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上下)(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1986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对白敖包遗址已遭破坏地段的遗址进行了小面积清理工作。1989年8~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共同对白敖包山南侧筑路施工取土地段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两次发掘清理了大量房屋、灰坑、灰沟、墓葬遗迹,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白敖包遗址延续时间长,有明确的叠压打破关系,遗迹和遗物丰富,对建立鄂尔多斯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尤其对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期早期的文化属性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对建立河套地区史前时期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意义重大。白敖包文化提出和确立有助于对内蒙古中南部和陕西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期早期的遗存的文化性质的甄别,有助于推动河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是本书出版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白敖包遗址位置 二 伊金霍洛旗现代自然概况 三 鄂尔多斯高原环境演变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一 史前时期 二 历史时期 第二章 考古经过 第一节 发掘经过 一 第一次清理发掘 二 第二次清理发掘 第二节 资料整理经过 一 初步资料整理 二 系统资料整理 第三节 编写报告经过 一 撰写发掘报告 二 编辑发掘报告 第三章 地层堆积与遗存阶段划分 第一节 地层堆积 一 探方地层堆积 二 探沟地层堆积 第二节 遗存阶段划分 一 西部发掘区叠压打破关系 二 中部发掘区叠压打破关系 三 东部发掘区叠压打破关系 四 遗存阶段划分 第四章 第一阶段遗存 第一节 第一阶段遗迹 一 房屋 二 灰坑 三 灰沟 四 墓葬 第二节 第一阶段遗物 一 陶器 二 石器 三 骨器 第三节 第一阶段遗存分期 一 第一阶段遗存分期 二 第一期陶器特征 三 第二期陶器特征 第五章 第二阶段遗存 第一节 第二阶段遗迹 第二节 第二阶段遗物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遗存特征 一 第一阶段遗存特征 二 第二阶段遗存特征 第二节 遗存年代 一 第一阶段遗存年代 二 第二阶段遗存年代 第三节 遗存性质和命名 一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性质讨论 二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命名问题 第四节 遗存分布 一 白敖包文化分布 二 朱开沟文化分布 第五节 遗存类型 一 白敖包文化类型 二 朱开沟文化类型 第六节 遗存源流 一 白敖包文化源流 二 朱开沟文化源流 附表 附表一 灰坑登记表 附表二 灰沟登记表 附表三 墓葬登记表 后记 英文提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上下)(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725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2-01-01 |
首版时间 | 2022-01-01 |
印刷时间 | 202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64 |
CIP核字 | 2021210033 |
中图分类号 | K878.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7 |
宽 | 195 |
高 | 5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