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小夫子学国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嘉主编的《孟子》为“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内容推荐

孔嘉主编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人们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六十八)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三)

(七十四)

(七十五)

试读章节

欲速则不达

从前,有一个到欧洲去卖货的阿拉伯商人,他的生意非常兴隆,他带去的一马车的货物没几天就都卖完了。他喜滋滋地把买给家人的礼物装进马车,驾车往家赶去。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深更半夜才投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忙着赶路。店主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有十天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颗小钉耽误时间。”话音未落就赶车走了。

两天后,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马掌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功夫。”离开小镇没多远,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马掌掉了。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没时间再返回小镇了,就要到家了。”

走了一段路后,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一个牧马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否则马会走得更慢的。”“再有六天我就要到家了,马养伤多浪费时间呀!”

马走得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让马养好腿再继续赶路,可他说:“老天,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四天我就要到家了,别耽误我与亲人见面!”

又走了两天,马终于倒下了,一步也走不了了,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朝家走去。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真是欲速则不达。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呀!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夺取魏国政权,灭掉蜀国之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的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后,杜预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军。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时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下吴国不会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爱屋及乌

商朝末年,商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使百姓民不聊生。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可惜他还没有实现自己宏大的愿望就去世了。

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王位,后人称其为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及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爽(shi)的辅佐下,联合各路诸侯,出兵讨伐商纣王。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商军大败,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商纣王死后,周武王的心中却并不安宁,因为他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入殷都后,我应该怎么处置旧王朝的那些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某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能留下。大王您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这样做太过残忍。这时召公姬夷上前说:“我也听说过:‘有罪的人,要杀;无罪的人,就应该让他继续活下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您看如何?”

武王认为这样做也不妥。这时周公姬旦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应该只偏爱自己旧时的朋友和亲属,应该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用这种办法治理国家,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后来,武王按照周公提出的建议施行仁政,善待旧时的贵族、官宦、将士,并且善待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各得其所。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顺,西周也变得更强大了。

P31-37

序言

为什么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学国学呢?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儒雅、淳静的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0~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的最佳年龄。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注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增强,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背诵,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多读多诵,为一生积淀。日久天长,必出口成章,博古通今。

国学就像是一枚中华文化的缓释胶囊,能量要慢慢释放。等到孩子长大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在环境的刺激下就能慢慢释放出来,其能量是巨大的。国学其实是很朴素的东西,学起来并不难。诵读经书是被我们的老祖宗验证了几千年的行之有效的读书办法,我们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并不是让他们“死读”,而是让他们在诵读中接受华夏文明的启蒙教育,在内心深处与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相通。

中国近现代的许多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

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小夫子学国学”丛书的第一辑《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的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取国学的精髓而弃其糟粕,并辅之以孩子们易接受的拓展感悟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久远的古老经典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

经典一部,胜过杂书万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国学经典,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人生之源,轻便地吸收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古典中,找到心灵的家园,在紧张的21世纪,健康、诗意、安详地栖居于大地上。

“小夫子学国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小夫子学国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516327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28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