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志刚编著的《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是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得到了书中企业家高度认可,他们中的很多人欣然作序推荐。

本书记录当下企业家群体,看领先时代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与读者分享商业领袖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披露不同领域商业领袖背后共有的成功基因。

内容推荐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记录了这个时代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当中有地产界的风云人物黄怒波、任志强、潘石屹,互联网领域的先锋人物张朝阳、古永锵,电子商务领域风生水起的陈年、王兴,实业界的元老柳传志,青年导师天使投资人李开复,以及从农村来做着农业梦的朱新礼。

这些人所在的领域不同,成长的背景也很不相同。黄怒波、潘石屹、陈年是穷孩子出身,儿时备尝艰辛,任志强、柳传志来自红色家族,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李开复、古永锵、张朝阳有海归背景,能在东西方间自由游走,王兴是家境优越的富二代,朱新礼是来自农村的致富能手。这些人身上有着各自强烈的时代印记。

同时,这些人的共同点又很多,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有敏锐的眼光,都能摸准时代的脉搏。看领先时代的人如何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是作者李志刚创作这本《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的初衷。这些商业领袖的成功虽然不能复制,但是他们的人生却值得我们分享体味。

目录

黄怒波|残忍还是美好

 冰岛“岛主”

 父亲受冤自杀

 悲惨世界里的西北狼

 命运的转折点

 人性的复苏

 打造宏村,一举成名

 中坤的“独裁者”

 自由的诗人

 孤独的登山者

潘石屹|平凡的世界

 百亿富翁与猪

 苦难的少年时代

 下海经商

 海南淘金

 天生精明的“潘老财”

 没有被贪婪破坏的智慧

 吃干净的饭

 家贫出孝子

 和气生财

 海龟与土鳖

 衣锦还乡

任志强|傲慢的好人

 享受被扔鞋的“总统待遇”

 傲慢的任志强

 卷入时代洪流的“红二代”004争强好胜的拧巴本色

 “任大炮”

 柔软的心

 实话实说的倔头

 忠诚的少数派

 断裂的经济逻辑

李开复|从台北到北京

 开始新的闯荡

 在台北的外省人

 忠孝传家

 Follow My Heart

 “中国专家”遭遇中美文化冲突

 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

 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创业影响中国

柳传志|船长

 不打无准备的仗

 “联想就是我的命根子”

 做一个正直的人

 以身作则

 不做改革的牺牲品

 产业报国的终极梦想

 不服老的船长

陈年|归去来

 门外汉做服装

 时尚大爆炸

 野心勃勃的少年

 西方名牌的反叛者

 人民时尚背后的平民情怀

 谁把韩寒用得最好?

 深谙中共党史的企业家

 未来的考验

古永锵|第一的逻辑

 互联网新贵的诞生

 资本高手

 媒体情结

 理性的赌徒

 优势不只是资本

 版权风波

张朝阳|惑

 2010年夏季的反思

 互联网的拓荒者

 上一次再造:回归技术驱动

 信仰:媒体情怀与儒家精神

 搜狐的好人文化

 再造搜狐

 张朝阳的焦虑

王兴|富二代创业记

 创业者的典型样本

 “富二代”的创业启蒙

 资金链断了

 服务器停了

 这次有戏了

 他为什么总是第一个?

朱新礼|农业梦

 命运的巨变

 “创业就是战斗英雄”

 “卖果难”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十年后谁种地?”

 儒家文化与乡土情怀

 大农业的梦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2010年5月,他试图从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南坡冲击登顶。这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并目睹别人陷入永恒的沉眠。在洛子峰(8468米),一位没有经验的俄罗斯人因为太累了,坐在那里睡一会儿,结果就在睡眠中停止了呼吸。黄怒波冲顶的时候,上面的人正把裹得紧紧的尸体用绳子系着,一点一点地往下放。黄怒波与同行的人挂在山壁上,看着那尸体慢慢降落。“第一次我下他上他是活的,第二次我上他下他是死的”。

在孔布冰川,黄怒波遇险。孔布冰川,又被登山者称做“恐怖冰川”。王石在他的博客里这么写道:“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冰川规模大,约有冰川600多条,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在南坡攀登珠峰,攀登者开辟的攀登路线有7条之多,但无论哪条路线,都无法回避穿越孔布冰川。穿越孔布冰川只是从海拔5400米上升600米,但却险象环生。南坡向阳,冰一融化,或倾斜冰体太重发生冰崩。雪崩可怕,但有葬身之地,冰崩更可怕,人被砸成粉碎,死无可葬之身。穿越孔布冰川,如同硬闯鬼门关。

“2010年4月25日凌晨两点,队伍出发穿越孑L布冰川。按照经验,登山者必须在日出前,冰川相对稳定期间迅速穿越。

“头灯闪烁,沿着架好的安全绳上攀,脚下发出冰爪抓冰的嚓嚓声和着咚咚的心跳声。宽不过一米的冰裂缝,一跃而过,宽的裂隙甚至超过10米,陡峭的冰壁超过20米,过这些障碍就只有使用铝梯搭设的‘铝桥’和‘天梯’。咔嚓、咔嚓,每通过一座深不见底的‘铝桥’,紧张得手心沁汗,心脏狂跳得似蹦出喉咙。类似这样的‘铝桥’有近40座在前面等着呢。”

去年,一个夏尔巴人在孑L布冰川整个人都不见了,只找到了一只鞋。珠峰冲顶成功后,黄怒波从孔布冰川下撤,突然,梯子松动了,黄怒波死死抓住梯子。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冰裂缝,掉下去肯定没命。他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活着下去。”

还有另一次遇险。下撤的时候,黄怒波已经看到位于8000米的大本营了,这时候天色变了,起了雪雾。五米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眼前、脚底下都是雪茫茫的一片。这时,他正走在一个大斜坡上,一脚踩空了,他就趴着顺着斜坡,迅速往下滑。他身上还绑着50米长的绳子,但他不知道绳子是否会断,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否会撞上石头。他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的时候,目睹一名登山家滑倒之后,越滑越快,最后撞在冰檐上飞了起来,死掉了。他面临的是同样的险境。

他一手拽着绳子,趴在雪坡上往下滑。他用脚使劲蹬石头,蹬着的都是浮雪,一点用都没有。他右手一下插入雪里,固定身体、降低速度。速度慢了一点,他立即使劲将左手插进雪里,一下子就慢了下来。他双手插在雪里,一动不动的,慢慢地又滑了六七米,最后停了下来。黄怒波趴在雪坡上,喘气,让狂跳的心平息下来。冷静了六七分钟之后他就喊人。但是前面的人都听不见,靠人没有用。他将手用力往雪里插,慢慢曲起右腿,用脚使劲踩,踩到冻硬了的雪层,才换左脚踩。最后慢慢站起来。

“回到大本营我再回头看这座山,我就说我恨它,我说我永远不会再翻过去,我永远不会的。”但是,2011年4月13日,黄怒波抵达北极点之后,认为这次北极之行太过顺利,他体力充沛,重新挑战珠峰——这一次从北坡登顶,2009年他正是在北坡失败的。

“我觉得我可能慢慢变了,忍耐力越来越强。登山的时候,我不问时间、不问高度,反正我要走,不能后退,不知道多少时间,反正我要登顶。反过来说,做企业家也不怕了,山上那么苦,死亡我都不怕,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宏观调控吗?我不着急,好好做企业,不急于求大,也不急于求成,向着这个目标走,一定能走到最后。”

王石感叹黄怒波与五年前不一样了。“他是北大的、又在中宣部待了十年,下海做生意也很成功。登山也跟别人不一样,无形中有一种‘我很强’的气质。但这种好强本身都有一种不自信在里面。我觉得他现在很自信,包容、随和。”

他的员工都说登山回来的老板一次比一次平和,更宽容了,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会骂人。也许登山一直保持着低头走路的姿态,在威严的大自然前,人总会谦卑起来。

在黄怒波的诗歌里,有一个母题就是“巨大”,他对“巨大”心怀恐惧,“因为它太大了,你无法掌握它。在巨大的面前,个人的命运都变得荒诞”。“我们面对命运这只巨大的怪兽,是无法把握的。”他告诉王石,他从小就有一个梦,他围着一座大山无休止地跑,非常恐惧。这几年他不做这个梦了,因为现在自信了。

他在珠峰顶上,摘下氧气罩,朗读自己的诗歌。“我哭了,在世界最高处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珠峰颂》,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诗歌《珠峰颂》见附文)  “现在我觉得,我没那么伟大,但也没那么渺小。没那么伟大,不可能做什么都那么伟大。没那么渺小,毕竟,你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由空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他曾经憎恨着那些给他带来屈辱与苦难的人。而现在他更平和了,他说衣锦还乡也算是复仇,现在懂了这又何必呢?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也是受害者。我现在更多思考这个民族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残忍的阶段?

黄怒波也许永生不忘,但他学着释怀。他写下了如下诗句:“隔着桌子的烛光/总能让人把母亲突然回想/端杯的手有时颤抖/是身后的乡音/让我紧张/没有风雨的生存/也会双眼湿润/那儿时的痛苦/竞也会令人向往/这庭院的玫瑰/正在红遍/哪一朵有我故乡的沙枣花香。”2010年3月28日上午,黄怒波从银川市出发,拜祭他的父母。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穿过茫茫戈壁,乱石上偶尔可见野兽的白骨反射着微弱的光,远处雄浑的西夏王陵见证岁月如刀。灰蓝色的天空下,贺兰山拔地而起。大大小小的墓散落于山脚下。刻着黄怒波父亲名字的青砖与黄怒波母亲的尸骨也合葬于此地。

他自言自语:“回到戈壁滩上,我想起了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一个人走过戈壁,来到贺兰山下,我觉得安静、安全,我喜欢一个人孤独行走的感觉。”

在方圆数平方公里的墓地中,黄怒波父母的墓是最为气派的,坟头用砖石围了起来,浅灰色的墓碑有两米高,还刻着“祖上多善事,孝子福满门”。黄怒波先将花篮放在墓碑前,再从地上捧了几捧黄土撒在坟上,又恭恭敬敬地跪在坟前,伏着身子磕了三个头。随后,同行来的黄怒波的同学、发小们也磕了头。

P35-38

序言

成为历史的主人

今年夏天,我们的新杂志《全球商业经典》问世,能够在这个新平台上和志刚成为同事,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同为传媒人,志刚这几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当下中国活跃的企业家群体的采访和记叙之中,《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便是这项工作的一个成果。

是的,这一代企业家也到了“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梳理、再现”的时候了。这是一本试图对这个群体进行历史记录与观察的书,它记录了这个时代一些领先的人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小处说,他们的品格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大处说,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大时代紧密相关。

记录当下企业家群体也许并不是一件新工作,但志刚的写作还是呈现出许多特有的丰富。成为同事之前,我和志刚有过一次长谈,自然也谈到他的写作,谈到对自己的超越。应该说志刚是一个方向感很强的人,他在和企业家群体深入交流采访和后来的写作过程中逐渐隐约感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从对人物成长经历的记录到对人性的体悟,从对他们创业历程细节的探究,到对大环境影响的关切,最后找到并建立企业家个人命运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成与败、喜与忧——透过企业人物折射历史的烙印。事实上,黄怒波、朱新礼、陈年等人的写作已经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与呼应。

志刚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入精致,精于对企业家朋友内心世界的把握。看得出,他自己也在写作中逐渐缩短着与企业家的距离,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志刚用的是什么招数,让这个骄傲的群体,不再只说客套话,而是娓娓道来成长辛酸。我想志刚待人的诚恳与质朴一定是重要的原因。

但志刚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拉开一点距离,找到企业领袖成长历史的内在逻辑;他希望能把对这个群体的写作,从真实、生动、深入发展到纵横捭阖,更有穿透力和沧桑感。那天谈话,我们提到了史景迁,提到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平衡、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如何互相映照,彼此锤炼,共成画卷,完成从微观人物写作到历史写作的跨越。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没有办法脱离既往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变化的大背景。中国的商业写作也如此——这种大背景无疑具有某种特殊性——也许“中国模式”是一个有争议的表述,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企业家的生长与发展环境还是有一些非常鲜明的特点。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实用和经验的结果,往往就是路径依赖,而并非模式——理论的创新,是的,这三十年我们其实还没有什么理论创新,至少在商业领域。所谓“中国特殊性”的基本特点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充分尊重一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同时寻求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些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经验当成永恒并进行神化,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阻碍发展”。

显然,中国既往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符合普世经济学原理,是顺应了市场化、全球化基本原则和大趋势的自然结果。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大体上符合“明晰产权、扩大市场化、促进对外开放”的经典后发国家特点。但另一方面,中国也的确结合自身国情进行了探索。中国做了什么特殊的事情?历史是不是就此不会“终结”?中国人的道路哪怕只对中国人自己好使,也不错。毕竟,13亿人生活幸福而有尊严也是大好事情,不一定非要别人学习之,复制之。所谓“中国模式”更大的意义是,人类有没有可能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之外,有其他的创新。这个事情要等到中国和中国的企业真正经历一个现代化的全周期之后才能更加清晰。

企业领袖与企业的历史,正如美国企业史家钱德勒的创造性工作,使我们知道构成美国历史的不仅有南北战争、林肯与罗斯福,还有卡耐基、IBM。尽管中国企业家在中国的地位仍有几分尴尬——一会儿是人们敬仰的财富英雄,一会儿又是社会不公的替罪羊。“日渐活跃的商业力量只拥有狭小的表演空间,表演者仍没有积累足够的表演技巧,中国企业家欲言又止的性格使他们无法释放自己的全部能力。”但我相信,这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一定会和历史共同作出正确的选择。

史景迁说过:“历史的一项功用,乃在于提醒世人,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能够不可思议到何种程度……历史的另一项效用还在于,它得显示,人们在面对极端匪夷所思的情形时,其反应是何等实际……”

若干年后,人们回顾既往三十余年中国这个被称做企业家的群体,会不会从诸如《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这类书中,在历史风烟里了解往事的真相,让已经过去的沉睡在史料背后的人物从时光隧道中返回,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的主人?

何力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出品人、总编辑

后记

我一生的事业

“所有伟大作品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芒”,这是我前几年看普利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这几年做的商业报道,更侧重于“商业中的人”,注重用人性来阐述商业。

这本书收录了2009年4月到2011年8月我在《东方企业家》发表的主要文章。那么多企业家,我为什么采访的是这些人?我选择企业家的标准:首先是价值观要对,其次才是企业的规模。

2009年3月,《东方企业家》主编魏寒枫问我有无兴趣做商业报道,此前,我们分别在《南方体育》《体育画报》共事多年。这样,我到了《东方企业家》,开始财经领域的采访写作。

这些文章有个特点,偏重于对采访对象的家庭、经历和个性的挖掘,我觉得,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家庭教育、经历对他的人生必然有很大影响,这导致他的性格形成,并影响到他的公司。

要说最难的一次报道,我可能要说这一系列报道的最先创作的那一篇——张朝阳那篇《惑》。现在看来,那不是一篇好的报道,但对我的商业报道生涯以及当时的《东方企业家》都是一个好的开端。我是2009年4月到“东企”,在20天内要拿出张朝阳的封面报道来。5月是《东方企业家》改版第一期,非常重要。与公关打交道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偶然听说张朝阳要去爬山,于是和摄影师直奔四川雪宝顶,在大本营那里拦住了张朝阳。当时有人不让我们上山。我特意穿上2005年和张朝阳一起去西藏启孜峰的搜狗美女野兽登山队的服装,才唤醒他的记忆。Charles本人是相当随便和善的。他同意了我们跟着上山。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我和摄影师邸晋军在海拔4200米的大本营待了四天,每天吃干牛肉和巧克力,喝果珍度日。记得下山后给家人打第一个电话时,眼泪都出来了。后来我多次采访张朝阳,我想和这次上山有很大关系。

第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文章应该是潘石屹的《平凡的世界》,从采访到写作整整两个月。2009年8月月初联系采访时,我给许洋(时任SOHO中国副总裁)发了个短信“我要做一篇潘石屹这几年最好的文章”,我不知道当时的底气从何而来,反正我是这样说了。我去了海口,花了三天时间,找到当年潘石屹挖到一桶金的九都别墅,之后我又去潘的老家甘肃天水市潘集寨,获得了一些素材。当我获得这些外围素材后,再采访潘石屹时,我看到了他吃惊的目光。我能采访到潘石屹父亲潘诗麟先生,我想和这些功课有很大关系。后来,我成了潘老先生的棋友,他的象棋水平和我差不多,虽是73岁的老人,但反应很快,令我这个做了七八年棋牌采访的记者还有点招架不住。在潘家,我发现潘诗麟的父亲、爷爷的照片都还在,这是清末民国初年的照片,这薄薄一沓照片背后,是一个家族在风雨飘摇的百年历史里如何保存自我的故事。最近半年多,因工作太忙,我很少去潘家了。

从人性来说,我挖掘最深的应该是黄怒波,一方面他的命运是如此跌宕起伏。另一方面,我跟随他从北京到安徽宏村,再到他的家乡银川,后来又一起到西藏,有半个月左右的贴身采访,获得了很多故事和细节。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2010年3月在银川,黄怒波给他的父母扫墓,我也去了。他父母坟旁是他的同班同学,1975年知青下乡时因煤气中毒去世,黄怒波前几年才发现。他放了一束鲜花在他同学墓前,并捡起几块砖头放到同学坟头,当时他的神情很黯然,他抹了一把眼泪,望着远方的贺兰山呆呆地说:我的同学已经躺在地下三十多年了,我能活到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这段细节描写成了文章的结尾,契合了文章的主题: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悲剧。应该说,黄怒波是我进入对方内心最深的一位企业家。

反响最大的文章应该是2010年6月写的任志强的《傲慢与偏见》,主要原因是热点人物、独家专访。这篇文章从最初联系到采访写作完有半年时间,我几乎每周都给任志强秘书刘雪松打电话。采访任志强本人前,我到任志强知青时代待过的延安宝塔区郭庄去了一趟,找到他当年住过的羊圈。我在郭庄的村长那里找到了前知青、现国防大学少将毕京京的电话。我告诉毕京京我去过郭庄,这让他很感动,又帮我介绍了任志强同学、海口海关前关长赵晓航,毕京京是这么介绍我的:这位记者去过我们庄。这几位知青、同学或朋友,与任志强一起长大,是关键的采访对象,因为他们,我能够还原任志强的少年时代,理顺了他的成长脉络,以及他一贯的思维逻辑。

2009年6月我第一次接触李开复,当时,难度非常大,因为谷歌事件。经多方努力,采访完李开复后。我又开始外围采访,有两个突破,一是我了解到李开复姐姐李开敏是心理学专家,通过国际长途,找到台湾大学教育处,教育处小姐说李老师是兼职的,放假了,找不到。我不死心,再找,总算问到李开敏的邮箱,我给她发邮件,两天后,奇迹居然出现了,李开敏回邮件了,这样完成了李开复姐姐的采访,获得别人不可能获得的材料。二是,我联系四川农业大学,打了二十几个电话,找到李开复堂兄李开钊(退休了,所以难度非常大,已经找到退休部门的电话,但办公室小姐就是不告诉我李开钊的联系方式,这让我快崩溃了,幸好后来在其他科室问到)。后来我又去了一趟四川,通过调查得知,李开复父亲是黄埔六期(和罗瑞卿大将是同学)的学员,李开复本人都不知道此事(李开复是幺儿,父亲52岁才生下他)。

后来,我采访潘石屹父亲潘诗麟,得知潘石屹的爷爷也是黄埔六期的,2009年11月26日,华企峰会,潘石屹和李开复都参加了,我将他们两人拉到一起,介绍他们的祖辈有这层关系。曾经引起媒体的很大兴趣,李开复当晚在微博发了此事。

从李开钊处我了解到李天民(李开复父亲)的故事和细节时,很感动。1990年,李天民从台湾回四川,他最爱的母亲已经去世30年,他在成都文殊院给母亲做法事,81岁的老人在地上长跪一个多小时不肯起来。2009年9月,我到四川采访时,曾专门到成都文殊院徘徊了半个小时,我能体会到一个孝子无法尽孝道时内心是何等的悲痛。

我采访过古永锵三次,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理性和执行力,他像钟表一样精准,我第一次采访他是2009年12月,他说将于次日下午三点在机场打电话给我,时间为半小时。次日下午三点整,电话果然打来,三点半,准时结束,他要登机了。后来我陆续采访了其他几家视频网站,发现优酷的执行力是最强的,这和古永锵有绝对的联系。

采访陈年时,我总共找到了42个采访对象,其中36人受访,6人拒绝。采访素材共打印了232张A4纸,30万字。因为主题开始有些模糊,初稿并不太好。好在采访量很大、素材很多,我及时调整了方向,才成了现在这篇文章。

陈年之后,我慢慢有所体会,采访之前尽量确定好主题。提炼一句话来定下报道的主题,所有的采访、写作、故事、逻辑都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华盛顿邮报》潘公凯采访程益中时,前后八九小时。据程益中告诉我,在采访前,潘公凯就定下了主题和文章构架。采访是补充细节、填充内容。这话我之前半懂不懂,也是最近领悟的。《报人程益中》与欧逸文写胡舒立的《禁区》这两篇文章我都反复阅读,研究。胡舒立这篇文章我觉得最牛的地方就是提炼了“胡舒立游走禁区的自由”的主题。就我个人的体验,如果没有想好主题的话,文章就不好采访,甚至写作。

因此写王兴时,我定下了“一个互联网天才在中国遭遇的尴尬”的主题,无论采访还是写作,都很流畅,集中精力围绕这个主题在做。最近我在《全球商业经典》写的一篇文章,主题是“一位全球化浪潮里的IT精英如何拉近中国制造与海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主题明确,采访和写作都会省不少力。

当然,主题先行的前提是主题的逻辑得是正确的,如果是错的或出现偏差,得及时调整,不能勉强。主题先行必须对采访对象有准确的判断,这得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调查的基础上。我采访一个企业家之前,一般会买相关的两三本书来看。比如任志强,我就买了有关任志强的《任我评说》《地产狂人任志强》,还有房地产书籍;为了写潘石屹,我不仅买了潘石屹的相关书籍,并且还买了冯仑的《野蛮生长》。《野蛮生长》这本书里,有一段话讲到冯仑和潘石屹曾经以为西安就是他们的梦想天堂。我采访潘石屹的时候,讲到激动之处的潘石屹伸手虚指远处:“天水往东,翻过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那是天水人向往的富裕地区。

朱新礼是我在《东方企业家》的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个新的尝试,如何在大视野、大产业背景下写一个人、一家公司。

这些文章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家庭教育对企业家的影响,比如柳传志、潘石屹、李开复、任志强、朱新礼、王兴等,大都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时期从福建逃到台湾的台达电董事长郑崇华跟人说,如果没去台湾,可能现在还是个乡下老头,李开复则告诉我:“如果我家没去台湾,我认为凭着我们家的教育和影响,我依然能成功。”即使陈年,从小没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他的聪明才智依然来自父母,他的父母都在20世纪60年代考上北京大学。

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文章是三年前发表于《读库》的《暴力棋王》,这肯定和我20年的围棋爱好有关系。我知道自己现在还有不少缺陷,我为此请教过《读库》创始人老六(张立宪)先生,他是国内最好的编辑,十年前他是我在《南方体育》做编辑时的专栏作家。老六给了我三条非常中肯的意见:一是视野需要放大,二是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要适当,三是结构的逻辑性还需要加强。今年七月,我的工作发生变动,老六的这三点意见也是我考虑的原因之一。

我今年36岁了,在中国,这个年龄还在一线的记者已经非常少见,他们要么走上媒体管理层,要么改行了。但在美国,一个职业记者的黄金时间才刚刚开始。对我来说,我的采访写作也才刚刚开始,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将永远做一个采访写作者,直到我再也写不动为止。当下的中国是个选题的宝库,我将用一生去寻找。

李志刚  2011年8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志刚善于捕捉人物身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也愿意为一篇文章作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志刚采访过我三次,文章一次比一次细致。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还从海量资料里找到我父亲上过黄埔军校的证据。父亲52岁才有的我,所以我并不知此事。2010年底,我大姐从美国回台湾,和我确认了此段历史。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志刚是一个读人心灵的人,不带任何先见的眼光接触他的受访者,具有优良的传记作者的素质。跟志刚交谈后,受访者往往都会成为他的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希望当今的媒体界多出一些像志刚这样的资深人士,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群体形象,尤其是描绘他们的成败得失、生生死死,为后人勾画出一个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浮世绘。

——黄怒波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不同于过去关于我的报道,志刚的文章写父亲对我的影响,写童年对我现在的影响,这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过去。社会上总是问,中国的根在哪里?我想,中国的根就在家庭教育里,正直、善良、诚信等美好品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里延续下来,我们也应以身作则,传给下一代。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一个群体浮躁的时代,志刚是个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的资深媒体人。他的这部作品不是这个时代应景、随喜的小品,其行文沉静、思辨,直指人心,勾勒出这个时代极富色彩感、画面感的商界人物群像。

——古永锵 优酷CEO

李志刚是我见过的记者中,最关注细节的人。他采访之后所作的背景调查,更是惊人。看过他的作品后,我往往会想起当年做记者的时候,和志刚比,我觉得自己太粗糙浮躁了。志刚的口音很重,乍一见,会觉得他很糊涂很着急,我想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大智若愚吧。

——陈年 凡客诚品董事长兼CEO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做企业如此,做媒体也如此。志刚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媒体人。

——王兴 美团网CEO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志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38483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