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
内容
编辑推荐

华夏文明5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却只考证出4000年,那1000年哪里去了?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周朝人来自哪里?周为什么尚夏,而不尚商?

夏朝就是古埃及?“华夏”二字中,“华”的原形是古埃及的纸莎草?“夏”是古埃及对自己民族的称呼?汉朝攻打匈奴通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去埃及祭祖?

胡夫金字塔不是胡夫本人建造的答案,竟在中国古籍中……

中国有太多的上古历史文献,却考证不到实物,古埃及有那么多历史遗迹,但缺乏历史记录,中埃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因缘?

罗灵杰所著的《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值得细细品味,相信会有许多颠覆性的观点,让你称奇叫绝。

内容推荐

古埃及文明是上古人类文明史中的巨星。因为年代久远,她在公元前就已陨落,国际考古学界直到近百年才逐步复原其历史和文化。考古学家们从对古埃及文明的研究中发现,西方文明真正的源头在埃及,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犹太人都曾是古埃及人的学生。

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对上古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文明,却从没有学者系统地关注过古埃及文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

罗灵杰所著的《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以极其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展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古埃及文明。不仅如此,通过对古埃及的研究,《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还大胆地对谜一般的中国夏朝和华夏上古历史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证。相信此书将有助于开阔中国人文明起源问题的眼界,重树华夏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

目录

第一部分 追踪古埃及

 第一章 尼罗河的赠礼

 第二章 丰富的历史遗迹

 第三章 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之母

 第四章 古埃及文明的灭亡和重新发掘

 附:古埃及科技文化欣赏

第二部分 解密华夏文明起源

 第五章 中国人的起源

 第六章 华夏文明西来说

 第七章 “夏、商、周”三代史

 第八章 夏朝就是古埃及

 附:古埃及历史与中国历史对比

第三部分 中埃古文明间的渊源

 第九章 比较古埃及人的人种

 第十章 比较古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

 第十一章 中医与古埃及医术

 第十二章 比较古埃及社会

 第十三章 西王母与昆仑山

 第十四章 中埃信仰神话比较

 第十五章 中埃造纸术与象形文字

 第十六章 更多的考证

 附:古埃及名人

后记:华夏民族启发了全人类的文明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丰富的历史遗迹

西方人着迷并痴恋着对古埃及文明的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明,更重要的是,考古学家相信对古埃及的研究可以还原人类在其文明初始阶段的模样,并对研究其他文明的诞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存于埃及的众多古代遗迹支撑起了埃及的旅游业,同时它们也是揭开古代埃及历史的线索与钥匙。由于古埃及文明和现代埃及文明在传承上的断代,以往它们被掩埋在黄沙下数千年默默无闻。近代,随着专业考古学的发展开始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吉萨金字塔

吉萨金字塔群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古老及残存至今的建筑物,拥有三座金字塔(见下页图),分别为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与孟卡拉金字塔,现位于开罗市郊。这些金字塔均被认为用了超过20年时间兴建,约在公元前2560年完成,其中原始体积最大、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

一般的观点认为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Khufu)的陵寝,胡夫法老的维西尔(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黑缪努被认为设计并指挥建造了金字塔。塔原高146.7米,因年久风化顶端遗失近10米,现高137.4米,长约230.4米。塔身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590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容积约250万立方米,几乎是一个实心的巨石体。

据估计,金字塔的修建至少动用了超过10万名工人和至少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相当于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每天必须搬运800吨重的石料。其中胡夫金字塔四周边长的误差不超过58毫米,水平误差不超过21毫米。这在3800年内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这一高度纪录直到公元1300年被英国林肯郡的林肯大教堂勉强超过(160米),不过后者的尖顶在建筑质量上远不如前者,用了不到250年就倒塌了。

建造金字塔是老百姓的赚外快工程

如此浩大、耗时、耗人力、耗物力又如此壮美坚固的金字塔群,很多人都宁愿相信它是外星人的杰作。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有不少学说,除了外星人建造的学说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强迫奴隶劳役的工程场景。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现在的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一说法,20世纪90年代在金字塔周边发现的工人墓地证明,那些为法老工作的人根本不是奴隶。因为奴隶死后是不会被专门安葬的,而且考古学家还在墓穴中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这些事实都证明,参加建造金字塔的工人是普通的农民或市民,他们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在医疗、食物的供给上更是非常优越,这种待遇甚至是今天不少地方的民工们都望尘莫及的。

而古埃及人之所以喜欢搞大型建筑工程,除了法老的喜好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有四个月的农闲时间无法耕种,这时人们无所事事,而法老招工搞建筑工程还能多赚外快,何乐而不为?所以,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乃至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使用水泥制造金字塔砖块说:模具浇筑,现做现砌

我们通常了解到的金字塔的资料中几乎都提到,金字塔用的石块都是凿出而成的方石块。但很难想象,在没有铁器的年代,工人们可能要花费几百年才能凿出几百万块方砖,这明显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在金字塔石块上找不到开凿的痕迹。而且,当科研者把一些石块碎片打碎分析研究后,在碎石中发现了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还发现其中夹有矿物质和气泡。就金字塔采石场的岩石取样化验对比得知:天然石块是不会含有这些物质的。这证明建造金字塔的石块并非都是天然石块切割而成。绝大部分可能是用木制模具定型浇注成的,这种石块完全可以以零散搬运原材料的方式在施工现场浇筑,现做现砌。

美国费城德瑞索大学材料工程教授麦可·巴索姆、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美国马萨诸塞州工程技术研究学所材料学教授林恩·霍伯,都对金字塔的石块样本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古埃及人之所以能建造金字塔,部分原因是他们使用了石灰石水泥。

这一合情合理的解释也提示我们,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可能是古埃及人发明的,且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水泥技术建造的罗马圆形竞技场和其他建筑的罗马人要早了2500年以上,而且古罗马人的水泥技术也应该是学自古埃及的。

让现代工程师甘拜下风的施工方法:隐藏在金字塔内的运输斜道

关于金字塔建造的最重大悬疑,就是古埃及人如何在没有现代工程机械的帮助下将几百万吨重的材料运上金字塔,且不破坏其外观的?

这一疑问在现代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法国业余学者皮埃尔·乌丹根据遗留在金字塔边缘的凹陷推测,沿着金字塔边缘有一条螺旋形向上的隐藏斜道,古埃及人正是沿着这条隐藏斜道向金字塔上搬运材料的。根据乌丹的理论,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初始阶段使用了一条外置斜坡,它的顶点高出地基43米。巨石通过这个斜坡堆砌成了金字塔的底部主体,占金字塔总体重量的70%,国王墓室就建在这个坚固底部的基础上。随后,劳工还要在墓穴上方建造塔顶部,他们在塔壁内侧10米至15米的地方修建了蜿蜒通向顶部的螺旋状的斜坡。据乌丹估计,斜坡全长大约有1英里(约1.6公里),拖动1吨的石头需要8至10名工人,石块最终旋转着不断堆砌到法老墓室上方。

关于使用内部运送斜道的好处,科学家们也给出观点:

其一,能减少工程量和工程事故。经计算,如果完全在金字塔外部建造运送斜道则需要至少花掉和建造金字塔相当重量的材料才能通到塔顶,而且施工者和材料极容易摔下去,事故发生率极高。

其二,内部斜道保证了即使在建造过程中,金字塔的外观也一览无疑,这使工程管理员们可以更准确地边施工边测量外观,施工误差大大地降低,而且这种施工方法也不会对金字塔的外观造成任何损坏。

P11-14

序言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

这不是哲学的思辨,但,具有哲学精神的中国人已经问了几千年。

中国人都会自豪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能对“炎黄”由来说得清道得明,上起炎黄二帝,下至西周,史书记载中的种种说法更像是传说和神话。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对西周前历史记载的模糊不清产生疑问,而更加使人迷惑的是,浩如烟海的正统古籍中被祖先们“确定存在”的历史,为何在考古发掘中却“实者寥寥”呢?

与此相反的是,国际考古学对在中国版图以外的其他古文明的新发现却层出不穷,这其中特别是对古埃及的考古研究,直接颠覆了人们对西方文明史发展的一贯印象。考古发现的事实告诉世人,西方文明并不是独立起源,在其幼儿期期间,是因为虚心学习了包括古埃及文明在内的伟大古文明的成就才导致其后来的成长,这之间的关系好像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那样。而且,世界上其他的所谓“文明独立起源说”也越来越经不起考古学的检验,对其他人类文明的考古论证中也都一致地把其源头指向西亚和埃及。

不得不说,中国文明的起源在现阶段的考古论证上依然是一个未被解开的谜题。在国际考古学取得不断进展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人正在已知的中华文明架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未解的考古发现乃至谜一样的传说中重新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部分研究古代史的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放在国外古老的文明遗迹上,随后,各种学说和假说粉墨登场。特别是到了如今的信息网络时代,为国人追求历史真相的愿望找到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突破口。冲破各种束缚和羁绊,文化学者和网民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让我们有机会目睹一个百家争鸣的思想沃土诞生。不能不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可以全民考古和自由考古的新时代,各种观点和资料的重新散布和自由整合,对我们再现华夏先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重新思考历史的变迁和永恒真谛,乃至为未来华夏文明每一步新的走向可以提供一面鉴镜。

在此局面下,笔者认为其最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比较其他古代文明,拓宽中国人思维广角,擦去历史迷烟,探讨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和持续发展的终极原动力以及中华文明独特性。如今,令人激动不已又不得不面对的发现是:当笔者抛开成见、偏见和自恋,综合国内外的资料,重新比较各大古文明后,顺着中华文明的“藤”终于摸到了古埃及文明的“瓜”!

记得笔者最初的震撼,是来自于目睹了有幸保存下来的古埃及法老雕塑。那种熟悉的感觉,简直就像是在异国遇到了家乡的故人。

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疑问应运而生,为何远在埃及的古埃及人的相貌和中国人如此相似?

后来,笔者不自觉地把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进行比较,紧接着就发现了一个接一个的震撼。古埃及人不仅仅是和中国人长得像而已,两者之间更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信仰神话、医术、文字文化上高度一致。特别是,把那些神话似的华夏上古历史拿去和古埃及历史比对,竞能完全对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绝不是巧合可以解释的。

由此,笔者不得不做出“中国文明是源自古埃及,传说中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夏朝就是古埃及”的判断!

本书的产生是笔者在对各种文明起源,各种学说研究后的总结,不是西来说的“翻炒隔夜饭”,也不是排外论(正统论)者、疑古论者眼中的“牵强附会”,“满纸荒唐言”。需要说明的是,“抛砖引玉”,“扩宽思维”,“自由探讨”是作者的本愿,“实事求是”,“客观论证”是作者的态度,“在疑问中追求新知,在新知中继续发问”是作者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预料的是,本书必然会遭遇各种褒贬。笔者相信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各位读者在大胆思维、谨慎求证的态度下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鉴别,而不是仅凭一己喜恶就武断地下各种结论。

中国人能在古代发展出发达的文明、现代中国人口占据人类五分之一、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不中断的文明,等等,这些绝不是某种巧合或偶然,世界上人类各种文明和华夏文明的相似也绝非偶然,研究华夏民族的起源不仅和你我有关,更和全世界每一个向往文明的人有关。

大量的事实表明,华夏民族绝非人们以往想象的那样只在中国存在,其祖先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早发展出文明的一支,且一直以来对其他文明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体系,即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历史体系,随着本书对华夏民族起源和其足迹的追寻而浮出冰山一角。笔者力图证明人类文明史即华夏文明在世界传播的历史,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似性都是华夏祖先教化的结晶,只是其他民族对传来的华夏文明的改造有所不同而已。

怀着对伟大祖先的敬意,笔者历经各种曲折编撰成此书。在这个过程中遗憾的是,本书中关于古埃及的历史考证信息全部来自西方考古机构,笔者不得不表示莫大的悲哀……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来自中国的考古队伍在埃及考古上有所建树。

在这里要向陈薇小姐致以敬意,感谢她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的编辑所起到的协助,她热心地帮忙寻找各种资料,没有她的帮助本书将失去很多闪亮点;也要感谢“炎黄文明”QQ群、网络论坛上的众网友,大家的捧场使笔者大受鼓舞和启发;感谢逸空、汪放、宫玉海、苏三等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前辈们;感谢来自我的家人、同学、朋友的支持。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是笔者成长的最大支柱。

罗灵杰

2012年1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灵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1621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7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