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是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方法探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关系发展的重要尝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该书将古典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揭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的双重性质;强调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公共物品”性质与权力不平衡现实带来的“不公正”性质并存,认为它是客观评价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依据;地区贸易一体化成为贸易大国实现自我利益目标、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影响力上升的重要砝码。
另外,本书还提出了强化中国关注贸易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等建议。
本书对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全球贸易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的含义与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
作者强调,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家-市场-社会三维框架是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有力王具;来自古典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有助于揭示国际贸易的“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的双重性质;强调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公共物品”性质与权力不平衡现实带来的“不公正”性质并存,认为它是客观评价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依据;地区贸易一体化成为贸易大国实现自我利益目标、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影响力上升的重要砝码;国际公民社会运动对国际贸易议程的影响与曰俱增,其正反两面性也明显存在。本书提出强化中国关注贸易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等建议。
推荐序
自序
第1章 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政治
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与范畴的演变
四大价值与三人流派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构:国家-市场-社会分析框架
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与问题领域
国际贸易与全球政治经济
总结:研究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2章 经济学理论与国际贸易政治研究
古典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解释
新古典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解释
有关国际贸易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
要素流动性与国内贸易政治联盟:李嘉图-瓦伊纳模型与斯托尔普-萨缪尔逊模型的比较
有关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学解释
总结: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与经济学解释
第3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贸易政治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民族主义的贸易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的贸易政治理论
“霸权稳定论”的贸易理论
激进主义的贸易政治理论
建构主义的贸易政治理论
双层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总结:整合政治学、国际关系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第4章 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巨变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贸易的大发展
全球贸易格局巨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经济平衡与贸易平衡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的崛起
有关贸易自由化争论的再检视
未来全球经济的预测及其政治含义
总结
第5章 地区贸易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
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特点
地区主义的定义与形式
地区主义的历史与发展
地区主义的经济学解释
地区主义的政治学解释
地区主义解释的安全视角
地区主义或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协定(FTA)的争论
欧盟贸易一体化的政策与策略
美国FTA与区域化政策与策略
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主义
WTO与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影响与对策
第6章 多边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
有关多边贸易体制的争论:不同观点
多边贸易体制:国际公共物品
多边贸易体制的“不公正性”研究
新保护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
总结:客观科学评价多边贸易体制
第7章 发展中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
发展中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结盟与分化
多边体制、贸易与发展问题
多哈回合谈判的政治经济分析:议题、进展与障碍
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前景
总结: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共同利益
第8章 公民社会运动与全球贸易政治:劳工与环境标准的政治经济学
全球化促进“公民社会”的崛起
“向低标准竞争”:有关“社会倾销”与“环境倾销”的争论
围绕贸易与劳工问题“挂钩”的政治斗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WTO“社会条款”的斗争
企业社会责任(CSR)与跨国公司政治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结:培育中国非政府组织 争取国际贸易话语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