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指南
内容
试读章节

流浪者

许多被认为或自以为是“流浪者”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流浪者。例如,那位写了“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之类魅惑性句子的三毛,与流浪没有任何关系。她把旅行当作了流浪(那位漫画中的三毛倒是可以以“流浪者”称之)。一位真正的流浪者,没有家乡,如果他(她)选择自杀,只会死在路边的树上,或者路上的河畔。最为重要的是,真正的流浪者没有身份,就像《诗经》中说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个在天地之间行走的人是谁呢?没有人会知道,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新华字典》解释“流浪”一词:漂泊无定。也许说出了流浪者内在与外在最鲜明的特征。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流浪者,那么,首先你必须放弃你的固定居所和固定身份。换一种说法,流浪者所有的色彩都来源于他们的不确定性,他们今天在这里,明天就可能到了那里;他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就可能去做别的什么。他们总是在路上。前方是不可知的未来,而留在后面的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驿站。既没有目标的召唤,也没有故乡的牵引。他们只是在浪游,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不为什么的,为浪游而浪游。

流浪者有时会在某地停留,这时,他们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陌生人,成为某一个固定社区的边缘。在我从前生活过的乡村,在村东面的桑树地里,有一间小小的茅屋,那里面住着一个中年的剃头匠。谁都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他在某一天经过这里时,发现了这么一块美丽的桑树地,还有这么一间不知是谁留下的茅草屋,刚好,那个时节,他感到累了,他想停下来。而刚好,这个村需要一个剃头匠。于是,他就在此地住了下来。人们开始时还会对他的过去好奇,但渐渐地,只知道头发长了就去东边。然后,可能是过了两年或三年,某一天的午后,当有人穿过一片开满着白色花朵的梨树林去东边的茅屋想要剃头时,发现那个据他自己说姓张的男子已经不知去向了。然后,渐渐地,他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谁也不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又是很久以后,村上的某个人从很远的外地回来,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在什么什么地方什么什么场合见到了那个剃头的老张。全村人又想起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个星期,他们会谈论这个老张从前的种种,猜测他现在的境遇,诸如此类。

而在另一个村庄,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外来的流浪者老张与本村的一个姑娘恋爱了,然后他就永远地成了这个村的人。千篇一律地,那些女孩子们的爱情一次一次地把一个一个的流浪者收编为本地的居民。我们在电影中甚至见过美丽的贵族女孩爱上一个流浪汉。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几千年都遇不上一次的故事,在电影中的结局也只能是一个悲剧。事实上,与流浪者的爱情大抵以悲剧收场。这是典型的绝望的爱情。爱得越深,绝望也就越深。一个要继续向前,一个难舍家囝。关于流浪的爱情,我记忆中最悲哀的小说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在山间旅行的男孩子,深深地被流浪的戏班子里的一个女孩子所吸引。但是,除了分离,似乎没有别的可能。

说到戏班子,我想起那些终年流浪的族群,例如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流浪不一定是独来独往,还可以以群体的面貌出现。从前有一个戏班子,经过我们村时停了下来,搭起了戏台子。他们中有几个男孩子与女孩子,不到一天就和我们混熟了。但是,几天后就要相互道别。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在黄昏里目送他们向着村的西面渐渐消失,他们中的两个孩子在很远处还回头向我们张望..那时候我们还是孩童,不懂得离别的悲哀,只是有一点迷茫的惆怅而已,不明白何以他们必须要走,而我们只能留在此地。

大都会里到处充斥着成群结队的流浪者,从市区的人行天桥、火车站,到城乡交界处的许多角落。与城市的繁华并行地存在着一个流浪者的国度。但奇怪的是,大多数城市人对此视而不见。你每天要从豪华的写字楼进进出出,你必经的立交桥上总是坐着两三个衣衫褴褛的人,你有没有注视过他们10秒钟以上?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是职业的乞丐,还是真正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从何而来?这是城市有趣的景观:那些边缘性的、外来的、底层的个体或族群可以栖居在城市来来往往的喧哗中心,而只是像静默的不存在似的透明存在,几乎引不起人们任何的注意。这与乡村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任何一个外来的人都会在乡村引起骚动。城市是各种相异因素的大杂烩,人们在纷乱的音与色中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另一种说法:城市是民主的、宽容的)。

流浪者常常让我们惊觉生存中悲惨的一面。读一读狄更斯、雨果等人的小说,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时代在伦敦、巴黎这样的大都会流浪儿的凄楚生活。大多数流浪者都是被家庭抛弃了的孩子,或者是离家出走的孩子、残疾人、精神病人、失业者,诸如此类。如果我们追寻街边流浪者的渊源,也许,关于流浪的浪漫想象就会彻底破碎。其实,只要想一想在寒冷的深夜蜷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准还会羡慕流浪者呢?

但是,流浪依然是极具蛊惑性的词语。我们在网上或时尚杂志上,常常看到“随风流浪的女孩”“今年夏天我们一起去流浪”之类的句子。荷兰的一家旅游公司推出了“像伦敦的流浪汉那样生活”的旅游项目,不少人报名参加。在日常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真想去流浪。有人真的走了,走到很远的地方,走了很多年。然而,一旦心中的创伤已经被岁月与异乡的风抚平,他(她)最终仍然会回到自己的故乡。许多人的流浪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逃避,或者不过是从尘网中暂时的抽身而出。我把这些基于想象与逃遁的漂泊看作是模拟的流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漫游”。

人们面对流浪者既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又有罗曼蒂克的向往与羡慕。这反映出人类内心永恒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总是在寻求安定的家,但安定必然意味着束缚,于是,另一方面人们又想着要飞,要流浪,要自由自在;而无牵无挂的代价是不安与寂寞,于是,又要回家。就这样周而复始。我们从自己家的窗外望着远方,憧憬着漫游的愉快与激情;我们在黄昏的路上凝望着回家的路标,渴盼着家的温暖与安宁。

我自己看着那些永远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同情或羡慕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人类恒在的一种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流浪者仿佛一尊时间的雕像,如同那些与我们同在的原始部落,是时间的残余物。从流浪者的姿态里,你是否读出了游牧时代的纹路,以及人类从开始到今天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内在激情?尤其繁华都市里的流浪者,似乎是烙在现代、时尚、进步这些语汇深处的洪荒记忆。  当流浪者在微明的晨曦里睁开惺忪的眼睛去看我们这个世界时,全世界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人类的宿命。P2-7

后记

从一个字的发音出发,在一个字的笔画里到达。一路上,我都在寻找那个字。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关于路上的书,我所要讨论的是路上的各种可能性,或者说,阅读路上各种场景的可能性。我担任的不是一个向导的角色,而只是一个写作者。并没有带你去任何具体的地方,但是,你已经去了任何地方。这也许是夸大之词,确切地说,只是我的企图。归根结底,我们所要追寻的,是写作的可能性。因而,每次的写作,都是尝试、体验某种可能性。这本书也不例外,只是比我自己以前的文字更加出格,试图把学术的趣味与散文、诗、小说的趣味结合起来,演变成一种无法归类的东西,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当然,在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仍在俗套之中,很悲哀。只好如此俗下去了。

一旦开始第一个字,就一直在路上。在中途,有些文字找到靠岸之处。《天涯》、《作家》(香港)、《花城》、《香港文学》等杂志接纳了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尤其要谢谢《天涯》杂志。在天涯的,是未曾见面的朋友。大家都在路上,就这样走下去而已。

目录

行走

车站

旅馆

山水

乐园

遗迹

道路

路遇

城市

田园

序言

这本书最初成型于2001年到2002年之间,那时候旅行开始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件很时尚的事情。这本书谈的就是旅行这件事。然而,这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一本反游记的游记。我的兴趣不在于某时某地,而在于作为一种存在状态的路上所包含的生命秘密。我有一个文体上的企图:在对于细节的挖掘式的叙述里,以灿烂夺目的文字,链接一个又一个可能的界面,呈现各种奇思妙想。总之,我希望写一本无法界定的书,一本启发思想上路的书。

十年来,这本书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出场方式,因为不知道把它归为哪种类型。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写作?我能够告诉别人的只是,这本书在尝试一种文体的可能性,一种思想方式的可能,在尝试一种让你觉得陌生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它的类型,就在它的尝试之中。在尝试之中安静地独自生长,独自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很感谢各种因缘,让这样一本寂寞了十年的书在今天出版,让它再一次去寻找自己的读者,自己的同行者;也让我更加相信时间并不会带走一切,有些事情总是走在时间之外。

内容推荐

《行走指南》这是一本反游记的游记。这是一次思想上的行走。

这是一本关于路上的书,这里讨论的是路上的各种可能性。作者时而在城市里游弋,时而在田园里怀想,此时徜徉在山水中,彼时又迷失在游的乌托邦里。他踏遍歧异的道路,走过那些从前的遗迹、他临摹行者的姿与影,探讨车站的结构与韵味,聆听路上的那些偶遇,寻找隐藏在旅馆里的另一种夜色……

作者(费勇一)用本雅明式的写作手法,带领我们从“行走”出发,在阅读路上各种场景的可能性后,让我们从充斥商业与浮夸色彩的“旅游”里剥离出来,重回“行走”最原初的意义。

编辑推荐

前方是不可知的未来,而留在后面的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驿站。既没有目标的召唤,也没有故乡的牵引。他们只是在浪游,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不为什么的,为浪游而浪游。

《行走指南》(作者:费勇一)是一部关于旅行的长篇散文,分行者、车站、旅馆、山水、乐园、遗迹、道路、路遇、城市、田园10篇。此书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有深度,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旅游书。是一本旅行者、文学青年都爱读的行走指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指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5260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319789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08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