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硅谷之火(人与计算机的未来)
内容
编辑推荐

保罗弗赖伯格、迈克尔斯韦因合著的这本《硅谷之火(人与计算机的未来)》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IBM、苹果、微软、太阳微系统、莲花、网景以及Oracle等公司在这场革命中所经历的浮浮沉沉。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这些在如今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那个转折的时代都成了开拓未来的先锋。为了夺取这场革命的胜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着前人从未达到的目标。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辛、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都体现在其中。

作者简介

保罗·弗赖伯格,1993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得主。

迈克尔·斯韦因,自由编辑,传统杂志与电子杂志的专栏作家。

张华伟,网络工程师,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作品散见《计算机世界》等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介绍了计算机爱好者以怎样的创新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将计算机技术的力量包装在一个小巧玲珑的机壳里,实现了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梦想。同时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苹果、微软、太阳微系统、网景、莲花以及甲骨文等公司的创业者们在实现个人计算机梦想的过程中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失败的痛苦,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奋斗的精神以及在技术上不断前进的历程。

目录

 Part 1 PC行业的星星之火

 “会思考”的机器

 晶体管的问世

 微处理器时代到来

 个人计算机呼之欲出

 年轻的黑客诞生

Part 2 勇敢者的游戏

 市场之争

 舍命一搏

 初试牛刀

 产品完善

 竞争升级

 辉煌不再

Part 3 创造奇迹和奇迹背后

 后来者居上

 经营至上的理念

 目标产生奇迹

 奇迹背后的隐忧

 财务危机

 失败的价值

Part 4 从俱乐部到企业的诞生

 计算机普及化

 伟大的霍姆布鲁

 潮涌一般的革命

 行业成型

 利益外的微机企业

 由谁制定标准

 霍姆布鲁计算机俱乐部的传统

Part 5 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的魅力

 游戏软件的流行

 早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BASIC语言的起源

 其他语言软件

 电笔软件的走俏

 新型软件公司的壮大

 与盗版软件的斗争

 软件市场的壮大

 网络的出现

Part 6 计算机的推广

 计算机刊物的出现

 计算机产品的盛会

 第一家计算机商店的创立

 销售代表的作用

 电子设备中的巨头

Part 7 苹果公司的崛起

 两个喜欢恶作剧的计算机天才

 盗版软件与计算机技术发展

 苹果公司的壮大

 痴迷于计算机的麦肯纳

 计算机发展的好时机

 软盘驱动器的出现

 新软件层出不穷

 失败的战役

 黑色星期三

 划时代的产品演示

 吃一堑,长一智

Part 8 千帆竞发

 奥斯本的梦想

 甜头无法轻易尝

 一闪即逝的流星

 巨头的再次崛起

 成功也许是个偶然

 一家欢乐几家愁

Part 9 陨落的星辰

 衰败的道路

 山寨的时代

 艰难的旅程

 逐渐壮大的计算机产业

 仗势凌人

Part 10 财富与竞争

 微软的盖茨

 世界第一等

 卷土重来的苹果

 黑客出少年

 有趣的计算机

 浏览器战役

后记

 与计算机黑客的战斗

 快乐的沃兹

 计算机演示之母

 导演的儿子

 与计算机黑客的战斗

精彩书摘

  5b109c69N98e3edc7.jpg

序言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微软公司彻底中止了对Windows XP所提供的服务支持。这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无疑又多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20世纪70年代间,从美国硅谷开始,一场计算机技术革命正被掀起,革命的主人公们来自于一群计算机业余爱好者。这群充满理想的开拓者们,为了使普通人也能拥有计算机强大的力量而不断努力着。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拥有当今的时代,才能获得他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力量,并不断地使用它改变世界。

本书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IBM、苹果、微软、太阳微系统、莲花、网景以及Oracle等公司在这场革命中所经历的浮浮沉沉。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这些在如今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那个转折的时代都成了开拓未来的先锋。为了夺取这场革命的胜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着前人从未达到的目标。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辛、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都体现在其中。

今天,个人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一常用工具的存在。然而从本书中你会发现,已经全民普及的个人计算机,它的问世就如传说一般充满着神秘色彩。在这场革命的浪潮中,发生了太多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从而推动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个人计算机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们成功找到问题的答案,它生动地将这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展现在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眼前。

由于书中专业术语过多,译者专业知识有限,本书得以完成,多亏了几位计算机界朋友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另外,为了使本书内容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书中的某些部分做了补充与修改,以保证书中的内容更加充实和贴近时代。由于本书涵盖的人物及事迹跨度很大,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为本书的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即便译者始终谨慎动笔,仔细求证,却难免还会有所疏忽,造成纰漏,如发现问题,还恳请广大读者指正谅解。

后记

我对莲花公司飞快的发展速度感到恐惧,所以我选择了离开。我终于能放下一切引退了。

米奇卡普尔(莲花公司前首席执行官)

米奇卡普尔在自己获得莲花开发公司的最高权位之时选择了引退,而这正是他影响力最大的时期。

莲花公司是于1982年用风险资本所创立的一家公司,它有着非常迅猛的发展速度。当Lotusl-2-3软件在1983年面市后,公司的销售额在这一年达到了5300万美元。公司员工到1986年已经增长到1300人。米奇卡普尔成为它的老板。

公司势如破竹般的发展势头让它有些失控。快速的成功并没有让卡普尔感受到喜悦,反而让他有些手足无措。即便他已经是大公司的老板,可他觉得这种规模太大的公司似乎不太讨自己的喜欢。

能够赶上这场大规模的革命,并在各种竞争中取得胜利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盒令人震惊的事情。后来个重要的大客户抱怨莲花公司的软件变化得太快。与其说软件,实际上是技术革新的步伐太过急促了。而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卡普尔的确做了一些导致革新步伐减慢的决定,这完全合乎公司经营决策的逻辑,只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卡普尔并没有错。

然而,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公司沉默不语呢?

已经对莲花公司失去兴趣的卡普尔选择了辞职,当他离开的时候一次头都没有回过。

没有人理解卡普尔此时离开莲花公司的决定。在参与了一场计算机软件革命的发起后,他将如何度过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呢?其实他与莲花公司并没有完全脱离。当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科学家的期间,还用一年时间为莲花公司开发了一个名叫记事册(Agenda)的产品。接着,他又创办了一家名叫流行技术(AOn Technology)的小规模公司,并将用于工作组的软件开发作为公司的工作重心。

卡普尔在1989年时还进入了一家名叫威尔(Well,Whole Earth Electronic Letter“全球电子信函;首字缩写)的在线服务公司。公司的创办人是建立了全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的斯图尔特·布兰德。而一大批优秀、老练的网络界人士都聚集在威尔公司中。

卡普尔后来表示,他喜欢上了这家公司,因为他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网络界朋友,每个人都非常出色,他很快融入了这些人当中。

他还在1990年的夏天来到了怀俄明州的一个养牛场,和《安乐之死》的作者一起探讨关于计算机的话题。  这次意外的会面是由当时一系列的事件所导致的。某个不明身份的人士在几个月前由于某种动机,将苹果公司的梅肯套希操作系统的部分专用保密代码进行了公开,还将它以软盘的方式寄给了计算机界中某些有影响的人士,其中就包括卡普尔。曾经是抒情诗人的《安乐之死》的作者约翰佩里巴洛并没有收到软盘,他现在是一家养牛场场主,并对计算机非常热爱。不过由于曾经参加过黑客会议之类的活动,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巴洛很有可能认识这次的嫌疑人。

黑客会议的组织者是威尔公司的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参会的主要成员都是一些有成就的编程员、计算机产业的开拓者以及传奇人物等。黑客在这里代表着一种褒奖,不过在社会中却有着网络犯罪的意思,意为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的人。

一个联邦局调查员出现在巴洛的养牛场里,而巴洛正在向这位表示自己对软件一窍不通的调查员介绍相关的知识。后来巴洛将他们之间的对话写成了一篇娱乐性的在线文章,在威尔在线服务公司的网站上做了发表。

紧接着,巴洛迎来了另一位来访者,他就是非常熟悉计算机及软件的莲花开发公司的创始人卡普尔。他和那位联邦调查员一样,曾经是巴洛的读者,此外,他也收到了那个重要的软盘,因此他想和巴洛进行一次坦诚的交谈。

情况远远超出了那位无知的调查员的想象,情况远不止苹果公司被盗取一部分软件那样简单。联邦调查局试图通过一次太阳魔鬼行动计划对计算机犯罪开展一次打击运动,他们甚至在深夜闯进年轻的计算机用户房中,手持着枪械对他们的家人进行恐吓,并把所有与计算机相关的物品都进行没收。

这种情况涉及的法律执行机构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级别,它们总是会用过多的投入采取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有一些年轻的恶作剧者被送上法庭,并遭到了严厉的指控,但是对于这些罪名在法律上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官和警方都找不到合理的处置办法。

巴洛急切地向卡普尔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看法。他们都认为这些孩子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是该如何才能与政府斗争,与带枪的警方抗衡呢?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可以提供这种法律保护的机构。

卡普尔表示,政府作出的这种带有惩罚性的反应是极其无知的,他们将某些孩子的行为与有损国家安全的行为画上了等号。他们甚至打算对有些孩子进行长时间甚至终身监禁,这种做法实在有失公正,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们的行为。卡普尔觉得这种做法是违背道德的,他和巴洛都觉得还有事情需要他们去努力。

电子领域基金会在他们的联合之下于1990年正式启动,他们向计算机业界的几位有影响力的人士阐述了基金会的设立目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以及因特网开拓者约翰吉尔库很快为其提供了大量资金。

然而只是在法庭上对这些孩子进行保护是一种极其被动的战略。电子领域基金会应该将所有法规都加以利用,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对网络空间中的公民自由权展开维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新的领域,将拥有信息与不拥有信息之间的代沟缩减到最小。

其工作进展在请来迈克戈德温领导他们的法律活动之后加快了许多。卡普尔回忆道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进修时,戈德温就非常喜欢上网,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名导演以及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彼此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相通性。软件在现在的发展就像是1904年前的电影行业,都是由懂设备的摄影师进行制作的。导演这个工种在1904年出现,懂得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是对导演的最基本要求。

有位导演父亲的纳尔逊曾亲手设计过软件。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做了很多学习笔记,却没有将它们组织起来的方法,直到他在1960年发现了拥有强大功能的计算机。他决定编写一个能够跟踪他所有笔记的程序。一直持续到40年之后这项工作仍在继续。

软件有些必备的特性,它需要反映出思路组织的办法。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并行的,在产生新文档的同时他也不愿意放弃老版本,而是想将不同的版本进行连接。那么这样的话,脚注就失去了作用,连指路牌都不如了。而人们在向电子存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更胜一筹。不过要想知道哪些文档引用了该文档或者哪些文档被别的文档引用,就必须形成双向的连接,这就是被纳尔逊称为超级文本的文档系统。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些思路终于被融入名为Xanadu的大型软件中。

这个软件和万维网相似却又有些不同,它能将文本、图形、声音以及图像全部链接在一起,并具有版本管理的功能,它可以双向运行且连接不会中断,文档的作者还能通过透明的方式补充文档,并且它所支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非线性思路进行识别。

最后,万维网成功了。

纳尔逊和编程员们一直为推出Xanadu软件而努力着。

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追求的目标也越发离谱。曾经有家很成功的公用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对这个项目支持过一段时间,似乎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几年后Web的问世却改变了一切。Xanadu系统就仿佛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的诗作一般,终究没能成功。

纳尔逊表示:获得资金支持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这和电影想要获得支持是一个道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导演,而好莱坞对导演的选择无非是拍一部片子试试。纳尔逊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他和恩格尔巴特一样,没有实现自己的设计。

纳尔逊在1999年的9月宣告了自己工作的失败,不过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他做了一个合理的调整,他将这个未完成的代码用开放源代码许可证进行了发布。从此,关于Xanadu的梦想不再属于他一个人,它的前途可以由所有人掌握。

事实证明纳尔逊的理论是失败的,但对于他宏伟的理想,纳尔逊从未放弃过。他说:我认为未来的计算机和现在会有很大不同,它应该使人们掌握它真正的功能。除了那些无聊的特效以外,出版物的形式机构应该更加丰富。所以,Web的花样翻新依旧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它不再只是无聊的聊天工具,它将迎来新的黎明。

特德纳尔逊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相同点,是他依旧在实现自己心中那场还未到来的真正的计算机革命。而与米奇·卡普尔的共同点又在于,他一直都明白技术决策与深谋远虑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他始终相信人类的智慧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一点,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又极为相似。

从纳尔逊在《计算机文库》中深情地呼吁让普通人拥有计算机的力量和戴维阿尔对此的大力支持,到数字设备公司研发个人计算机,再到Altair计算机的出现,直到个人计算机成为常见品的今天,还有社会和商业在web的作用下的变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将强大的力量赋予每个人。对于革命的先驱者们来说,这就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显然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

不过,未来的路还很长,革命才刚刚开始。

精彩书评

一本书、一个人改变了我一辈子,这使得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想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硅谷之火》给了我这样一个启迪:你要是有梦想不妨一试,那样你也许真能办成一家世界级公司。

小米创始人 雷军

如果说有哪一本书能让你了解整个20世纪的微型计算机的历史,那么我敢说《硅谷之火》绝对是其中最详尽的书其中跌宕起伏的历史岁月、激动人心的人物瞬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让你一下子就回到了20世纪那段属于微机的年代一阅读此书,不单单可以饱览那段峥嵘岁月,而且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命运的历史电影,或者说,它所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内容,而是人类一段段与命运搏击的不懈精神。

试读章节

如果把控制数据公司的计算机系统比作蜂房的话,那么盖茨就是一只努力想进入的工蜂。

那时候的主机操作员并非看不见外同处理器的活动情况,只不过他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发送到操作员终端的信息罢了。与此同时,盖茨又掌握了如何通过控制外围管理器给操作员终端发送消息的办法。因此,他的想法是在主机系统对外开放的时候,一切都保持正常运行的假象,终端所收到的信息都是正常的,那么操作员就不会发现他入侵了。

盖茨先是控制住了一个外围处理器,他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巧妙地进入了系统主机,此时操作员始终认为网络运行是正常的,所以盖茨就有机会将同样专用的程序植入了所有和这个网络系统联网的计算机当中,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了。因为他的入侵,整个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几乎在同一时间都停止运行了。盖茨觉得这很有意思,只不过控制数据公司不这么认为。控制数据公司也不是全然不知盖茨的行为,盖茨的行为也不是一点马脚都没露出来。控制数据公司很快就找到了他,并且狠狠地惩罚了他。因为这次事件,盖茨发誓一年内不再碰计算机。

事实上,技术高超、智慧超群的人都有过某些黑客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不过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高超的技术。几年以后,盖茨要重建自己的信誉时,他没有推出任何巧妙的程序,而是对业界的人们说了这么一句话:控制数据公司的程序被我搞坏过。对此人们并不认为他的行为有什么恶意。

就在英特尔公司推出8008微处理器的时候,保罗艾伦就曾想过用它来制造某种产品。为了让盖茨能重新进入计算机界,他弄到了一份8008微处理器的手册,很真诚地对盖茨说:我莫恩现在要做的就是为了8008编写一套BASIC语言,过去的10年当中,这种简单且高级的BASIC语言已经在小型计算机的编程得到广泛应用了。艾伦的想法是要和盖茨一起编写一套BASIC语言的解释程序,使其能够全部转换成8008可以接受的指令序列。所有人通过对BASIC语言编写程序的使用就能很快控制微处理器的运行。艾伦认为要直接通过指令集来控制微处理器总是太过烦琐和费力,因此编写这些解释程序就成了一个很吸引他的思路。不过盖茨却不这么认为,盖茨觉得8008作为最早的微处理器已经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了。  盖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艾伦,他认为尽管8008芯片是用来制造计算机的,但是艾伦的想法还不够准确。最终盖茨还是拿出了360美元去购买这款通过分销商来销售的8008。不过此时两人的计划有了第三个人的加入,那就是充满了热情的保罗吉尔伯特。购买了这款最早的8008芯片之后,吉尔伯特开始设计硬件,三人合作用8008制造出了一台计算机。

其实这台由三个人合作而成的机器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计算机了,它的构造要比计算机复杂许多,所以三人已经无暇顾及BASIC编程的事情了。

三个人把这台机器运用在交通流量的统计工作上,他们首先在跨越公路上安装一串橡胶管,其中布满了传感器,收集了大量的公路交通数据,这些数据就是他们运用机器进行统计的基础数据。三人一致认为这款机器在市场上一定会很受欢迎,于是艾伦开始编写开发软件,为的是能让模拟机器运行的情况在计算机上运行,与此同时,盖茨也在运用这套开发软件编写记录那些机器上需要的记录实际数据的软件。

盖茨三人耗费了一年的时间去使交通流量分析机顺利运行。1972年,三人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们随即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并为之取名为交通流量数据(Traf-O-DaB),该公司的客户定位就是市政设施工程技术人员。

三人的公司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功,很多工程师对这三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所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设备表示怀疑,更不愿意购买。要知道那个时候盖茨只有16岁,尽管他已经十分健谈,但他的娃娃脸总是让对方感觉这还是个孩子。就在同一时间,华盛顿州政府已经开始为所有县市交通控制人员提供免费的交通信息处理服务,这个时候艾伦和盖茨才明白,自己的公司居然在和免费的政府服务进行着残酷的竞争。

出师不利让艾伦和盖茨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个公司的计划,艾伦去上了大学,盖茨一个人仍旧无所事事。也就在这个时候,来自华盛顿州的软件大公司TRW公司了解艾伦和盖茨在查找数字设备公司软件失误中出色的表现之后,很快就和两人联络,并为两人在软件开发部安排了相应的工作。TRW为两人所开出的年薪大概是3万美元,显然这是两个年轻人重新回到软件行业的绝好机会。于是艾伦又离开了大学,盖茨则是向自己的学校请了长假,一同到TRW任职。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两个计算机迷就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在TRW拼命地学习新知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知识积累已远远超过此前在计算机中心公司或者是创办交通流量数据公司时的知识储备。当时公司内部有很多年老的编程员对自己辛苦获得的知识很是保密,不愿意向两人透露,可是年轻的盖茨利用自己的优势很快就把这些资深的老专家给甩在身后了。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感到他的威胁,因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怎么看都还是个孩子。

艾伦和盖茨两人在TRW工作期间还发现这工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盖茨不久就买了一艘快艇,两人闲暇时间就乘坐快艇到附近去滑水。事实上,经济效率对他们来说固然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和其他方面的收获相比,这还真没被他们放在眼里。显然这两个年轻人已经被计算机蠕虫给咬住了。就像当年在计算机中心公司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样,在TRW他们仍旧没日没夜地工作,仿佛计算机的精密逻辑运算和编程工作的职业特点像是一张张开的大网把他们两个牢牢地网住了,而这一切都是出于他们的自愿。

盖茨和艾伦尽管最终也没能在TRW的项目上取得成功,但是他们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却是非常珍贵的。1974年,盖茨考取了哈佛大学,与此同时,艾伦被霍尼韦尔公司所录用,这一次他们又同从前一样被计算机软件和编程深深地吸引住了,相比从前这一次他们陷得更深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硅谷之火(人与计算机的未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保罗·弗赖伯格//迈克尔·斯韦因
译者 张华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7282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4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4116489
中图分类号 F471.266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