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茅盾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读史热潮的掀起,读者对历史、对名人有更加迫切的了解需求。本套“名家正传丛书”旨在整合中国现代各名家传记(生平、思想、成就)研究与写作的最新成果,集中介绍和展示名家的人格风采、卓越成就和不凡经历。增进读者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

本书作者钟桂松为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利用茅盾故乡人的优势,写出了一本与众不同的茅盾传记,“把一个受器重,遭误解,受通缉,走过辉煌,被赋闲以及晚霞绚烂,向亲爱的读者奉献自己一生的茅盾重写出来”。

内容推荐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交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1929年创作长篇小说《虹》,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1949年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目录

第一章 诞生在水乡古镇的平民家庭里

第二章 “此子必成大器”

第三章 进商务印书馆

第四章 新文化战士的旧式婚姻

第五章 人生探求

第六章 文学骁将

第七章 在五卅运动前后

第八章 投身大革命的中心

第九章 《蚀》的产生和创作的开始

第十章 日本之行和《虹》及其他

第十一章 “左联”年代

第十二章 都市风景线:《子夜》的诞生

第十三章 乡镇风景线:《林家铺子》、《春蚕》的问世

第十四章 多事而活跃的岁月

第十五章 夹缝中的努力

第十六章 抗战前的奔波

第十七章 连天烽火

第十八章 香港之行

第十九章 风雨天山

第二十章 延安的阳光

第二十一章 “雾重庆”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再返香港,新辟阵地

第二十三章 桂林:霜叶红似二月花

第二十四章 五十初度

第二十五章 《清明前后》与痛失爱女

第二十六章 出访苏联

第二十七章 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第二十八章 致力于新中国文艺大厦的建设

第二十九章 政治运动中的困惑

第三十章 为了和平的文化使者

第三十一章 在“文革”浩劫中

第三十二章 春天又来了

第三十三章 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第三十四章 最后的奉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诞生在水乡古镇的平民家庭里

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姓沈的家庭里。取名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

乌镇,地方不大。但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铸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旧时,乌镇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苏州、嘉兴)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的错壤之地。当地方志称其“镇虽一隅,实三郡六邑之屏藩也。”所以,干百年来,年年岁岁,乌镇这个小镇,慢慢变成了有文化有历史的水乡古镇,成为江浙交界的一个重镇。

镇上,除了穿镇而过的市河外,还有两条名字很雅致的河绕镇而过,一条叫澜溪塘,一条叫紫云塘,与镇内的市河一水相连。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河面不大,小桥轻卧,垂柳依依。浓郁的水乡风味,在乌镇发挥到极致。后来茅盾走遍大半个中国,对水乡这种独特的风韵,无限依恋,他曾说:“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生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茅盾出生时,位于观前街的沈家还是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曾祖父沈焕在外地闯荡大半辈子后,晚年捐官在梧州府供职,祖父是个秀才,兄弟间有开店经商的,只是生意不大。父亲是个郎中,母亲则是乌镇名医的干金,知书达理。祖父子女六个,此时都还生活在一起。因此,茅盾的家庭里,婆媳、叔侄、祖孙几代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操持这个大家庭的,是茅盾的祖母——一个来自乌镇农村的勤劳的女性。

茅盾的出生,给沈家带来了欢乐。茅盾的父亲沈永锡给远在广西梧州府供职的祖父去信,报告这一喜讯: “沈家长房又添长子”。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字芸卿,早年在宁波安记山货行当伙计,晚年,沈焕觉得自己经商精力日衰,又无后继之人,便出资捐个广东候补道。在广州闲居候补,三年后赴任广西梧州府同知。沈焕有三子一女,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是其长子,茅盾还有两个叔祖父和一个姑祖母,此时大概都还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老三房”还未分家。而茅盾祖父膝下,除茅盾父亲以外,还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所以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然而,这个大家庭除了曾祖父沈焕在梧州任上有些积蓄外,沈焕的儿孙们都不会做赚钱的买卖。从磨难中出来的人,自然要瞻前顾后,沈焕稍有积蓄,便汇款给儿子让儿子在乌镇开两爿店,一爿是京广杂货店,主要经营日用品之类;一爿是“泰兴昌”纸店,主要经营桑蚕桃花纸、蚕花等。但这个店开始还有些生意,后来由于几个儿子都不善经营,就渐渐清淡起来。对此,老太爷沈焕十分不满,认为儿子“没有出息”。但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是个乐天派,对父亲的训斥和不满并不放心上,自己依然故我,每天玩牌、喝茶、听昆曲,义务帮镇上一些人家写对联等。后来沈恩培娶乌镇农村高家桥的一个地主的女儿为妻,高氏嫁到沈家以后,十分勤劳,不忘农村风情,春来桑叶发芽后,便开始掸扫屋子,弄来蚕种,养春蚕,率儿女们开始饲蚕,她以为这是个根本。她看到有米泔水等,便在后边院子空地上,搭个猪棚,买来一头小猪,正正经经地养起猪来。

此时,清政府日愈腐败,甲午一战,军事上的败北,连许多有识之士的心也都凉了一大截。十六岁中秀才的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和乌镇其他一些秀才们一样,满腹抱负。一种世纪末的悲怆,一种救国拯民的理想,和社会强烈反差,深深地刺激着他。和茅盾母亲订婚后,他便到岳父——一个驰名杭嘉湖的妇科名医陈我如那里学习中医。这既作为今后谋生手段,又保持传统的士大夫风范。但这个年轻秀才的内心深处,却十分崇尚实业救国。他订了上海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自学数学、声、光、化、电,以期在国家强大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在茅盾父亲的朋友中,有不少富有才华、勤奋好学,又富有维新思想的人,如卢学溥、沈听蕉、徐晴梅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茅盾的老师。

P1-3

序言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

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时,颇费斟酌,各传名目繁多,皆不好用,最后,便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提取“正传”二字,用于阿Q,类乎戏笔。

其实,“正传”实很必需,在一个“戏说”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名家正传”,便是廓除“戏说”,本于信实,由有研究功力的作者以简赅之文辞,诚恳之态度,状名家之风貌,留历史之真迹。

其先,或已有更宏博厚重的评述,现在的本子,则是较扼要的一种,原因无他,乃是景观太多,时问有限,必得偏劳内行的人士,设计了最佳的路线,逐一指引给我们看。

当然我们期待,借此路径,让更多的名家,走近更多的读者。

主编 启

书评(媒体评论)

真正能表现我们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

——朱自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茅盾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桂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31296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