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批评的返场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推荐

何平不是通常意义的学院批评家。近五六年以来,他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召集“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批评的返场》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不唯如此,在何平看来,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批评的返场》,其理念、姿态、实践、范式和文体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批评风格。  

全书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何平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整体的勘探和思考;“作家”,是一辑作家个案研究,他以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等五位作家为样本反思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创造;“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收录了从2017到2021年作者主持的三十期《花城关注》栏目的总评。

何平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从文学的时代议题切入,实现文学批评返场中国当代文学和它关联的现实中国,彰显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目录

序 返场: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

思 潮

“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生活”

新世纪传媒革命和70后作家的成长

二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青年的思想、行动和写作

生于 1977—1987:更年轻世代作家长篇小说地理草图

细语众声和文学的可能性

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命名、分期及其历史逻辑

作 家

安魂,或卑微者的颂诗

从历史拯救小说

重提困难的写作,兼及超级现实主义小说的可能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

新生代:文学代际,或者1990年代的文学年轮

现 场

《花城关注》(2017—2021):一份中国文学现场的私人档案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后记

导语

一、批评家何平的文学现场档案

本书既是作者个人的文学档案,也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真实的记载。

二、厘定当下中国文学地图,重读实力作家 

地图:非虚构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海外写作、多民族文学

作家: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

三、发现文学新生力量,关注前沿文学议题  

《批评的返场》并未先入为主地以年代或流派作为立论之基,而是立足文学现场,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厘清当下中国文学地图。作者在主持杂志专栏,主编青年写作丛书、发起双城文学工作坊……力图挖掘被遮蔽于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之下的新鲜文本,发现文学新生力量。

新生力量:阿乙、孙频、周恺、淡豹、猫腻、陈楸帆、万能青年旅店、五条人…… 

文学议题:AI写作 世界时区 在县城写作 乡村博物馆 散文野外作业…… 

四、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公共生活的对话  

在文学批评逐渐被窄化为学院批评的当下,作者力求“在现实中国生活并且进行文学批评实践”,使文学批评跳出了学院的资源、趣味、取径和格局,真正与公共生活进行对话。

后记

这本评论选的文字大多写于最近的四五年
,分成了三辑。

“思潮”基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的思考,涉及改革开放时
代中国文学整体观、世界性和地方性、文学和代
际、文学和媒介、青年写作和公共生活、多民族
文学和文学共同体等话题。“作家”是从我这几
年的“作家论”中有意拣选出来的。五个作家,
阿来生于1959 年,邱华栋生于1969 年,他们
是出生在这十年的作家。1990 年代,他们曾经
被用“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或“新生代”来指认
和命名。这五个作家,成名于1990年代,是宽
泛意义上的“同时代作家”,且有一定代表性。
他们的写作都并入了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延长
线,成为其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做作家“同时代
批评家”是很多批评家的理想,我亦心向往之。
“现场”是每期《花城关注》的总评。从2017
年《花城》第1期,我开始主持《花城关注》,
至今五年三十期。也是2017年,我参与发起“
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我的本业是在大
学教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教书、做课题和写论文
是我的日常工作。《花城关注》和“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是从学院向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溢出。《花城关注》开栏的题目是“做一个报信人,来自中国当下文学现场”,就是希望能深入中国当下文学现场,做一个诚实的观察者、报信人和记录员。

1998年,在写了十几年杂七杂八的小东西之后,我试着转到文学批评。这个时间不长。2002年至2005年,在毕业十年后,我重返大学读书,博士论文做的是史料和文学史研究。之后
有两三年,也想再拾起文学批评,但恢复得很慢。直到2008年,我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文学批评上。这是一次“批评的返场”,发生在40岁的年龄之上。所谓“不惑之年”谈不上中年变法,不过是看清楚自己未来的一点可能和很多局限。此际,文学批评早已经从文学现场向学院转场,其资源、趣味、取径和格局,乃至文体、修辞和语体也都自觉地接受了学院知识生产的改造和塑形。2010年1月,作为《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推出的最后一个60后批评家,在表达自己对文学批评理解时,我说,想做批评语源意义上“能批评的人”,在现实中国生活并且
进行文学批评实践。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
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花城关注》和“上海—南京双城文学
工作坊”正是向这一文学批评传统的批评家前辈们致敬。这也是“批评的返场”。这次“批评的
返场”,并不是退出学院,而是实践学院文学批评和文学现场对话的可能性。

编选这本评论集前后有接近一年的时间,当时曾想给这些文字一个名字——“有文学的生活”,以纪念这些年赋予我丰富文学生活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爱与热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批评的返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88533
开本 32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1-12-01
首版时间 2021-12-01
印刷时间 202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74
CIP核字 2021199139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