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哀伤挣扎与超越--失独者的丧子应对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在与20余位失独父母详细深谈的基础上,走进失独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丧失独子的经验。作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心理学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话式、互动式研究过程建构了失独父母丧子经验的模型——双轨博弈理论,即失独者的丧子经验是失独之影响和失独之应对两股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 作者简介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博士,临床心理学双博士后(中科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第四届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第一批注册督导师、创伤治疗师,美国认知治疗学院会士、认证CBT治疗师。王建平教授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10年,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实务工作30余年;她同时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的中国失独人群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研究”首席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探讨 一、失独父母的研究背景及概况 二、丧亲研究 三、哀伤应对理论 四、中国传统文化、宗教及生死观 五、文献探讨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论 一、质性研究 二、本书的质性研究取径:解释现象学 三、研究者 四、进入现场及研究参与者的选取 五、资料收集方法及情况 六、资料整理与分析 七、技术路线图 八、研究的质量评估 九、伦理问题 第四章 失独之影响 一、个人哀伤 二、系统震荡 三、事务衍生 第五章 失独之应对 一、情绪中心应对 二、意义中心应对 三、宗教应对 四、重新联结 五、创伤后成长 第六章 失独经验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 二、人口学因素 三、内在复原力:个人特质 四、外在复原力:社会支持 五、生者与逝者的关系 六、丧亲相关因素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导语 一般而言,在丧子的早期,影响的力量胜过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对力量逐渐增强,然而,这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反复波动的。哀伤经验和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哀伤挣扎与超越--失独者的丧子应对》的结论和方法对于失独父母和关心此问题的读者、从事此问题的研究人员,尤其是相关心理辅导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精彩页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百姓的口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生有三大悲剧: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然而,目前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正经历着这样的悲剧,甚至可以说是“悲上加悲,痛上加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失独者”。 “失独者”一词最早是在网络上出现的,顾名思义,就是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国外也存在失去唯一孩子的父母,然而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失独具有特殊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命运的改革开放;另一件就是独生子女政策。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并于1980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政策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传统家庭结构(陈建强、陆林森,2006)。2014年5月14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指出,我国约有4.3亿户家庭,计划生育家庭为3亿户左右,约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70%(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有学者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就是风险家庭(穆光宗,2004),由于种种原因(如车祸、疾病、灾难等),家庭中唯一子女死亡,造就了一批悲剧的“失独者”(彭善民,2013)。本书将失独父母界定为:独生子女因疾病、意外、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多在49岁以上,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且他们的子女在离世前并未留下后代。 目前,我国没有对于失独家庭数量的普查性研究成果,宏观数量研究主要通过人口学方法和现有人口资料进行间接的测算(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2014b)。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各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lO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柳志艳,2012)。中国科学院人口学者王广州在2013年3月1日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失独家庭在2010年已达百万户,而且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累计死亡10岁及以上独生子女总人数将过千万人(王广州,2013)。人口学专家易富贤认为“即便不计算2010年后新增独生子女家庭和死亡孩子数量,到2035年也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易富贤,2007)。2013年,据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估算,北京市约有3900个失独家庭,失独父母近8000人(新京报,2013)。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破碎的心。 近年来,失独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媒体对于失独群体进行了报道,2012年5月9日广州日报《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南都周刊》在2012年7月17日登出《失独者之痛》,《南方周末》在2012年7月25日刊登了《中国失独老人》,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在2012年8月25日播出了《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失独之痛》的节目。网络媒体如腾讯、搜狐、凤凰网等都报道了失独的现象,与此同时,失独父母集体上访要求政策扶助,关于失独的论坛和线下的支持团体也都在逐渐发展中。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失独不单单是个人和家庭问题,已经上升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侯秀丽,王保庆,2014)。 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哀伤挣扎与超越--失独者的丧子应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何丽//王建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0716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4 |
出版时间 | 2021-01-01 |
首版时间 | 2021-01-01 |
印刷时间 | 202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学龄前儿童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0 |
CIP核字 | 2020171948 |
中图分类号 | C912.6-0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