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全传》由徐荣强、剑楠编著,集历朝历代各个领域精英于一体,以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叙述,全方位地再现了这些著名人物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成就、不朽的英名,他们不平凡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书通过精选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纵向排序,分类组合,形成纵横比较,考察历史棋局,反映历史大势,启迪思维,以供评说,以供欣赏,视角独特,读来使人兴味无穷。有的人生前显赫,死后默默无闻;有的人生前无名,死后流芳百世。《历代名人全传》所精选的历史人物,贯通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本书厉史内容是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浓缩,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这是一本耐读耐思,使人开卷有益、开窍增知的好书。
《历代名人全传》由徐荣强、剑楠编著,所精选的历史人物,贯通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本书历史内容是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浓缩,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读者。
《历代名人全传》是一本耐读耐思,使人开卷有益、开窍增知的好书。
专诸情操高洁,不慕权势,以为练就一身本事,为的是成就一番大事,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必得明主,才肯出山。否则,有负侠士本色,还不如在家孝顺高堂,抚育子嗣,享受田园乐趣,逍遥自在。一日舞剑自娱,兴致所及,吼声如雷,剑光闪闪,人剑合一,不见首尾,正在得意之处,忽听赞叹之声,循声相问,原来是公子光。专诸从伍子胥口中听说过公子光其人,已有向往之意,见公子光亲自来访,急忙请进屋中。公子光笑容可掬,谦虚恭敬,先拜见专诸母亲,然后才落座叙谈,言谈中对专诸早有仰慕之心,直到伍子胥的引荐,才有缘相识,不胜荣幸。大凡侠义之士,最容易为情义所动,专诸见公子光虽身为显贵,却毫无骄矜之气,礼贤下士,实在难得,遂引为知己,一见如故。专诸说道:“我一介莽夫,略晓武技,不能为公子干什么大事,有用得着我处,尽管吩咐,万死不辞。”公子光工于心计,初来乍到,知道交往尚浅,不能说出来访目的,还要假以时日,因而推说没有什么事,纯粹是慕名来访,结识英豪。专诸闻言,对公子光益发敬重。
专诸见公子光时常忧心忡忡,哀声叹气,闷闷不乐,就寻根问底。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就把王位继承过程历述一遍,指出吴王僚乃是国贼,自己虽有心杀贼,而无杀贼之力,于是就遍访英杰,为吴国除害,但一想到前途凶险,吴王僚狡诈,如若不成,不仅自己祸灭满门,而且要连累朋友,因此而寝食不安,觉得有愧于祖宗天地良心。专诸问道:“吴王僚即位时,公子身为嫡长子,为何不争?朝臣为何不提出异议?”公子光解释说:“当时公子僚对王位垂涎已久,夷昧在位时,他就拉拢朝臣,大造舆论,竟说兄终弟及终非长久之计,将来季札死后,叔伯兄弟众多,王位究竟传给谁?必然引起内乱,应早日改为传子制。夷昧是要传给季札的,故夷昧在位时,没予重视。而就在季札刚刚出使中原各国时,夷昧突然病死;据宫中传言,夷昧平时强健,其死可能另有隐情。这本来应等季札回国,再举行葬礼,并不为迟,以前及列国都有这种情况,但僚在其母亲支持下,串通部分朝臣,说夷昧尸体不宜久留,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而立僚为王。季札闻讯赶回,生米已做成熟饭,只好承认现实。”专诸又道:“僚自立为王,有违先王遗制,其惜口不过是权宜之计,季札既然回国,公子为何不晓以大义,劝他让位给季札呢?公子要明白,像现在这样私养刺客,谋杀国君,是犯上行为,要受诸侯谴责的啊!”公子光道:“僚一向贪婪,又长于武功,骄横暴虐,劝说是没有用的。他怕季札在都城威胁自己,就派他去戍边;怕我反对他,就剥夺我的兵权,让我在家闲居。我见他不愿让位,就劝他行仁政,安民心,光大祖宗基业,使吴国走上富强之路,也不枉为一国之君。他说我假仁假义,沽名钓誉,实际上想称王是真。现在再劝说他回心转意,已不可能,只有用行刺这个办法,来除掉这个国贼。为了吴国社稷.祖宗江山,我即使蒙受不义之名,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才能兴兵伐楚,报伍子胥先生的深仇大恨。”专诸沉吟良久,以为公子光说得有理,吴王僚的确不是明君,伍子胥的冤仇,人神共知,理应昭雪,遂以身相许说:“既蒙公子相爱,我专诸愿为公子效力,为国除贼,义不容辞,这件事就由我来办。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儿女尚幼,容我先尽孝子之道,慈父之责,然后再谋此事。”公子光叩头谢道:“谨遵此命。”然后派人暗中送钱到专诸家中,待专诸为上宾。
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