究。
图书 | 唐宋古文纵论 |
内容 | 内容推荐 唐宋古文既是对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传承发展,也是对同时代文人精神的书写记录,更有对金元两代文章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 《唐宋古文纵论》采取了以纵向历程为主线、以金元时期为核心的撰写思路,围绕唐宋古文的价值研究,建立起一个贯通先秦与金元的观察视野,对其间的一些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多方位的探究。 目录 章易学思想与唐宋古文 一、三才之道与韩愈古文 二、《易传》与柳宗元山水游记成因 三、《古文四象》的唐宋古文选目 第二章儒家情怀与唐宋古文 一、欧阳修书简中的文学交流 二、欧阳修碑志文与宋初士人的言事热情 三、立德追求与文天祥碑志文新变 第三章唐宋古文家性情论及其金代总结 一、“性”“情”分和 二、“情”之凸显 三、以“情”定“性” 四、因“情”解经 五、“中”“诚”立情 第四章北宋文赋创作及其金元回响 一、“文赋”概念探源及范畴界定 二、宋代文赋的出现及《秋声赋》的意义 三、苏轼、苏辙的文赋成就 四、各辟蹊径的苏门作家文赋 五、欧、苏文赋的金元回响 第五章金代散文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一、“国朝文派”期对唐宋古文传统的接续 二、南渡文坛:文坛名家对欧、苏文风的倡导 三、易代文坛:遗民作家的宗韩之风 第六章金代文坛的文脉之争与文意之论 一、文脉之争 二、文意之论 附:明人王文禄《文脉》对唐宋古文的接受 第七章王若虚《文辨》对唐宋古文的批评 一、金代学术思潮下的《滹南文辨》 二、《文辨》韩、柳古文批评论 三、王若虚对欧、苏古文的比较 第八章元好问的文献传承实践与文化传播理念 一、文献传承实践:个人志趣与史家情怀的关联历程 二、文化传播:理论与观念的探索与创新 …… 第九章唐宋古文与元代文坛三大作家群 第十章元人李淦《文章精义》对韩、柳、欧、苏的评点 附录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补注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宋古文纵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永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265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1000 |
出版时间 | 2019-12-01 |
首版时间 | 2019-12-01 |
印刷时间 | 2019-1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6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