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雕刻家/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雕刻家》由王子安主编,深思、体味、参照、借鉴这些文学精英、科学精英的生平与精神,而规划出自己的成才之路,并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坚持理想、执着奋斗、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戒骄戒躁”,终获成果。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成为个人的人生座右铭;相信一套科学、有益的图书,同样具备相似的功能。

内容推荐

在人类科学历史的宏观体系中,依据文明的东西方形态也可以划分为东方科学技术体系、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其中东方科学技术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应以中国为代表。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技术体系富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传统,在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古籍留存众多,内容博大精深。而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则深富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传统,因而造就出其最早的工业革命运动,形成实验手段与理论体系丰富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等成果。总之,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统各有所长。东方的人文与西方的自然,如能够完美结合,则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模式。

《文学雕刻家》由王子安主编,《文学雕刻家》是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的其中一本,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苏利·普吕多姆

特奥多尔·蒙森

比昂斯滕·比昂松

米斯塔尔

何塞·埃切加赖

亨利克·显克微支

乔祖埃·卡尔杜齐

鲁德亚德·吉卜林

鲁道尔夫·欧肯

塞尔玛·拉格洛夫

保尔·海塞

莫里斯·梅特林克

盖哈特·霍普特曼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曼·罗兰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亨利克·彭托皮丹

卡尔·施皮特勒

克努特·汉姆生

阿纳杜尔·法朗士

哈辛托·马丁内斯

威廉·叶芝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乔治·萧伯纳

附录一 诺贝尔

附录二 1901-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试读章节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经历了文学黑暗的禁闭年代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思潮在本土演译得空前热闹,尤其是文学理论界。但是有些人一听到西方现代主义就嗤之以鼻,更有甚者根本不知怎么回事就加以排斥、否定,说成是无聊的、荒谬的、堕落的东西。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创作手法),既然有那么多人追随,获诺贝尔文学奖者大有人在,必有它可取的一面,即使有些人不接受,了解一下也未曾不可。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

现代主义的派别和旗号很多,例如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体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作家有:托马尔斯曼,卡夫卡,萨特,加谬,贝克特,马尔克斯等。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

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有什么真实可言呢!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在真善美的观念上,现代主义与传统的柏拉图美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真和善都是美的;但在现代主义眼里,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丑和恶都是与美和善相反的,但可以是真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态度观察这个世界和人,怎样估计“真”的原则对文学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具有意义。从方法论上看,现代主义作家注重人的自身认识,“认识你自己”。哈姆雷特说过:“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中国本土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那时候是这么说的)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大致以团块状向前涌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这实际上是群体意识与权威崇拜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这样倒方便了理论界,但对整个文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1

1984年前后,通过报刊我们不断听到一些作家对创作苦闷的倾诉,有的隐退、消歇、反思或读书;其实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表现出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予以讽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除了少数作品有图解存在主义,带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倾向外,大多数作品具有进步的意义!

新时期小说多元化的出现,意味着文学思潮的形成。有人问:新时期有哪些文学流派?这确实是很棘手的问题,因为确切的划分是很难的。但按照已经提及过的不完全划分法,一般可以说: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民族文化派、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是较为明显的派别。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应该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的氛围里展开”。这种整体构思,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而且莫言也毫不回避这种影响和启示。

周立武的《巨兽》,明显吸收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那个神秘的巨兽是山林的统治者,它吞噬了许多猎人而继续向猎人挑战,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的措人。可是年轻的猎人从父辈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为什么不能活着证明自己?难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号?从而揭示了这种难以跨越的传统道德观念。总之,新时期本土文学创作,不管采用哪种创作手法,对于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并因为这些手法的渗入,使本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P6-9

序言

哲人云“知识就是力量”,更有人说,知识就是高度。在知识的内涵、外延里,科学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的历史性进步,由此而推动着人类历史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刀耕火种走向科学现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文明的结合。历史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可感,社会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丰富、多彩。

在人类科学历史的宏观体系中,依据文明的东西方形态也可以划分为东方科学技术体系、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其中东方科学技术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应以中国为代表。比较而言,东方科学技术体系富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传统,在诸如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古籍留存众多,内容博大精深。而西方科学技术体系则深富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传统,因而造就出其最早的工业革命运动,形成实验手段与理论体系丰富的诸如物理学、化学、工程机械等成果。总之,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统各有所长。东方的人文与西方的自然,如能够完美结合,则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模式。

在西方科学技术体系中,既有宏观的科学门类也有微观的分支科学。从自然科学的科学分类学角度而言,可以细分为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学等属种。在复杂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外,西方还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学科标准体系与科技奖惩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由此而推动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诸如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社会、知识化社会等,皆是这种科学技术完美发展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技术创新与奖惩制度体系中,诺贝尔科学奖金的设立即是推动西方百年来科学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点。诺贝尔奖金由瑞典化学家、自然科学家诺贝尔通过捐献毕生的私人财产设立,这种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精神,值得东方社会认真思索、务实学习。整个诺贝尔奖初期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与和平五个奖项,这充分反映了诺贝尔本人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人类人文素养的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诺贝尔奖项又多出经济学奖、环境奖两种,每一个奖金项目都紧密结合着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多个春秋,即使是迟到的经济学奖也已经走过40年的岁月。作为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百年知识品牌,其中不仅有许多的科学成就值得我们学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获奖者也值得我们研究。科学家的成果与科学家的精神及方法,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而最核心的则是科学家的精神。所以为了便于中国读者,尤其是今日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掌握近现代西方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理医学、文学艺术、经济理论的过程、成果,我们编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策划、编写,终于完成这部多达25册的《走近诺贝尔奖》大型丛书。

从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的编写体例上来说,我们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好、坚持理想、强烈求知、意志坚强、迎接挑战与勇于创新的人生品质。另外,我们在每一人物的最后部分附加上包含涉及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学科简史、学科流派等内容的“经典阅读”栏目,以帮助读者较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必备知识理论。

总之,我们期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套《走近诺贝尔奖》丛书,深思、体味、参照、借鉴这些文学精英、科学精英的生平与精神,而规划出自己的成才之路,并能够在人生的路上“坚持理想、执着奋斗、锲而不舍、勇于创新、戒骄戒躁”,终获成果。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成为个人的人生座右铭;相信一套科学、有益的图书,同样具备相似的功能。当然,水平与时间的有限、仓促,使得本套丛书难免会存在一些瑕疵,期待读者给予批评,以期再版时予以改正、更新。

《走近诺贝尔奖》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0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雕刻家/走近诺贝尔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子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861035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