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漂流异国情系祖国
航空现实碾碎救国梦
毕业后,陆孝彭被分配到云南昆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但他没有立即报到,而是准备参加当年清华公费留美生的考试,像他的父亲一样,像他的大学教授们一样,西学东渐,科学图强,航空救国。
陆孝彭回到家里专心备战考试。重庆的夏天如火炉般闷热难耐,低矮的木板房如蒸笼,陆孝彭把自己关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一关,就是3个月。正当陆孝彭胸有成竹地准备迎接考试时,才得知当年的公费留美生考试取消了。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公费留美考试只在1940年举行过一次。3个月的苦功付之东流,陆孝彭实在不甘心,然而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无奈之下,他只得到昆明报到。
1941年秋天,陆孝彭到了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在设计科做了一名制图员。
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位于昆明西郊昭宗村,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飞机制造厂之一。
随着冯如掀起的一股航空热潮和孙中山提倡“航空救国”思想的深入,一大批航空先驱开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和地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十几家飞机制造和修理工厂。其中,发展最好的要数广东飞机制造厂,这和广东地方政府不迷信外国飞机,敢于使用本国飞机有着很大的关系。从1928年起,广东飞机制造厂开始研制飞机,并将所有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据统计,广东飞机制造厂在1936年前共研制生产了“羊城”系列的教练机、驱逐机、轰炸机达60多架,成为中国当时在飞机研制方面成就最大的航空工厂。
广东省政府有感于航空的重要性,与美国寇蒂斯一莱特公司合作生产飞机。1935年,广东飞机制造厂改为韶关飞机修理厂,当时,该厂的主要任务转为修理和仿制外国飞机,但也自行研制“复兴”式教练机。1936年,两广政变失败,该厂由中央政府接收,改称“韶关飞机制造厂”,直属航空委员会。
在技术方面,韶关飞机制造厂聘请了以俄裔美国人沙坎诺夫为首的外籍顾问团担任技术顾问,同时还有20余名中国赴美留学生回国分管技术工作。从1937年8月31日开始,日军战机对韶关飞机制造厂进行狂轰滥炸。1939年,韶关飞机制造厂经内河到当时尚未沦陷的香港,再由香港转海路运到越南海防,在越南经陆路转运到缅甸,后经滇缅公路进入云南昆明西昭宗寺附近,在此建立了中国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1942年,昆明局势紧张,重要设施分批由副厂长邹文耀迁往贵阳,而厂长朱家仁及部分职工、设备仍驻留昆明,同步生产制造飞机。
陆孝彭到达昆明时,他们已经生产了一批“复兴”号和“霍克”号飞机。陆孝彭还听说,“西安事变”中周恩来曾乘坐的专机就是韶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复兴”号。当时的厂长是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的朱家仁,在他的带领下,该厂主要负责制造“新复兴”甲、“新复兴”丙及仿制苏式伊一15的忠28驱逐机。此外,朱家仁还亲自主持了“研驱零”战斗机和直升机的研制。
参加工作的新鲜感让陆孝彭很投入。在美丽的春城,陆孝彭尽情地沉浸在航空世界里。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之中,这对于陆孝彭来说,是一件值得激动的事情。在这里,他如此真实地亲密接触飞机,实实在在地在图样上制图,而他所画的每一个线条,每一种结构,最终都会下达到车间。车间会按照图样将零件一个个做出来,然后装配成一架完整的飞机。从一个虚无飘渺的设想到呼啸长空的实物飞机,这个过程,多么美妙啊!尽管在学校的时候,陆孝彭曾尝试过简单的飞机设计,但那仅仅是停留在图样上的理论设计,没有实践检验的设计,甚至根本不能称其为设计。
陆孝彭的确很兴奋,每一天都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只要一有空,他就会跟着老师傅学习制图,当时,制图都是用笔和尺等工具进行的,因此,制图的效率、精确度全凭一只手。经过长期的历练,陆孝彭的制图技术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对各种制图工具的使用精准到位,对制图标准烂熟于心。同时,为了了解飞机结构,陆孝彭经常到飞机上爬上爬下,似乎要弄明白飞机上每一个仪表、每一颗螺钉、每一段管线,对照飞机结构图样了解各零部件的作用和功能。要掌握对几何物体的手绘表达的本领,需要空间想象,才能准确地将客观上三维的物体在=维的纸张上表现,因此,陆孝彭注重观察,注重用笔和绘线的训练,这为陆孝彭后来从事总体设计,在讨论技术问题中纯熟地用图形表现物体的构形及结构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在这一时期,陆孝彭接触到了前掠翼飞机。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自德国开始研制世界上最早的前掠翼飞机Ju—287重型轰炸机开始,世界各国便掀起了一股前掠翼飞机的热潮。由于前掠翼飞机翼尖在前,翼根居后,这种飞机在亚声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能,从而大大提高其在迎角状态下的机动性。若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使其在空战中更具优势,其近距空战机动能力将成倍地提高。同时,还有结构优势、起降优势和可控优势,这种飞机对当时的设计师们有着较大的诱惑。
1942年,第一飞机制造厂在邹文耀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前掠翼飞机“研驱一”型驱逐机的探索。“研驱一”机翼前掠,机翼内侧下反,外侧上反。前机身、中机身及内翼均为金属结构,后机身及外翼,则采用木质结构层板蒙皮。尽管当时陆孝彭只是一个刚毕业的“新人”,但他对这型飞机持冷静的态度,他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前掠翼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增加外翼部分升力,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形。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断。如要改变这种现象,需增加机翼抗弯强度。然而,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基础弱、底子薄,根本不可能提供满足要求的高强度材料,因此,在当时,研制这种飞机的条件并不成熟。
P35-37
写到“后记”,已然于窗下熬过了漫漫长夜,抬头处,乍见晨光,忽闻鸟声。
恍惚间,一个影子依稀隐现:清瘦矍铄却不乏儒雅之态,神情从容淡定,和蔼慈祥,不经意间,掠过一丝忧郁,略带几分疲惫的眼眸中透着智慧与坚韧,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雄鹰腾飞的地方,追随着湛蓝的天空……这个身影就是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被人们誉为“强5之父”的陆孝彭。
陆孝彭院士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发展相互交织,既具时代感,又颇富传奇色彩。基于陆院士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影响力和威望,担此重任,心甚惶恐,忐忑不安。毕竟缺乏岁月的沉淀,加之能力和水平有限,或不能完全展现陆院士闪光的人生亮点,唯恐稚嫩的笔触留下深深的遗憾。
传记,作为人的生命的“复制品”,弥足珍贵,但传记直接建立于记忆的基础之上,记忆并非客观实体,亦是一种想象性的重构。因此,传记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或许,正如路遥所言: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遗憾。正因深谙此道理,方知有责任有义务尽心竭力。尽管遗憾不可避免,唯一能自慰的是,笔者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这份颇具意义的事情当中,尽心竭力地劳动过,并如此热切地期望做到最好;更为重要的是,在寻求陆院士人生足迹的过程中,所受到的人生启迪和思想熏染让我感到精神上的富足。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中航工业洪都、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科技委、党委工作部档案馆、科技翻译情报中心等部门提供的热情帮助;得益于《洪都报》原摄影记者康军,陆孝彭夫人徐思瑜、大女儿陆群以及《洪都报》编辑曾萱所提供的资料和照片;得益于熊敏、张弘、李炎、吴立新等领导对稿件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特别是洪都公司原副总经理张道政对本书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把关,使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得益于《航空世界》原副主编白玮老师给予的支持与鼓励;得益于陆孝彭生前的同学、同事、朋友、学生等的积极配合;得益于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和朋友们,在此特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力求真实、准确、全面、生动地展示陆孝彭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但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未能及时精雕细刻,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教,并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谨以此文,缅怀一代航空宗师陆孝彭院士!
许珊
2011年2月于南昌
这是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拓荒诗篇,开拓天际疆域的诗篇。
翻开沉封的记忆,厚重的航空工业史与共和国脉搏共振。几代航空人的青春激荡,命运在这里交响。历经漫漫岁月、雷电风霜,镌刻出群体英雄形象和经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从冯如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航空梦想放飞蓝天,到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航空救国”,再到新中国在废墟上开创的航空新史,老一辈航空人承载了“航空救国”的历史使命,是他们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会永载史册,他们将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人物而为后人所铭记。
提及新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的历史进程,“陆孝彭”这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作为著名的飞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陆孝彭的人生经历总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我们会想到旧中国“空中楼阁”一般积弱深重的航空工业;想到新中国初创期的艰难曲折,酸甜苦辣;想到火热的岁月里开创波澜壮阔的事业;想到航空先驱们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追赶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前沿……
陆孝彭于20世纪40年代从事航空事业,深感旧中国的贫弱落后,遂立志于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航空工业,壮国胆,扬国威而奋斗终生。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的创建工作,担任了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从而开创了我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先河。1958年,担任了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拉开了强5艰难而曲折的研究序幕,他也成为我国强击机研制事业的开创者。随后,他又成功主持设计了强5改型机、歼12等机种,并完成了“变后掠技术研究”、“空天往返载人系统第一级总体方案”等重大课题研究,荣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均是第一受奖人;结合飞机研制和课题研究,他先后发表了10多篇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这在我国航空史上实属罕见!在陆孝彭的带领下,形成了强5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自强奋进,勇挑重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闯新路,争创第一”,强5精神已经成为航空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陆孝彭院士逝世后,身无长物,除留下了一大堆科技书籍,科研论文和《陆孝彭诗抄》外,还有洋洋40万字的《第四代轻型战斗机研究报告》。
陆孝彭生活在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所有的一切历史构成,都给他提供了一种人生契机,使他能够如愿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航空事业,将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富强紧密联系。陆孝彭在“生逢其时”的几十年里,在那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岁月里,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坚守理想,勇于担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创造了生命的辉煌。无论曾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磨难,也不论处于何种位置何种境地,陆孝彭为服务于伟大祖国而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智。
陆孝彭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一辈航空人献身航空的赤子情怀,他爱岗敬业,不畏艰难;他求真务实,细致严谨;他高瞻远瞩,开拓创新;他顾全大局,作风朴实;他胸襟坦荡,正直无私……为了航空工业的振兴,为了国防建设的进步,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陆孝彭义无反顾地选择,无怨无悔地奉献,英勇无畏地战斗,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昂扬向上。
今天,我们为他著书立传,为的是纪念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为的是弘扬他的科研设计思想、道德风范和人文精神,为的是继承他的遗志,激励后人前赴后继,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勾画出新蓝图而奋斗不息!
中航工业洪都董事长、总经理
2011年2月28日
陆孝彭是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有着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许珊编著的《用一生创造飞翔——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的传奇人生》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回忆和采访记录为基础,展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立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航空工业,壮国胆,扬国威而奋斗的一生。
《用一生创造飞翔——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的传奇人生》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适合于航空从业人员和广大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和发展的社会公众阅读。
陆孝彭,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20年8月19日生于上海市。1941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4赴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实习,1946年转入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实习飞机设计。1949年回国后。积极投身于祖国的航空工业建设。他先后主持了歼教1、强5、强5改型机、歼12等机型的设计,其中,强5系列飞机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之后。主持完成了“变后掠技术研究”课题,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主持了“空天往返载人系统第一级总体方案”等重大课题研究。获得多项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0月16日逝世。
许珊编著的《用一生创造飞翔——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陆孝彭传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