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轨迹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女人,他有着崇高的向隹,他觉得自己这一生中定会遇到几个不同的红颜知已,与她们发生一些故事,史诗般流传于世间。百媚千娇皆是美。骄傲的林欢执着地等待与守候,虽然今年,他只有十七岁。

早恋,出走……殉情,《轨迹》的这些叙事几乎都未摆脱青春叛逆小说中的世俗因素;山泉、柳林、夜河……弥漫出的孤独、忧郁,又使《轨迹》的叙事显得脱俗,甚至唯美。两者自自然然地涌动而出,是《轨迹》的迷人之处。

内容推荐

早恋,出走……殉情,《轨迹》的这些叙事几乎都未摆脱青春叛逆小说中的世俗因素;山泉、柳林、夜河……弥漫出的孤独、忧郁,又使《轨迹》的叙事显得脱俗,甚至唯美。两者自自然然地涌动而出,是《轨迹》的迷人之处。

试读章节

认识松原之前,林欢总用疑惑和不屑的目光打量着身上边这些女生:她们总是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搬弄是非,屁大点儿的事情也会令她们大嚷大叫,惘若癫狂;再听听她们聊的话题吧,无非是追星帅哥绯闻之类,庸俗得不堪入耳。当此时刻,林欢总是很疲惫,却又无可奈何,他想逃,逃得远远的。对于女人,他有着崇高的向往,他觉得自己这一生中定会遇到几个不同的红颜知己,与她们发生一些故事,史诗般流传于世间。百媚千娇皆是美。骄傲的林欢执著地等待与守候,虽然今年,他只有十七岁。

但现实和梦想总会有差距,在校园这片看似神圣的土地上,他找不到真正优秀的女孩。这里所谓“优秀”者,是指能与他在精神上相知,在心灵上共鸣的知音,容貌身材倒还是其次的。他是悲哀的呀,时代飞速发展,外来事物不断介入,如今的女生不喜读书,杂七杂八的东西倒学了不少,素质低得让林欢抓狂。他的心是一片蓝天,可那些无知的女生还呆在井底,哇哇乱叫,这是怎样的距离?

林欢是富家子弟,父亲是一家知名民营企业的老板,家境十分宽裕。林欢身上虽亦有纨绔习气,常聚众请客,但自幼饱读诗书,这一点却也与其他有钱人家的公子不同。他的豪爽亦正是他的真诚。他实在是一个被感情支配的人,一切服从感觉;他又同样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寻找着爱,寻找着梦,寻找着美,寻找着永恒。然而他又困惑——现实远不及他幻想中的世界那样充满诗性。他的所谓的苦闷,大抵便源于此了。早些时候,因着他家的钱,不少女生常向他传递好感,林欢甚厌之,态度冷若冰霜,使得她们知难而退,尴尬无地,背后却议论:“林欢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家里有几个臭钱吗?”

林欢身边,只有兄弟,没有红颜知己,更不消说恋人。

林欢的父母虽然疼他,但因工作之故,时常不在家,留给林欢大把的钱,多数时候,他得自己照顾自己。当然,家有保姆,洗衣做饭这等家务事,林欢从不担心,唯嫌保姆饭做的难吃,因之和众兄弟下饭店是常事。

他常常喝醉,喜欢被酒精麻醉的感觉。感情丰富的他,总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到楼下的花园。灯光恍惚之下,花枝含羞,树影婆娑,他借着微醺的酒劲在夜风中沉醉。此刻,他的心安静而纯洁,更接近纯粹的艺术。大自然的一切令林欢痴迷,然而钢筋水泥的城市已逐渐将之取代,他也只能在这个小小的花园中小心地寻梦。

没人知道,林欢心底藏着一片森林。在那方梦中的净土,有飞鸟穿梭,有松涛呼啸,一望无垠的绿色蔓延着生命最原始的热情……这里才是他的家园。孤独是因为无人分享,泪水悄悄地滑落,像两条清澈的山泉,哀叹人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感伤生命中的女子迟迟没有出现……心事唯有对风而语,现实中是没有人听他说这些的。这个时候,林欢觉得自己已经超然世外。

林欢第一次认识松原,是在学校的一次读书报告会上。松原是第四个出场作报告的学生,报告的题目是“凝望郁达夫”。林欢眼睛本来是微阖着的,似在闭目养神,此类活动于他来讲毫无吸引力。但郁达夫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一个名字,不曾想还有人提起,惊讶之情不在话下。

眼睛慢慢睁开了。

好家伙,眼前这女孩上来就一句:“达夫是真正的文人,我爱他!”整个阶梯教室顿时炸开了锅,不少男生发出嘘声,表示不能接受。林欢嘴角起了一痕微笑,对于松原,他似曾相识。

一道梦中的幽光在他脑海里倏而一闪,模糊迷离的影子令他疑惑。

梦中的幻影。

林欢开始像看谜题一样望定松原。那天松原的报告作得很成功,激情的演讲和优雅的气质深深感染着大家。

林欢尤为感动。在这个大谈实用主义的年代,竟还有人同他一样热爱达夫的作品,这是他不敢想的。或许在精神上迷恋达夫者与他都是天涯故人。

P6-8

后记

情若天,风如缘,难觅松原。

心孤绝,魂飞散,将死林欢。

上面的话写给《轨迹》两位主人公:林欢和松原。这部小说写成于二00五年七月,经过几次修改便一直存放起来。这几天因为要写后记就拿出来重读了一遍。想不到隔了一年有余,读完仍是热泪盈眶,不禁感慨万分。

这是我的第三本长篇小说。二00五年四月,我因文学写作特长被山东大学提前录取。身边的同学都在紧张忙碌地备考,我却突然获得了轻松。虽然高考的压力消失了,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与那些每天熬至深夜复习做题的“战士”们相比,我更像是一具行尸走肉。四月底我去了青岛,面朝着大海,我一遍遍回忆着我的高中生活,那些我爱过和爱过我的人,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耀,曾经的荣耀与黑暗,激荡和纠缠也化作了浮云一抹,随海风轻轻地飘散了。在海边的几天,大海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深沉含蓄。我在心底听懂了海的语言,人生的目的在于不断追求下一段生活的精彩,我看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过去尽管让我留恋,却就像是空气——我抓不住它。受了大海的点化,我觉得我的灵魂一刹那间脱胎换骨,飞入青云,这种蜕变的喜悦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向过去告别的准备,我想留下一些什么,可以让我在白发苍苍的时候翻出来回味思考,这就是《轨迹》最初的创作动机。

我是一个喜爱诗歌的人。但让我单纯以诗歌抒发情感又觉功力不够,所以在《轨迹》中,我以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一对学生情侣由相识、相知、相爱至逃离、挣扎及死亡的悲剧故事。从喜到悲,从聚到散,我用手中的笔残忍地为男女主人公画下了一道从关好走向毁灭的轨迹。创作的最初我只想颂扬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和高贵脱俗的灵魂,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不得不自我否定,我对笔下的人物说:“任你们的精神世界再如何神圣,对爱的态度再如何纯洁,只要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叵测的社会,你们誓死捍卫的关也终将被无情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当梦幻的海将你们吞噬的时候,你们也只能微笑着流下眼泪,走向各自朝圣的不归路。”

《轨迹》完成后,我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我相信每个人年轻时都曾守候过属于自己的一份美,而当岁月荏苒,青春不再,各种各样的压力、苦恼接踵而来的时候,那些关也就悄悄变质,面目全非。这个社会不会再有庄子。“适者生存”,如果你对这个竞争激烈,尔虞我诈的现实感到疲惫,面对你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原本你最在乎最纯粹而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要么,灭亡。

《轨迹》是我心灵深处进发出的产物,当我疲倦于现实的时候,手中的笔可以带我暂时离开这个世界,到一个山清水秀、罕无人烟的地方寻梦,就像林欢所希冀的那样。林欢的身上有我的影子,我们的灵魂是一体的。所以,我是深深爱着松原啊,在我的笔下,在我的心里,她是那样的完美,我愿意做那个傻傻的林欢,和她共同守护我们心灵的家园。回想写作《轨迹》的那段日子,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思路阻塞之时,松原就会出现在我身边,与我交流,听我倾诉。我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她就活在我身边,她身上的光辉和美好是我一切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梦境也好,现实也罢,能够游走在二者之间并体验快乐,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作为我高中生活留下的“绝唱”,《轨迹》在我生命中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00五年九月,我怀着无限的幢憬升入大学,以为这将是“完美生活”的开始。上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大学也不过如此,身边的同学常以“天之骄子”自居,却做不出多少骄人的成绩。更多的人喜欢打牌和上网,在无所事事中虚度着自己的青春。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在全国首屈一指,然而有多少人乐于“光顾”?整天是没完没了的社团活动,重复且没有意义。大学,应是一个潜心读书,积累知识的地方,但很多同学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只要考试及格,学问是不重要的。当今的大学生有很高的智商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如果对人生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追求,持续浮躁,只能慢慢地从“天之骄子”沦为一个平庸者。

我现在已是大二的学生了,孤独却仍如高中时代,身边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感到难过,因为过去一年我也是众多“平庸者”的一员。浑浑噩噩的生活让我在学业和创作上处于困境。朋友说我是闲云野鹤,根本不应该上学,我听后默然,想反驳,但找不到理由。

《轨迹》仍属于青春写作的范畴,而青春写作似乎成了“80后”写作的“专利”。近些年“80后”写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也成就了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少年作家,与之相关的评论也大量涌现、屡见不鲜。实际上“80后”中也不乏思想深刻、文笔老到的优秀作家,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80后”整体创作而言,前景令人堪忧。很多少年写手字还没认全几个,就一本正经地写起了小说。从他们嗲声嗲气无病呻吟的语言到零乱的结构和杂乱的叙事可以看出,他们缺乏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基础,这样的写作带给我们的,忧虑大于欢喜,只因为在年龄上占了便宜,出名似乎也成了一件不大困难的事。

感谢黄万华教授,他在百忙之余腾出时间为我这个后辈小子作序,令我感动不已。黄教授的文字也让我对自己的小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感谢山东文学杂志社朱蕾蕾编辑,她一直关注着我的创作情况,给我鼓励,激起我旺盛的创作热情。

感谢我的女友樵,她原本为《轨迹》画了十几幅精美的插图,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最终没有启用,这诚然是个遗憾,但她辛苦的付出我会牢记心上。

感谢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我的朋友、师长,没有你们,也就没有我今天小小的成就。

感谢郁达夫先生,我想他的文字和创作理念将会影响我的一生。尽管人鬼殊途,我想至少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这固然是文学的魅力,也是两个性情相投的人的遗憾。

《轨迹》是我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艺术结晶。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读懂它,认可它,并产生共鸣。一个作者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此吧。

作者

二00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轨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天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8271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