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的现代文化转型或许本来也会像西方进入现代的历史进程一样,有一个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伴随始终;但进人现代的中国社会一直受现实的紧急需要支配,来不及自我张扬和想象抒情,它更需要强劲有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运动。
本书把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作为一条主线,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走过的艰难道路,揭示其建构与冲突、激进与转折、变异与多元的整个过程。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的文学批评严格地限制自身,只能在现实主义给定的界线里舞蹈;也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文学批评被深深印上自己的历史印记。所有现实的渴求、重负、挣脱,都与此有关,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仿佛是为现实承担和规划。如此之文学批评史,就不只是政治的肯定与否定可以简单论定的,它激烈而悲怆,粗陋且复杂,执着却多变——它始终行进在中国的大地上。本书试图揭示这样的道理:不管是以现实主义之名,还是要挣脱现实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批评开辟的是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1977级),后读研究生,其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工作。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有《表意的焦虑》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200多篇,200多万字;并在欧美学术刊物Boundary2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主编编选丛书文丛多种。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奖项。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荷兰、德国等地的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做研究和访问讲学。1992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录》等辞典。
目录
绪论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确立
一 现代批评传统的继承与改变:冯雪峰、茅盾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周扬
三 现实主义的异端:胡风的理论批评及其被批判
四 《文艺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
一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与开放的可能性
二 围绕赵树理方向的文学批评
三 围绕《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文学批评活动
四 关于革命历史叙事、民族形式的探讨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学理化与政治化
一 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二 关于美学大讨论
三 关于典型性与形象思维
四 姚文元代表的政治激进化批评
第四章 诗化的政治与政治的诗化
一 共和国抒情诗的塑造:关于贺敬之诗歌的评论
二 诗的现实与激情:关于郭小川诗歌的评论
三 诗的情感与形式:关于闻捷、李瑛诗歌的评论
四 诗的格律问题的讨论:诗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五章 恢复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一 “拨乱反正”的批评家:冯牧、陈荒煤、张光年、周扬
二 “保卫马克思”阵营:林默涵、郑伯农、程代熙、陆梅林
三 现实主义的坚守:朱寨、张炯、曾镇南、顾骧、刘锡诚、蔡葵
四 当代文学学科的建制:北大与多所高校的当代文学学科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化
一 新的美学原则:1980年代美学热与学理重建
二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建设:钱中文、童庆炳
三 新现实主义的批评:雷达、何西来等
四 《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等批评刊物
第七章 批评的个性化与审美的能动性
一 审美的反思:变革中崛起的新一代
二 开创新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再出发
三 未完成的现代主义批评
第八章 新的美学原则与诗歌批评的更新
一 体现“新的美学原则”的新诗潮批评
二 兼重历史意识和实验精神的“先锋诗歌”批评
三 学院派诗歌批评与诗人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论争:叙事性、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
第九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一 “重写文学史”与“人文精神讨论”
二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介和批评
三 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先锋派文学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格局
第十章 女性批评
一 参照系:1950-1970年代
二 “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学批评”
三 “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四 “女性文学热”及其后
第十一章 当代台港文学批评历程
一 台湾文学批评:从光复到1950年代
二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批评
三 乡土文学运动中的文学批评及其流变
四 台湾文学批评的多重脉络
五 1950-1970年代的香港文学批评
六 从文学香港到香港文学——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批评
第十二章 美国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一 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夏志清、李欧梵
二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
三 张隆溪、奚密、张英进、刘剑梅
四 刘禾、张旭东、唐小兵、刘康、王斑
后记
导语
批评史应该给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肯定批评家的贡献,肯定有贡献的批评家。批评史应该有关于批评的价值的理解,能判断什么是好的批评,什么是批评的正能量,什么是批评的负能量。这当然也是基于对文学史发展的理解,没有对当代文学比较全面的理解,没有对文学创新性的把握,就无法理解批评的创新,无法把握批评方向,无法确认批评的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陈晓明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29030
开本 16开
页数 71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48
出版时间 2022-03-01
首版时间 2022-03-01
印刷时间 202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68
CIP核字 2022032232
中图分类号 I206.09
丛书名
印张 4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4
4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