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民族遗产(第5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民族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与传统。《民族遗产》集刊第五辑征集和收录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优秀学术论文、民族遗产前沿研究、民族遗产旅游研究、民族文化生态与保护研究、民间文学与节俗研究、边疆民族遗产研究等专题板块,聚焦并反映这一时期民族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前沿热点,以推动中国民族遗产保护和民族遗产理论建设。 目录 民族遗产前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人类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化”的可能性 “六化”:民俗文化资源到动漫产业资本的发展路径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民族遗产旅游研究 从后稷感生神话到后稷感生传说的“民俗过程”——以旅游情境中的两起故事讲述事件为研究对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 湘鄂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龙山县捞车村和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 现代化语境下伏羲神话的重构——以河南淮阳地区为个案 民族文化生态与保护研究 生态家园: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基于武陵山区彭家寨的调查 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从民间工艺的特征探讨苗族银饰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机制梳理与政策思考 民俗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传承与宗教艺术传承——以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与河湟民间艺术传承为例 民间文学与节俗研究 山东中元节节俗述略 民族节日的拟仿与政治意义的表达——中、缅、老边境地区“嘎汤帕”节的人类学考察 远去的劳动曲——清江流域土家族“薅草锣鼓”研究 水族“过端”仪式的社会结构与象征表达 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以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的探讨 彝族水神话创世与灭世母题生态叙事 边疆民族遗产研究 范式转换:中国民族走廊与国际民族通道——丝绸之路研究的方法论刍议 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符号与民族记忆——基于对青海省尖扎县藏族“神箭”文化的调查 新疆哈密地区曲子剧的当代传承调查 收录论文来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族遗产(第5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丁宏//王丹 |
绘者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7593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20-07-01 |
首版时间 | 2020-07-01 |
印刷时间 | 202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72 |
CIP核字 | 2020081274 |
中图分类号 | K20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