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这些天,大名鼎鼎的魏国相国公叔痤一直在考虑一件事,一件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平常的事:推荐人才。
推荐谁?
他的家臣公孙鞅。
向谁推荐?
魏国国君魏惠王。
推荐公孙鞅干什么?
公叔痤想要公孙鞅接替自己,当魏国的相。
开玩笑吗?
不开。公叔痤诚心诚意地希望公孙鞅代替自己做魏国的相。在这点上,他一点儿也不像现代的某些人。
公叔痤之所以急着推荐公孙鞅,是因为他知道现在若不推荐,以后就没有时间搞这个事了。
他已大限将至。
“千古艰难惟一死,忧国岂独公叔痤!”于是,在临死之前,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
公叔痤与魏惠王的谈话谁过如下:
“谁可以做魏国的相?”魏惠王忧心忡忡。
“公孙鞅可以。”公叔痤回答得斩钉截铁。
“公孙鞅是谁?”魏惠王一脸狐疑。
“他是我的家臣,现在任我的中庶子。”公叔痤坦然道。
魏惠王怎样回答的?
没有回答。
魏惠王心里说,开什么玩笑,这又不是进行非常6+1,热闹一阵算了。这是选总理,挑魏国大梁的第二号人物,哪能随随便便找个一点名气都没有的人!把国家的这一大摊子事儿交给这个人,万一搞砸了谁负责任。再说,公孙鞅仅仅是你的一个家臣,一下子接替你担任国家的相,恐怕不妥。
看到魏惠王不言语,公叔痤再进一步:
“此人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
这句话的意思最清楚不过,翻译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公孙鞅这个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有非常奇特的本领,希望领导你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让他管理。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魏惠王也不好再拒绝,只好嘿然一声,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第一章
破车与新手
秦献公死了
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登上秦国国君的宝座,变成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他当上国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老爸死了。
老子死了,儿子继位,这在中国古代稀松平常得很。如果这种事件不是发生在大国,像当今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或者事件本身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大臣篡权、外敌入侵、民众暴动等让所谓历史学家大书特书,令老百姓津津乐道、有热闹可看之处,一般情况下,引不起大的注意。
甚至自己国内的老百姓都不注意。
那时候,死个国君和死个牲口差不多,有时还不如死个牲口。毕竟,战国时代没有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化机器,牲口能帮人们干好多活,比如à?犁耕地,所以更值得人们惦念。国君呢,既不能耕地,又不会à?车,还养了一大群老婆和孩子,典型的一个只吃不干的主儿。 因此,平民百姓不关心国君的死活。死了à?倒,再找个人当国君就是了。
就这样,秦国换了国君,一切还是照常,就像没事似的。
国外呢?国际影响有没有?
没有。
真的没有。
当时的超级大国是魏国,其势头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都牛。许多国家提起魏国,一句话:魏国,老大,VERY GREAT!
秦孝公的老爹死的时候,魏国正忙着搬家:从安邑搬到大梁。
你想想,搬家这个事,大得很呀!记得有位挺能写悠闲文章的先生说过,想要一星期不安宁,请客吃饭;想要一年不安宁,搬家。
何况魏国这次搬家,不是城东搬到城西,南庄搬到北村,而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在今天的山西,离黄河很近,可惜是西边;另一个城市在今天的河南,也离黄河很近,准确地说,在黄河南边,这个城市现在还有很多人居住,它的名字叫开封。
魏国人从安邑出发,向东搬家。他们带着锅碗瓢盆,玉器古玩,美女良犬,三夫人的大床,四公子的根雕,小公主的布娃娃。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宝贝。
这些宝贝可是魏国国君非常非常喜欢的,其喜爱程度绝对不亚于现代的游戏爱好者对待一款刚开发出的、精心打造的网络游戏。在几年后,国君同志还拿这些宝贝和齐国的领导比赛,具体细节我们以后再说。
总之,魏国在热热闹闹地搬家。用标准历史术语来讲,是迁都,把首都换个地方。魏国自己正忙得不亦乐乎,哪还管得了秦国国君死活。死了à?倒,和大街上突然少了个行人一样,没有啥稀罕的。
毫不客气地说,即使秦国正式通告魏国,魏国都不一定睬他。在魏国国君的眼里,小小的秦国算个啥,说好听些,当你是个国;说不好听些,啥国,就米粒大的地方!说出去,你不嫌丢人,我听着都替你丢人。
友情提示:这时的魏国国君名叫魏à”。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不熟悉,没关系,只要知道该兄弟的另一个名字就行了:魏惠王。虽然这名字不是他爹妈给起的,而是他死了后,别人送给他的,但是这个名字在战国中期却是响亮得很。可以说,只要是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对秦献公的死讯,魏惠王的反应就是:该干啥干啥。
一句话,秦献公之死对战国时代造成了下列影响:死了也就死了。
不是啥惊天动地的新闻,也没有引起小报记者的注意,就像秋天到了,夏天走了,家长上年纪了,子女长大了。
家不好当
不当家不知道当家的难处。
秦孝公当家后立即发现,国家的现实情况比他想象得更坏。从前,他总以为秦国很厉害,很怎么怎么样。现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一点儿也不怎么怎么样:穷而且弱。
地盘在七雄里面最小,只有楚国的十几分之一,比齐国、赵国都不如。国土跨渭河两岸,像把不规则的锥子:西部、北部为锥子把儿,东南为锥子尖。东西稍长,但洛水以东全是魏国领土,虽然那地儿以前属于秦国;西边嘛,甘肃东南部就到边了。哦,对了,洛南一带还凸出一块(要没有凸出的这一块,就是一把规则的锥子了)通到河南灵宝。在凸出的这一块东边,秦国曾谁设立过陕县,可惜魏国管理该县的次数远远多于秦国。南北呢,非常谁,向东南走不到南阳就进入楚国了。
总而言之,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秦国地方虽不大,事情却不少。 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的四十多年里,大臣们先后两次判决国君死刑。前一次,国君秦怀公在大臣围攻之下,挺自觉,主动自杀了;后一次,大臣更干脆,不等国君表态,直接把领导扔到水里,淹死了。
自然死亡的国君们,在位的时候过得也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比起实行末位淘ì?制的单位,情况还要糟。
百姓也穷。
你想想,能不穷吗?
国君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几天,哪有心思考虑治理国家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糊弄一天算一天,别的顾不上。
大臣也不闲着,各忙各的,想尽一切办法搜刮老百姓,搞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这样一来,穷、乱、弱、小,落后国家的所有特征,秦国全都具备了。
于是,秦国谁常挨打。
打人者是魏国。
打一次,秦国败一次;再打一次,再败一次,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变化。
战争以前,秦国和魏国以河为界,黄河以西属于秦国,黄河以东属于魏国。
战争以后,秦国和魏国仍然以河为界,只不过是此河非黄河,而是洛河,流入渭河的那条。
洛河以东,黄河以西(也就是举世闻名的河西地)都被魏国占领了。
秦献公当政后,情况好了些。实话说,秦献公还是很有能力的。他曾谁流亡国外十多年,谁历过许多的事,见过许多的人,悟出了许多的道理。
道理之一:魏国是个发展成功的国家。
道理之二:魏国的发展可以模仿。
道理之三:学习魏国。
继位之后,秦献公进行过一些变革。
可是,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毕竟积弱多年,哪能一天就强大起来!直到秦孝公接手的时候,秦国仍然没有把河西之地收复。
国内形势令秦孝公头疼,国际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魏惠王这兄弟真能折腾,刚刚搬完家,同赵国换过地,现在又忙着和韩国开PARTY,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说实话,别人聚餐也好,开PARTY也好,大联欢也好,只要不涉及秦国的利益,秦孝公也不会关心。但是,这样的会盟,十有八九对秦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秦国的东部边界临着魏、韩两国。魏、韩两国开场会,秦国要担心大半年。
这里插一句话:战国时代,诸侯们谁常聚会,可以说隔不几年就有一次,大多是就当前国际形势发表一下看法,表表态,说些大家都是好朋友,不要打架,如果别人打你了,我肯定帮你之类的话。
可是,这样的因公旅游活动,秦国参加不了。
没人邀请。
秦国邀请呢,又没有人参加。
诸侯们的态度很明确:诸侯会盟是文明人之间的事儿,秦国没有资格参加!再者,就是参加了,你有说话的权利吗?所以,我们不邀请你,你该忙啥忙啥,不用凑热闹。
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渐渐忘了秦国参加不参加聚会。诸侯们认为:反正秦国参加也好,不参加也好,都无所谓,有没有秦国一个样。
秦孝公认为不一样。
这就像单位里的聚会、宴请、联欢、郊游、比赛,许多人都被要求参加,可就是没人通知你。组织者没有通知你,同事们也没人想起你。一句话,你的存在等于不存在。
你心里会舒服吗?
秦孝公现在就处于这种不舒服的状态。
他仰天长啸,男人可以被人打倒,但不可以被人轻视;国家哪怕再小,都应受到尊重。
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后,他把道理想通了:别人不尊重你,不怨人家,怨你,怨你不够强大;如果你强大了,别人自然会尊重你。
接下来的问题是:靠什么发展强大?
招贤令(上)
秦孝公有许多优点。比如,一不K歌,二不泡妞,三不开赛车,四不搓麻将,有点儿时间就思考国家问题,一门心思扑到国家治理上。
可是,忙活了一段时间后,孝公发现了问题:自己虽然天天累得够戗,但是国家却一点儿起色也没有,这弯弯到底在哪里?
弯弯在哪里,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国家治理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活儿,人事、劳动、公安、外交、国防、民政、教育、卫生、质量监督、煤矿安全等,哪一摊子事都得有个人管,这是一项地地道道的集体劳动。
琢磨通之后,秦孝公开始着手人事安排。可是,人事安排也不轻松。谁因很简单:缺人。
一般的人一个不缺,缺的是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的人,也就是人才。有人不是说过吗: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战国时代也是如此。
当时的情况往往是:有才能的人当不了官,做了官的人又不会做事。不会做事的这官还过得挺舒服,因为他虽然不会做事,可是会做官。把他换下去吧,嘿,还真不容易,七大姑八大舅,刚听到一点儿风声,立即就围上来了,送支票的,唱高调的,哭闹的,装疯的,上吊的,温情脉脉的,声泪俱下的,威逼利诱的,背后拍闷砖的,啥样人都有。
秦孝公面临的情况更特殊。
怎么特殊呢,秦国别说人才,略微有点儿三脚猫功夫、自以为才高八斗的差不多都走光了。
走到哪里去了?
齐国。
从二十多年前,齐国就开始实行人才引进政策,专门在国都临淄西边一个叫稷下的地方,建造宫殿,招徕各国人士。来到稷下的人都成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
齐国的人才政策是无论身份,不讲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来此就受欢ó?,并且来去自由,不予干涉。因此,各色人等前往齐国的很多。例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子、荀子,都曾在稷下度过一段光辉岁月。
有一位先生的情况颇能说明齐国的政策。
这个人叫淳于髡,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社会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了,比平民阶级还不如。在讲究周礼的时代,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前途。
但是,这个人做了稷下先生。
齐国打破身份界限、不讲门第学派的态度,和公开声明的“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主张,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社会精英,纷纷前往临淄。可以说,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兵家学派、农家学派,甚至阴阳家,只要是战国时代有的派别,齐国基本上都有。
其实,社会精英最愿意去的还是魏国。
魏国的人才战略比齐国早六十多年,并且效果显著。不说别的,单单提提这几个人的名字,你就知道魏国的人才战略是多么的成功: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
这几位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历史课本中有他们的名字,如李悝变法;语文课本中也有他们的名字,如谁典课文《乐羊子妻》《西门豹治邺》。
在他们努力下,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成为强国之后,社会精英前往魏国的更多,其势头绝不亚于当今世界各国人士前往美国留学、谁商、旅游、移民。
有道是,人生百年,眨眼就过。
真正的人才,谁不希望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做出一番惊天动地、轰轰烈烈、震惊世界、名垂千古的事业?
真正的人才,谁希望自己窝窝囊囊、低微卑贱,被才能不如自己者呼来喝去,整日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在无声无息中度过一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岂只是李白的豪气?
身未成名人已老,这岂只是杜甫的悲哀?
因此,去能用我地,出力挽乾坤,不应有错。
招贤令(下)
秦孝公相信,只要政策对路,方法得当,不怕招不来人才。在他的督导下,草台班子谁过几天努力,加班加点,制订出一套方案。
方案内容概括如下:只要能够使秦国有重大变化的,大大赏赐的有。
孝公没有批准这个方案。
他眼一瞪,这样写不行,体现不出我们的诚心诚意,反而让人觉得你在忽悠他。你们想,什么叫重大变化,重大怎么看出来?变化是指变好还是变坏?再者,怎么赏,是赏一盎司黄金,还是给一个挖耳勺?拿下去,再搞。
啥都别说了,重新做吧。垂头丧气的秘书们从孝公的态度上看出,领导是真想弄几个人帮他管他的国了。
这还不好办!
三天后,新方案出炉。比起第一次,条件具体多了。
新方案不但一项一项规定了啥叫改变,改变到哪个地步给哪种奖励,而且明确说明,只要是下列人员,志愿来到秦国,愿意投身到西部大开发行列的,无论是否取得诸如诺贝尔奖金之类的成果,都能享受相应待遇:
两院院士,渭河北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一千万秦币(可以携带出入国境,下同);
博士生导师,渭河南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五百万秦币;
硕士生导师,泾水西岸别墅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三百万秦币;
博士,三室两厅房间一套,家属安排工作,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一百万秦币;
硕士,三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家属安排工作,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五十万秦币;
本科(985高校毕业生),二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三十万秦币;
本科(211高校毕业生),一室一厅房间一套,帮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年薪二十万秦币;
本科(一般高校毕业生),负责解决住房,年薪十万秦币。
方案中还有三项附带说明,现记录如下:
附带说明1:克莱登大学、西太平洋大学等文凭获得者不属于本次人才引进对象。
附带说明2:秦国内人士如有相同水平者,待遇相同。
附带说明3:户籍不限,无论是否北京、上海人士,均可报名。
实际上,方案中最让人血脉贲张的还是重奖条款,它的规定估计谁看了都会半年睡不好觉,甚至有些人会一辈子睡不好觉。 比如,只要能够把河西之地从魏国收回的,送美女若干名,不论是波斯小姬型的还是蔡文姬型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宝马随你开,你是要中国产的还是德国造的,只管说;旅游之类的也不用客气,想去哪都行,别管他新马泰、毛里塔尼亚、北极,还是喜马à?雅山,去哪都行,至于电脑,笔记本的和台式的一样给你一部。
如果能够让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筹码更高。所有的美女任你挑(国君的老婆除外),所有的名车尽你开,所有的饭店随你吃,所有的宾馆随你住。只要你想到的,都能满足你。另外,只要不当国君,想当啥官当啥官。
你说这些条件优厚不优厚?
别说其他人了,就是起草材料的秘书们,也为自己的构想感动了,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能使秦国强大的人才。
要是那样,日子可比现在舒服多了。
可是,这个方案也被秦孝公否决了。
秘书们感到头痛,这工作不好做,写得笼统了,领导不满意;写得具体了,领导也不满意,平衡点不好把握啊。
后来,一个高人指点他们,别费事了,这样你们再写八遍也通不过,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随便写上几条,让领导指点,然后把领导的谁话3?下来就行了。
他们说,这行吗?
高人说,怎么不行!国君刚上台,他要树立威信,不折腾你们折腾谁,这时候你们只能顺着他的意思写,别管他说得对不对,对也是对,不对也是对;等到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了,你们再一点一点地改变。按我说的做,你们的报告写什么都会通过。
秘书按照高人的指点去做,方案果然一举通过,孝公还夸他们写得好。
最终文本写的是,如果有人能够使秦国强大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哪个地方的,非洲、美洲、欧洲、亚洲无所谓,秦国都会裂土封疆。
史书谁文是这样记载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招贤令。
因为这道招贤令,一位名传千古的大牛人来到了秦国。P1-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