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样管孩子玩游戏,父母不抓狂:非暴力管控的72个妙招
内容
亮点展示

这样管孩子玩游戏-详情页.jp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家庭教育

孩子痴迷电脑/手机游戏有大时代的原因,也有其内心需求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要弄清楚其背后隐藏的真相。本书将为您一一讲述。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家孩子是哪种类型——这些孩子容易沉迷游戏。你家孩子为什么会成为游戏的俘虏?你认真思考过吗?相信看完本章,你一定能有所了解,并能够对号入座看清病症,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家长每天抱着电脑/手机疯狂玩游戏,就不要抱怨孩子总是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模仿家长是最自然的行为。如果家长忽视冷落孩子内心的需要,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兴趣的培养,就不要抱怨孩子对游戏比对自己还亲,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付游戏上瘾的孩子,父母不可不知的妙招。在本章,我们为各位父母提供了一些实战策略,希望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帮助。转移注意力、诱导除瘾法、闹钟法、倒计时法、厌恶疗法等等,方法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孩子。

关于孩子玩游戏,一味地溺爱纵容肯定是不行的,失去束缚的孩子会长成浑身分叉的小树。一味地管制和打压同样行不通,过分严酷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于孩子,我们要不失规矩。如何爱,如何定规矩,本书为你解答。

在有关孩子上网和游戏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请翻开本章,让我们一起学几招实用策略。

如何让孩子从游戏专家到技术专家?用对了,游戏也能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喜欢玩游戏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如何因势利导,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游戏过程变成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让孩子从游戏专家不知不觉变成网络技术专家,成为未来的科学小达人!

父母控网攻略。这才是干货,让我们翻开本章,看看哪些攻略是要牢记在心的。

做孩子最好的网络导师,培养他们的健康上网意识,你将造就一个前途无量的孩子。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让手机和电脑多做“好事”。本书提供7个忠告,可以更好地让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手,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

内容简介

帮助千万父母非暴力沟通管理孩子玩游戏、手机依赖的工具书!

3-18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家长都要读的家教书!

在智能手机、电脑横行的今天,游戏成了洪水猛兽,成了扼杀孩子的“刽子手”,成了阻挡孩子进步的“绊脚石”。一个原本好好的孩子被游戏给毁了,孩子原本明亮的眼睛被游戏摧残了。由于沉迷游戏,孩子上课走神,成绩一塌糊涂……如何才能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如何解决让千万父母抓狂和头疼的教育难题?如何管才能让孩子不受伤害,同时又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书正是一本融心理分析、教育新观点及生动案例、实战技巧为一体的热点实用书。一本为解决当下父母的心病而量身定制的教育工具书,真正帮中国家长正确读懂孩子玩游戏的背后秘密,并真正教父母掌握管理孩子玩游戏的一套有效方法,化有害为有利,让孩子从游戏瘾中走出来,甚至引导孩子从游戏中获得正能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终赢得学业的提高和生命的提升。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一本千万父母翘首企盼的实用指南!一本拯救孩子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书!本书将像镇痛剂一样有效祛除父母的心病,按照书中方法管教,孩子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

张兵,笔名章岩,中国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作家、第三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入选作者,致力于人文社科、家庭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研究。目前出版家庭类图书有《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现在,发现孩子的优势》《曾国藩家风》等数十种,畅销全国各大书城,风靡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版权输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精彩书评

我们很多家长一看孩子迷上网络,都骂这网络商怎么怎么可恨,网络怎么怎么可恨。错了!网络是导火索,导火索是外面插进一根线,真正的炸药不是网络,而是你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孩子一旦迷上网络,必有他心理上的问题。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李玫瑾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痴迷于游戏而厌恶学习课本知识呢?这是因为游戏的设计者遵循了孩子的心理规律,而父母很多时候的教育是在违背孩子的心理规律。首先,游戏带给孩子的成就感是直观和即时的,游戏上的一颗子弹打倒了一个敌人,这种成就感立即就会呈现在孩子心中;其次,游戏给孩子的鼓励是持续不间断的,当你游戏打了一千分时,电脑就会放礼花对你说太棒了;即使闯关失败,屏幕上也会有人安慰你,并鼓励你再来一次。……如果父母能做到游戏中那样,对孩子的努力及时发现,持续鼓励,孩子在做某件事时不断地得到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体现,就会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地进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孙云晓

电子游戏,就是孩子想象空间的一部分。在游戏里,他们能体验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比如进入到古代或玄幻的情境,变身为强大的角色,一次性打败很多人,实现当英雄的梦想。人一旦进入到想象空间,就会十分地享受,极致地沉浸到里面。……在想象里,我们能无限去满足自己,但这并不能取代现实世界。想象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沉浸久了,会有一种不真实感。所以说,玩游戏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武志红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树有根,水有源——为什么孩子痴迷电脑/手机游戏

有小伙伴问旺旺:“你会不会打《植物大战僵尸》?”旺旺摇摇头,又有人问他:“会不会打《愤怒的小鸟》?”旺旺还是摇头。于是大家都笑话旺旺,说旺旺老土,连这些小游戏都不会打。就这样,小旺旺伤心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确实如此,“树有根,水有源”,孩子痴迷电脑/手机游戏有大时代的原因,也有其内心需求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要弄清楚其背后隐藏的真相,不然就会一头雾水。

不玩游戏会被同学笑话老土 / 003

游戏可以使孩子卸掉伪装 / 007

玩游戏可以增强精神上的胜利感 / 011

玩游戏可以减轻现实中的痛苦 / 015

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批评不见了 / 018

第二章 你家孩子是哪种类型——这些孩子容易沉迷游戏

孩子玩游戏的苦恼是一样的,但其原因则各个不同。我们要区别分析,区别对待。你家孩子为什么会成为游戏的俘虏?你认真思考过吗?相信看完本章,你一定能有所了解,并能够对号入座看清病症,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第1类:和父母沟通有障碍的孩子 / 025

第2类:在现实中表现懦弱的孩子 / 030

第3类:对亲情和友情表现冷漠的孩子 / 033

第4类:个人意志压抑、人格不被尊重的孩子 / 037

第5类:不积极、不主动,害怕被拒绝的孩子 / 041

第6类: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孩子 / 045

第7类:缺乏学习与生活目标的孩子 / 049

第三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痴迷玩游戏,父母要从自身查原因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家长每天抱着电脑/手机疯狂玩游戏,就不要抱怨孩子总是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模仿家长是最自然的行为。如果家长忽视冷落孩子内心的需要,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兴趣的培养,就不要抱怨孩子对游戏比对自己还亲,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过分的放纵和过分的限制 / 055

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特长培养 / 060

对孩子缺乏关爱,孩子感觉孤独与寂寞 / 064

父母的不理解,让孩子选择破罐子破摔 / 068

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容易游戏成瘾 / 072

第四章 釜底抽薪“撒手锏”——对付游戏上瘾的孩子,父母不可不知的妙招

几乎所有父母都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付孩子玩游戏,什么方法最有效?到底有哪些“撒手锏”能够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在本章,我们为各位父母提供了一些实战策略,希望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帮助。

转移注意力——用一种瘾取代另一种瘾 / 079

诱导除瘾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 083

别把孩子长时间闷在家里 / 088

共度闲暇时光,别让电脑成为孩子的“保姆” / 092

闹钟法、倒计时法——严格控制孩子玩游戏时间 / 095

厌恶疗法——让孩子一次玩个够,从此产生厌恶感 / 099

第五章 规矩和爱——父母要掌握管孩子玩游戏的平衡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管孩子玩游戏也是同样道理,一味地溺爱纵容肯定是不行的,失去束缚的孩子会长成浑身分叉的小树。一味地管制和打压同样行不通,过分严酷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于孩子,我们要不失规矩,同时又不能忽略爱的抚慰,要做到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学会用规矩和爱来管 / 105

因为爱,所以自律——做个好榜样,拒绝带头玩游戏 / 108

就是要郑重其事——与孩子签定“上网协议” / 111

好孩子需要好营养——让孩子听好歌、看好动画片 / 117

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 121

做好孩子的“把关人” / 124

第六章 堵不如疏——看管得越紧,孩子陷得越深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堵不如疏,这个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来。在有关孩子上网和游戏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请翻开本章,让我们一起学几招实用策略。

禁果分外甜——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想玩 / 131

水至清则无鱼——过于单纯会让孩子心智幼稚 / 135

拒绝暴力——粗暴封网,斩杀孩子的求知欲 / 139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 / 143

把网络游戏“任务化” / 145

第七章 从游戏专家到技术专家——父母这样引导孩子最智慧

孩子喜欢玩游戏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孩子这股子疯劲儿,教他们主动研究和摸索。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游戏过程变成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让孩子从游戏专家不知不觉变成网络技术专家,成为未来的科学小达人!

让孩子明白电脑/手机不是一台游戏机 / 151

让孩子明白“正事儿”和游戏娱乐之间的区别 / 155

给孩子安装一个儿童版的桌面或系统 / 159

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人生天赋 / 162

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 166

第八章 管孩子玩游戏不能太老实——父母控网五大攻略

父母管孩子玩游戏,真的不能太老实。要想有效控网,我们必须要懂一些攻略,让孩子领略自己的良苦用心,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远离游戏,更好地与网络相处。让我们翻开本章,看看哪些攻略是要牢记在心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电脑不要放在孩子房间里/ 173

上网不等于游戏上瘾——让孩子养成正确上网习惯/ 177

试着和孩子谈网上话题,让孩子觉得你也“懂”/ 180

解铃还须系铃人,督促孩子记下每天所做的事/ 184

化害为利——把游戏题材转为孩子写作的素材/ 187

第九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网络导师——培养孩子健康上网观念

孩子年纪小,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如果沉迷于游戏或不小心登录不良网站,极有可能会陷入危险之中。身为父母,我们不能让孩子独自徘徊在网络的十字路口上,而是要肩负起督导和教育的责任,做孩子最好的网络导师,培养他们的健康上网意识,感受健康网络所带来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去浏览,感受健康上网的乐趣 / 193

让孩子明白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 / 197

把权力下放,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 201

让孩子明白电脑/手机是用来工作和学习的 / 206

“人机对话”不如“人人对话” / 210

第十章 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父母要牢记的7个忠告

游戏难道真是洪水猛兽吗?事实上,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有好的一面,必然也会有坏的一面。网络是服务于人的,游戏也是一样。作为父母,我们没必要躲避,而是要走近游戏,利用它,让它为孩子多做“好事”。牢记本章的7个忠告,可以更好地让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手,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获取人生正能量。

游戏是把双刃剑——孩子玩游戏不一定是坏事 / 215

不要如临大敌——孩子玩游戏只是一种娱乐 / 218

游戏规则会让孩子懂得公平、分享和等待 / 221

学会让电脑/手机变成孩子的教辅工具 / 224

学会选择——孩子究竟适合玩什么样的游戏 / 228

让孩子在清风中尽情享受,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 231

坚决不让孩子过于沉迷网络游戏 / 235

后记 / 239

精彩书摘

不玩游戏会被同学笑话老土

一位小学教师曾无奈地透露,每当寒暑假开学之后,孩子间最流行的问候语是:“你现在玩什么游戏?玩到几级了?”在以前,孩子开学后谈论最多的是阅读知识、旅游见闻,而现在,他们更关心对方玩什么游戏以及玩到哪个级别。

在父母眼中,游戏是一个万恶的词!每当看到孩子躲在角落玩游戏的情景,每一个家长都有怒从心头起的情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网络游戏屡禁不止,家长、老师各种斗法,我们成年人不希望孩子玩网络游戏,但网络游戏是孩子的乐趣所在,如果非要遏制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可能会带来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的确如此,因为游戏,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开始鸡飞狗跳。

孩子天生爱玩游戏。凡是有条件接触电脑、智能手机的孩子,无一例外都对网络游戏抱有极大兴趣。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比例已经超过70%。只不过,孩子碍于父母或学校的约束,才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如果给予自由,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扑向电脑、手机,在游戏中搏杀冲浪!

那么,我们能彻底断绝孩子与电脑和手机接触吗?在网络主宰生活的今天,显然不可能。要知道,孩子才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网络是他们一生下来就接触的东西,也将是他们未来工作生活的工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孩子同样离不开网络的影响。

作为父母,是时候重新审视孩子与游戏的关系了!孩子为什么玩游戏,为什么屡禁不止?其实,这背后藏着深刻的原因,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上瘾”就能回答的。有这样一个案例,向我们揭示孩子玩游戏的原因的确不简单——

旺旺该上幼儿园大班了,为了能让孩子受到更好的学前教育,妈妈决定把他送进全市条件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刚入园时,旺旺表现得非常开心,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兴致勃勃地跟妈妈说这说那。别人问他这个新幼儿园好不好,旺旺总是骄傲地说:“棒极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周之后,旺旺突然拒绝去幼儿园了。妈妈认为是班里别的孩子欺负旺旺了,所以他才害怕去学校,于是跟老师通了电话。老师说,孩子每时每刻都在眼皮底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妈妈又和旺旺谈了好久,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旺旺不肯去上幼儿园,是因为感到自卑。有一次,小朋友们凑在一起谈论打游戏的事儿。妈妈平时不许旺旺碰电脑/手机,所以旺旺对游戏是一窍不通,人家说的是什么,他根本不懂。这时候,有小伙伴问旺旺:“你会不会玩《植物大战僵尸》?”旺旺摇摇头,又有人问他:“会不会玩《愤怒的小鸟》?”旺旺还是摇头。于是大家都开始笑话旺旺,说旺旺老土,连这些小游戏都不会玩。就这样,小旺旺伤心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想去幼儿园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游戏是一个绝对时髦的话题——你不懂游戏,不会玩游戏,就会显得自己很老土。如果孩子不懂游戏,就会失去很多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谈资。被同学笑话倒是小事,关键问题是——他会由此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对他日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想想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女人们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网络购物,如果你连网购都不会,肯定会被嘲笑“老土”。同样道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地带。他们周围的大环境,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同龄人的言行与喜好,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回想我们小时候,也曾对很多流行的东西趋之若鹜。一本漫画书,一件新奇的玩具,都会令我们魂牵梦萦。和同伴聊天的时候,也会三句不离“本行”,那种痴迷的程度,一点儿都不亚于现在孩子对游戏的热情。当年我们的行为,也曾遭到父母的批评与指责,而且同样屡禁不止。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了解这些“流行元素”,我们就被嘲笑老土了!

长大以后,每个人开始有自己的圈子,每个圈子又有各自热衷的话题。每次见面,如果谁能发表新观点或独到见解,马上就会成为圈中的红人,大家都会对他刮目相看。有时候,我们疏于应酬,等再聚会的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成了圈里的外行——很多新闻自己不知道,很多话题自己插不进嘴。人家谈得兴高采烈,自己却傻傻呆坐。此时此刻,你肯定会感觉自己已经落伍,思想跟不上大家前进的步伐了。

换个角度思考,孩子的情况跟我们大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玩游戏,就认为洪水猛兽来了。我们父母要做的是——科学合理地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控,不沉迷不放纵,更不可影响正常学习。我不建议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让孩子断绝网络,那就等于把孩子“与世隔绝”,让他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沦为十足的小傻瓜!

游戏可以使孩子卸掉伪装

为什么孩子沉迷游戏、不爱学习呢?事实上,背后有一种可能——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他心中有太多烦恼和苦闷,需要依靠游戏来发泄和解脱。

在现实世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活着都很不容易。孩子同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学习上要争第一……很多孩子为了讨父母、老师的欢心,往往会装作很乖的样子,逐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他们带着伪装的面具,内心的天性却受到压抑。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然而,在游戏世界,孩子可以卸掉各种伪装,肆意发泄心中的苦闷。有些孩子迷恋枪战之类的暴力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把这里当成了宣泄的舞台。在虚拟的游戏里快意恩仇,在暴力的击打中体验野性的快感。有些孩子甚至会把游戏中屠戮的对手想象成严厉的家长或苛刻的老师,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情绪。正因这种虚拟的快感体验,才让他们欲罢不能!

周晓晨今年十三岁,上初中二年级,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一向被老师看好。班主任杨老师每次见到周晓晨的父母,都会笑眯眯地说:“你儿子肯定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不会看错的!”然而有一次,有同学打小报告说:“晓晨放学后去网吧了!”杨老师一听上了火。晓晨是杨老师最放心的孩子,也是她期望最高的孩子,这样的未来之星居然去网吧,这怎么得了?

杨老师当即打电话通知晓晨的父母。晓晨的父母也感到震惊,他们从来没想到,自家孩子也会被“叫家长”。爸爸到了学校之后,将晓晨一通“猛轰”,接着他和杨老师共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监护”计划——无论爸爸妈妈工作多忙,都要抽出一人来接晓晨回家,绝不能让他在网游中“溺死”!

然而,晓晨已经游戏成瘾,每当周末就会编造各种借口,去同学家玩游戏。有一次,晓晨在一位同学家玩游戏,到了晚饭时间还不回家。同学的爸爸提醒晓晨时间不早了,晓晨嘴上说“马上马上”,可就是不肯动地方。于是,同学的爸爸把电话打到晓晨家。

晓晨爸妈急忙赶到同学家里,同学的爸爸示意他们不要出声。大家蹑手蹑脚来到书房,看到晓晨正玩得入迷。只见他满头大汗、满脸通红,一边玩儿一边大喊大叫。晓晨这个样子,与他平时小绵羊的形象相差甚远,爸爸妈妈都惊呆了!他们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游戏里的人物名字取得很怪,男的叫“老周”,女的叫“老白”。在游戏里,老周和老白被晓晨捉弄得很惨。原来,晓晨的妈妈姓白,老周和老白代表的就是爸爸和妈妈。晓晨玩这个游戏,正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不满。

在同学爸爸的示意下,他们悄悄退出,并没打扰晓晨的游戏。在另外一个房间,他们进行了一场认真的谈话,同学爸爸帮他们分析晓晨的现状,得出的结论是——晓晨这孩子平时太压抑了,所以才会有如此出格的行为。在同学爸爸的开导下,晓晨的爸爸妈妈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后来经过一番引导,晓晨的学习状态恢复正常,他在周末规定时间内偶尔打打游戏,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他们不再把晓晨管得太严,尽可能给他一个放松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受压力,每个人都会产生情绪。而宣泄减压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关于情绪宣泄,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遭到痛苦,我就叫喊,流眼泪;碰到卑鄙,我就愤慨;看到邋遢,我就憎恨。在我看来,只有这才叫生活!”在他看来,该哭就哭,该叫就叫,该发怒就发怒,这才是让内心舒畅的快意人生。

我们大人是如何宣泄自己情绪的呢?一般选择爬山、打球、唱歌、看电影等。孩子同样需要自我宣泄的渠道,一味隐忍和戴着面具讨好,并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为了卸掉伪装、宣泄自己,孩子往往选择玩游戏——虽然游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他们最容易、最普遍的选择。不管我们大人愿不愿意承认,必须要正视这一事实。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和心理学教授布拉德·布希曼的研究结果,适当玩一些节奏缓慢、画面轻松的休闲小游戏可以提高快乐感,起到减压效果。游戏之后,人们变得更加亲切,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乐观,更愿意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孩子搞好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孩子玩一玩休闲小游戏未尝不可。

前言/序言

前 言 PREFACE

如果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好玩的东西是什么?我相信90%以上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游戏!

如果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伤害孩子的东西是什么?我相信90%以上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游戏!

的确,孩子天生爱玩游戏,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比糖果更大。从3岁到18岁,游戏时刻伴随在孩子身边。我记得小时候,为了偷玩游戏自己没少挨父母责骂,玩游戏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工具,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亲密接触,导致偷玩游戏更加方便。对很多父母来说,手机成了“哄娃神器”,从3岁开始,孩子就抱着手机或趴在电脑前东点西点,上看下看。不知不觉,孩子就养成了“游戏瘾”,中了游戏的“毒”。几天不玩,他们就感到心痒难耐,好像少了三魂六魄一样。有的孩子不惜跟父母吼叫对抗,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多玩几分钟游戏。因为孩子玩游戏,不知有多少原本性情温和的父母变得暴跳如雷,加入“棍棒教育”的行列,不知有多少父母一怒之下摔了心爱的手机,不知有多少父母看着玩游戏的孩子伤心落泪,恨铁不成钢……就这样,在父母眼里,游戏成了洪水猛兽,游戏成了扼杀孩子的“刽子手”,游戏成了阻挡孩子进步的“绊脚石”。一个原本好好的孩子被游戏给毁掉了,孩子原本犀利明亮的眼睛也被游戏摧残,变成了高度近视。由于沉迷游戏,孩子上课走神,成绩一塌糊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呢?如何才能解决让千万父母抓狂和头疼的教育难题呢?这正是我所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正是我之所以策划和创作本书的缘由。说实话,要不是鞭子抽在自己身上,我是不愿啃这根难啃的“硬骨头”的。我儿子因为从小迷上游戏,导致小学三年级检查时发现已经是400度近视!医生说,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了高中至少1000度!这让我深深感到了自责和懊悔,我懊悔自己为什么对孩子玩游戏这个问题竟如此掉以轻心,我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如果当时我能读到一本教父母如何管孩子玩游戏的书该多好,那样我儿子就不至于沦落到这个地步。然而,木已成舟,懊悔又有什么用呢?痛定思痛,我决定深入研究“如何管孩子玩游戏”这一课题。既然我的孩子已经受到游戏如此大的伤害,那么作为一名图书策划人和畅销书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来创作一本管孩子玩游戏的实用指南,以此对自己的过失亡羊补牢,避免更多父母重蹈我的覆辙。

为策划和创作本书,我查阅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向诸多专家和学者请教,同时也在亲友、同学之间进行了一线调查。在本书中,我详细剖析了孩子玩游戏的心理根源,以及孩子玩游戏的双刃剑效应。更多内容结合当下案例,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我相信父母读了此书,按照书中方法管孩子玩游戏,孩子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也一定能够避开我当年所走的弯路。我希望本书像镇痛剂一样有效祛除父母的心病,帮助孩子远离游戏、爱上学习,爱上多彩的大千世界,同时促进千万家庭和睦兴旺,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家有儿女的父母们彻底摆脱烦恼,从此不再抓狂!

张兵

2021年5月14日于天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样管孩子玩游戏,父母不抓狂:非暴力管控的72个妙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7695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60000
出版时间 2021-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