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侗族大歌拾零(蝉声中的文化)/侗族文化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少数民族的文化读物。侗族,就是本书的主角。它主要介绍了传说、历史、音乐及歌手等内容。语言通俗,可读性极强。适合众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少数民族的文化读物。侗族,就是本书的主角。它主要介绍了传说、历史、音乐及歌手等内容。语言通俗,可读性极强。

目录

和平与友谊的心声(代序)

01 从巴黎夏乐宫传出的掌声

02 一个用歌养心的民族

03 关于侗歌的传说

04 古昔的回音

05 历史的余韵

06 天人合一的交响曲

07 歌圣歌王名垂千古

08 歌师歌手多如繁星

09 侗族大歌的艺术真谛

10 大歌金矿的发掘者

11 推出大歌第一寨

12 受人尊敬的大歌之家

13 常开不败的“五朵金花”

14 侗族大歌走向世界

试读章节

侗歌从哪里来?侗族民间有许多非常美丽的传说,如《找歌的传说》、《相金上天去买“确”》、《侗歌的来历》、《四也挑歌传侗乡》等。《侗歌的来历》是这样讲的:

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唱歌,日子过得冷冷清清,就像吃饭没有盐巴一样。

有一天,山上的鸟儿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株歌树,神仙们采歌唱歌,热闹得很。鸟儿们也常上天去偷听,并学了一些歌回来教人们唱。由于鸟儿学得不全,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于是侗家后生四也提议上天去偷歌。班固妈和寨上的老人、青年都表示赞成,鸟儿也表示支持。经大家商量,决定由雄鹰、喜鹊和画眉背着班固妈、四也和蝉姑娘一起上天去偷歌。

他们来到天上,正好碰上看守歌树的龙鳞精打瞌睡。于是他们便悄悄地爬到歌树上去采歌果。蝉姑娘见到这么多的歌果,高兴得唱起歌来。蝉姑娘的歌声惊动了看歌树的龙鳞精和管歌树的萨样。班固妈见势不妙,叫大家赶紧下树往回跑。四也想多采一些歌果,却被龙鳞精抓住了。班固妈跑到半路,回头看不见四也,惊慌中从雄鹰背上跌了下来,并摔死在仙山脚下。最后只剩下蝉姑娘、雄鹰和画眉带着歌果回到了侗乡。

天上的歌果被偷,管歌树的萨样大发雷霆,于是她贬龙鳞精下界,并责令龙鳞精押着四也回到人间。

四也回到侗乡,为了纪念班固妈,就在仙山脚下为她垒了一座坟墓,并把从天上带来的歌果种在她的坟边。不久,班固妈的坟边真的长出一株歌树来,树上还结了很多的歌果。仙山脚下的人们和山上的百鸟都赶来采歌学歌。

歌声震动了天庭。萨样晚上偷偷下界巡查,终于发现了这株歌树,她亲手把歌树砍倒,并将歌树丢进河里。被贬下界的龙鳞精在河里见到歌树,就把歌树上的歌叶和歌果全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第二天,人们又来学歌,见歌树躺在河里,’歌叶和歌果也没有了,只见一条巨大的鱼在河里游来游去。人们料定,就是这条鱼把歌叶和歌果吃掉了。为了把人们喜爱的歌找回来,他们就凑钱凑麻,打了一颗四百斤重的钓钩,搓了一条三百丈长的麻绳,用一头小牛做钓饵,终于把那条大鱼钓上了岸。原来,这条大鱼就是被萨样贬下界来的龙鳞精。人们剖开它的肚子,不见歌叶和歌果,只见一个大气泡。四也一刀把气泡剖开,果然歌叶和歌果都藏在里边。人们高兴极了,纷纷赶来分鱼去吃,分歌去唱。为了使各村各寨都有歌唱,四也分歌时有意留下一些。

第二天,四也找来一对大箩筐,装了满满的两箩筐歌,挑着歌周游侗寨。一路上,他见到一个侗寨,就撒下一点歌种。当他走到一个名叫三龙的地方时,扁担折断了,一只箩筐掉进了“六洞”,一只箩筐掉进了“九洞”。于是侗歌就在这些地方广泛地流传开了。

P12-13

序言

和平与友谊的心声

A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现有250多万人口,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侗族聚居地区,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常言说:“侗族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它巍峨雄伟,工艺精湛,是民间木质建筑的光辉典范。

花桥又名风雨桥,建于侗族村寨附近河溪之上。它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族文化的纽带,是侗族迎宾接客,送往迎来的重要场所。它优美典雅,结构独特,是古代民间桥梁建筑的绝品。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k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艺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其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人间友谊。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叹惜青春歌》、《父母恩情歌》等。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B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演唱之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此后,侗族大歌曾几度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联欢晚会、北京音乐厅等重大国内外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并受到国内外亿万观众的赞赏。

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很特殊。在历史上,侗族大歌流行区各个村寨都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大歌队,如儿童队、少年队、青年队、中年队、老年队等。这些歌队都按民族或村寨组建,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儿童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启蒙教育;少年队开始对演唱进行全面训练;青年队是演唱大歌的骨干力量,承担与外寨或本寨队进行比赛的重要任务,并以此表达爱情、传播友谊、陶冶人生;中年队和老年队则承担着培育新人、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由此可知,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C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是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所以在侗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kgoux sangx soh,kgal sangx sais)的说法。他们把演唱大歌看成同吃饭一样重要。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儿童学歌是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他们以歌传情,以歌育人,以歌述史,以歌养性。黎平县岩洞村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补应光,他有病很少吃药,但必须请歌伴们来和他一起唱大歌,一唱歌病就好了。

由于侗族大歌的长期流传与熏陶,使侗族社会形成一种和睦共处、你来我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安定团结的良好风气;使侗族人民养成一种顾全大局、和善好客、注重友谊、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性。凡大歌流传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钱物等行为,人们上山劳动或外出办事从不锁门;保管粮食的仓库,关养牲畜的圈栏也都建在寨外,无需看管,从不丢失,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侗族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战争。侗族人民与苗、瑶、壮、布依、水、汉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从来没有发生过民族之间的战斗与纠纷。由此可知,侗族大歌也是和平与友谊的心声。

D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早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刘向记载的《越人歌》流传于世。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虽然《越人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但那种声韵优美,情景交融,缠绵含蓄的抒情格调已经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来出现的南朝民歌,如《子夜歌》、《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也与侗族大歌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魇笔记》中已经有了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E

熟悉侗族文化的人士不难发现:凡有大歌流传的村寨,必有鼓楼和花桥;而有鼓楼和花桥的村寨,不一定都有大歌流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灵魂。鼓楼和花桥是侗族文化的外化形式或物质形式,而大歌则是侗族文化的口头形式或非物质形式。言为心声,大歌是侗族的心灵反映。大歌一般都在鼓楼中演唱,所以有人又称侗族大歌为“鼓楼大歌”。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族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而鼓楼和花桥则是根据这种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需要而修造的公共建筑,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灵魂。如今,许多侗族地区虽然已经没有了侗族大歌,但鼓楼还在,花桥还在,这就像中国的故宫,皇帝没有了,成套的封建礼仪没有了,但宫殿还要,紫禁城还在。

躯体尚存,灵魂安在?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研究员等人多年的实地考察: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而且正逐年减少。许多著名的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大多数侗族青年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参加侗族大歌演唱活动的青年人已经越来越少。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F

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我们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眼下,我们正在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恢复或新建老、中、青、少大歌演唱队并开展群众性的学歌和赛歌活动,逢年过节为"--3地群众演唱,使该镇所属各侗族村寨逐步建立起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以试点基地为引导,提高当地群众、相关部门、相关官员对侗族大歌文化的保护意识,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参与到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中来,并以此带动整个大歌流行区域的学歌、唱歌和赛歌活动,逐步实现或恢复村村有歌队、寨寨有歌声的人文新环境。

3.研究和制订优秀歌手及著名歌师奖励、命名政策,使侗族大歌的学习和演唱活动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使优秀歌手和著名歌师在群众性的演唱活动中不断涌现并受到尊重。  4.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关四小、岩洞中学、岩洞小学、竹坪小学、岩洞幼儿园等分别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将侗族大歌教育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学校教育,使未来的侗族歌手逐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既会唱歌、又懂乐理的新型艺术人才。

5.发掘、抢救、整理那些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采用文字记载、印刷出版、录音录像、制作光盘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科学保护,并将这些资料作为教材普及到群众中去。目前,幸存的大歌歌师已经不多,而且大多已经年过古稀,所以这项3-作迫在眉睫。

6.组织各方力量编写《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拟向国家文化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部门正式申请将侗族大歌列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由于地理和历史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侗族还很贫穷,我们居住的社区还很落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侗族大歌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所以我们需要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向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再次呼吁:救救大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侗族大歌拾零(蝉声中的文化)/侗族文化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定国//邓敏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212871
开本 32开
页数 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4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7.272
丛书名
印张 3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10
146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