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友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贵州独山人。曾为胡林翼、曾国藩幕僚。本次将其手书日记整理成《莫友芝日记》一册,展示其日常生活状态,包括其亲友交游、工作等内容,其中涉及许多近代史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本书适合古典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

内容推荐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诗人、学者和书法家,在版本目录学上的成就也非常令人瞩目。《莫友芝日记》收录的就是他的手书日记。日记日期从咸丰十年(1860)一直跨越到同治十年(1871)。日记内容涉及其亲友交游、工作等。

《莫友芝日记》适合古典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

目录

前言

咸丰十年(1860)

咸丰十一年(1861)

同治元年(1862)

同治三年(1864)

同治四年(1865)

同治五年(1866)

同治六年(1867)

同治七年(1868)

同治八年(1869)

同治九年(1870)

同治十年(1871)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凡例

人名字号音序索引

试读章节

六月初九日己酉(7月17日)孙琴西招过瞻园玩月,园在布政署西,李雨亭监葺之,成而奉召即行,琴西摄事。在坐有杨石[泉][昌浚]方伯自京还浙,是夕新晴,凉月极可意,园中池上台,登眺尤胜。

十二日壬子(7月20日)晴热。李章甫招游后湖,晨往,月上乃人城,湖中长洲已新构湖神祠,故可竞日。作字寄舍弟及雨农。

十六日丙辰(7月24日)晴。出水西门,坐小划以行装往燕子矶就舟,自扬往苏,舟乃绳转运来者,十三已至,绳登陆消差,其舟以连东南风,尚不能进一步。

十七日[丁巳](7月25日)晴。顺风行,及未正抵扬州。

十八日[戊午](7月26日)晴。候方子箴都转浚颐,欲留住一日,以酷热辞,约秋凉来为数日住。子箴诗才敏捷,已刻《二知轩诗钞》十四卷,且收藏书画甚富。维扬亦开书局,属为详两局所刻书,勿致重复。因为言各局所刊五经无古注,凌晓南有相台本可借以覆刊。是日欲过江,江水高急灌邗沟,又大南风,舟不能行,仍泊。作字留舟中示绳。

十九日己未(7月27日)北风,微雨。出邗沟渡江,薄晚乃得泊镇江口。

二十日庚申(7月28日)晴。雇船,及午始过载,即开行四十里,新丰泊。

二十一日辛酉(7月29日)晴。行四十里,过丹阳县,访冯少蕖渭县尹,托其为寻梁三陵所在,其太祖之建陵、简文之庄陵,春间已得大概,唯武帝之修陵当亦在县东三城港比近也。其幕客杨古云葆光,松江诸生,其子△△,皆好古喜搜罗者,必易求也。冯君留住一日,以太热辞之。又行六十里奔牛镇泊。

二十二日壬戌(7月30日)行三十里过常州府,午后大风雷雨,六十里六沙镇泊。

二十三日癸亥(7月31日)阴晴半。行三十里过无锡县,登惠山麓,观少温听松篆书石床,携惠泉一壶还舟。行六十里,中值大雷雨,及南旺店,又大风雨将至,遂泊。是二夕差凉,是夜竟无雨。

二十四日甲子(8月3日)晴。行二十里许墅关,三十里人阊门,抵申衙前书局,薄晚有数点雨。

九月廿三日(丁)[辛]卯(10月27日)束装买舟,将往维扬还金陵。晴。检书为二大箱五立箱,寄局中存。

廿四日[壬辰](10月28日)辞诸当道,兼料理局中未完,期明晨一清。晴。

廿五日(己)[癸]巳(10月29日)晴。食后登舟。

廿六日(庚)[甲]午(10月30日)晴。行及许墅关,遂泊。

廿七日(辛)[乙]未(10月31日)晴。行及无锡泊,过惠山观听松字,携泉水而还。

廿八日(壬)[丙]申(11月1日)晴。顺风行,及常州府泊,此道潦水未消,两岸尚无纤路,非得风,舟行甚艰也。

廿九日(癸)[丁]酉(11月2日)行及丹阳县泊,人城访县令冯少渠及其幕客杨古云,古云言梁陵两神道曾往观,尚未有拓工,其旁有覆石,大逾此神道一倍者,疑是陵碑。《县志》载此有隶书碑,其龟趺尚存也。拓时当往监,以数人揭翻此石观之,并索神道石之一角也。又言城中有唐中和三年铜钟,高八尺许,口径可五尺许,上刻助铸人,有王十四娘字,在普宁寺,俗谓之大寺,即偕往观,还于县中晚饭。

三十日(甲)[戊]戌(11月3日)晴。顺风行至镇江西门外泊。

十月初一日(乙)[己]亥(11月4日)阴,微雨,西北风。不能渡江,泊。

初二日(丙)[庚]子(11月5日)晴,仍西风。食后登北顾山,至甘露寺旁亭上纵远览,江南群山叠出,虎距龙蹯,江北则都无一山,依浮图,认扬州,眼中数十里皆积水间之,夏秋雨多,至今犹未落也。遂改取北门道入,经钟鼓楼,观明正统四年铜钟而还。

初三日(丁)[辛]丑(11月6日)晴,仍西北风。

P270-271

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人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友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莫友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1023
开本 32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052215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4
整理 张剑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