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格物味象释器(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临夏砖雕是明清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植到西北河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成果,多元共生的文化语境赋予了临夏砖雕特别的感觉和价值,使砖雕本原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流变,成为多元文化性格和价值观的综合体,并生成了特殊的文化生命。基于这种生命形态,临夏砖雕并没有单纯的文化身份和民族归属,而是某种漂移、播撒于地域、族群、文化之间的物性流动,其承载的丰富的文化记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价值。
砖雕之于临夏,是一种联结地域族群、风物、文化的符号,表征了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和文化关系。其不仅代表一种手艺,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之间馈赠、交换、共享的象征,这种文化特性隐藏于其物性之后,流动于历史的变迁中,其“文化之道”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维度、文化深度和内在的鲜活性,书写了一部地域文化史和民族变迁史。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亦可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专业人士及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牛乐,甘肃兰州人,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生导9币。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首席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曾获得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地理、历史和文化
第一节 山河气象
第二节 历史文化——《河州志》中的历史文化变迁
第三节 人文风土
第二章 临夏砖雕艺术史
第一节 由宋至清——临夏砖雕的历史源流
第二节 清中期至清末——近代临夏砖雕的形成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临夏砖雕的再一次辉煌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临夏砖雕的发展
第五节 21世纪以来临夏砖雕的转型发展
第三章 造物、行业、技艺
第一节 临夏砖雕的形制
第二节 行业制度与传承谱系
第三节 事造剜凿
第四章 临夏砖雕口述史
第一节 老艺人口述史
第二节 中青年艺人口述史
第三节 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口述史
第五章 文化解释
第一节 格物——临夏砖雕的物质文化研究
第二节 味象——临夏砖雕的视觉文化研究
第三节 释器——临夏砖雕的名与物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导语
本书预设的主旨在于研究临夏砖雕的非物质文化,但是笔者没有忽略对其物质文化的追溯与辨析,尽可能地使二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并且认为,没有关于“物”的审慎辨析,则无从研究其“非物质”性的一面,即阐释“物”与“非物”是依据何种关系获得联结和统一的机制。随之需要解释的问题是,在临夏的历史上,鄙陋的物质文化基础和鲜活的人文情感诉求如何跨越族群、关隘碰撞,如何在历史的脉动中被逐渐熔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格物味象释器(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牛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673480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21-08-01
首版时间 2021-08-01
印刷时间 202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348
CIP核字 2020254296
中图分类号 J314.9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