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译文名著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他那个时代美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的风貌。《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译文名著精选)》收录了他的数十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中短篇小说让读者在一笑之余能够深深地思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政治,我们的宗教,我们的人生价值观等等,作家笔下的人和事或许就存在于你的身边,甚或就在你的身上。

内容推荐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真名叫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风格各异。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写作的主要特点。《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译文名著精选)》收录了作者的十三篇小说,编排次序按照原作发表年份的先后;这些故事或已脍炙人口(如《百万英镑》、《竞选州长》),或比较不那么为众人所熟悉(如《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火车上的食人事件》),但无不生动有趣而给人启迪。

目录

关于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火车上的食人事件

一次神秘的访问

竞选州长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奇特的经历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亚当日记

百万英镑

腐蚀了赫德莱堡的人

狗的故事

三万元遗产

斯托姆斐尔德船长《天国行》摘录

试读章节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圣路易。西进途中,在印第安那州特雷霍特换了车,就有一个四五十岁上下、面目亲善的绅士从小站上来,坐到我身边。同他心情愉快、海阔天空地聊了约一个钟头,我便发现他极有见识,令人愉快。他一经得知我从华盛顿来,立即询问起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和国会事务来。不久我已明白,与我谈话的是位对首都政治生活了如指掌的人,他甚至连这个国家立法机关里议员们的作派风度和程序仪式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过了一会儿,就见两个男子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留了片刻,一个对另一个说道:

“哈里斯,要是你肯替我办这件事,我忘不了你,老弟。”

我这位新旅伴的眼睛里突然闪出欣喜的亮光。我想,那人的话勾起了他一段快乐的回忆。顷刻,他又露出一副思虑重重的面孔一简直有些闷闷不乐了。他转头对我说,“听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让我把我生活中的一段秘事告诉你。这段秘事自发生后,我从来都不曾提起过。请耐心地听,答应我别打断我的话。”

我说没问题。他就如此这般地讲了下面的一段奇遇,讲解过程中时而情感进发,时而阴郁低沉,但总是极其认真诚恳。

那是一八五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我从圣路易乘夜班火车去芝加哥。车上总共只有二十四名乘客。没有妇女,也没有小孩。我们的兴致很好,大家很快就混熟了。看来,这是一次快乐舒心的旅行;我想这一伙人中压根就没有一位预感到很快就要经历的那种恐怖局面。

晚上十一点钟,天下起大雪来。火车刚一离开那个名叫韦尔登的小村,就进入空旷寂寥的大草原。千里荒原,渺无人烟,一直延展到朱必利定居点。狂风呼啸着刮过平展展的荒地。那儿没有树木,没有山丘,甚至连七零八落的岩石也见不到,所以风刮起来毫无阻挡。随风飞扬的雪花,就像狂风暴雨在海浪尖上激起的浪花。雪越积越深,车速减慢。我们知道,这是火车头在积雪中开路越来越费劲了。说实在的,有时候它简直就停止不动了。大风在轨道匕堆积起一个个大雪堆,活像一座座坟山。聊天也没有劲儿了。欢乐让位给焦虑。要是被大雪困住,待在荒凉的大草原上,方圆五十英里可都没有人家一这种想法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把大家都弄得精神非常颓丧。

凌晨两点,四周的一切活动都停止了。我从不得安宁的睡眠中惊醒。可怕的实情顿时闪过我的心头一我们成了雪堆里的囚徒!“全体起来动手自救!”大家一跃而起去执行这道命令。夜茫茫漆黑一片。铺天盖地的大雪,势不可挡的风暴,大家从车厢跳进这样一个世界,心里都明白,现在要争分夺秒,要不就会有灭顶之灾。铲子、手、木板——凡是能清除积雪的东西立刻都用上了。那真是一幅离奇的景象:一小撮发狂似的人跟越堆越高的积雪拼搏。雪堆下半截隐没在黑黢黢的阴影里,上半截暴露在车头反光灯炽烈的灯光下。

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足以证明我们在白费力气。暴风雪积成了十几个雪堆,把路轨阻塞了,而我们仅仅刨掉了一个。更加糟糕的是,人们发现,刚才火车头对敌人发起冲锋时已经把主动轮的纵向轴弄断了!即使铁路畅通无阻,我们也无可奈何了。我们干活儿干得精疲力竭,心里又不是滋味,便进了车厢。大家围着火炉严肃地讨论眼下的处境。我们什么吃的都没有一一大伙儿最窝心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是不会冻死的。因为煤水车里有的是木头,这是我们唯一的安慰。讨论到最后,大家都接受了列车员令人丧气的结论,就是说,谁想徒步在这样的雪地里走五十英里路,那就等于去寻死。我们无法派人去求援,即便我们有办法去,也没人愿意来援助。我们只好听天由命,耐心等待,要么有人来救援,要么就等着饿死!我想,就是最刚强的人听了这话,心也会马上变凉的。

过了一会儿,谈话变成了一种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话题仍离不开火车,这种低语随着阵阵狂风的起落而忽高忽低;灯光变得昏暗;大多数遭难者在忽明忽暗的黑影中安下心来想一一忘掉眼前,如果可能的话,一一睡觉,如果可以的话。

漫漫无期的长夜一我们觉得的确是漫漫无期的一一终于磨磨蹭蹭地过去了,东方破晓,现出灰冷的晨光,亮光逐渐增强,旅客一个接一个活动起来了,显示出生命的种种迹象;一个接一个地把搭拉下来的帽子从额头上掀起来,舒展舒展僵硬的四肢,然后从窗户里向外窥视那幅萧瑟的景象。的确萧瑟透顶了!一一一个生物的影子都没有,一户人家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白茫茫的荒野,卷起的雪片随风到处飘扬一一个雪片飞舞的世界遮没了上面的天宇。

我们在车厢周围逛了整整一天,说得很少,想得挺多。又是一个滞留不去的愁闷的夜晚一还有饥饿。

又一个黎明一一又一天:寂静、悲哀、饥肠辘辘,无望地守候着无法到来的营救者。一个睡眠不得安宁的夜晚,尽做着大摆筵席的梦一一醒来后饥火烧燎着愁肠。

第四天来了又去了一一接着是第五天!困了五天,着实可怕。每一只眼睛都射出饥饿的凶光,里面流露出一种怕人的含义一一预示着每个人心里朦朦胧胧地自行形成了一种东西一一种到此时为止谁也不敢诉诸言词的东西。

第六天过去了一一第七天破晓时,这一伙人个个鸠形鹄面,心如死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们。现在非说不可了!在每一颗心里长大的东西终于要从每一张嘴里跳出来了!人体的本能已经承受不了了一一她非投降不可了。明尼苏达州的理查德·H·加斯顿站了起来,身材高大,面如死灰。大家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全都准备好了一一每一种感情,每一种激动的神态都被抑制住一一只有一种平静的深思熟虑的严肃表情浮现在近来显得十分粗野的眼睛里。  P8-10

序言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一八三五年生于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村,小的时候随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汉尼伯尔。马克·吐温的父亲收入不多,命运不济,买了田地未见收益,开店又赔本,“逼得他子女长期为生活而在世上挣扎”。马克·吐温在这样的家境里没有受多少正规的教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去印刷所当学徒,生活清苦。

大约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机会在密西西比河航行的轮船上干活,他学会了领港的本事。这一段生活是他最难忘的。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船长、水手到南方各州的绅士、移民、人贩子等等,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

但好景不长,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后,密西西比河航运业停止,他只得去西部发展。他先去淘金,后去报馆当记者,这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他写幽默滑稽小品、故事出了名以后便去了东部,不几年他发表了《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年)和《过苦日子》(1872年)两部作品。前者是他为报馆所写的旅欧报道,所谓“傻子”,是指天真无知的美国人。他们到了欧洲,嘲弄欧洲的文化古迹,而自己又土头土脑,举止粗俗。这些报道写得滑稽、有趣,很受读者欢迎。《过苦日子》是回忆他在西部的生活,从随他哥哥到内华达写到他开始作幽默演讲为止。

七十年代初,他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兰登结了婚,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一八七四年,他同人合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嘲讽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发财的气氛.此后,马克·吐温以写作为生,收入颇丰,生活稳定。在哈特福德定居期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十来部长篇,是他最为多产的时期。《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描写,小主人公汤姆不喜欢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感受。《在密西西比河上》(1833年)回忆了作者当年的航行生涯,包括拜师学艺,大河景象,有的章节写得极有诗意,透出马克·吐温对那段生活深深的怀念。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主人公哈克是一个穷白人的儿子,曾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过。他害怕醉鬼父亲的毒打,也受不了正规家庭的种种戒律,便与黑奴吉姆为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寻找自由州。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逃亡的奴隶相依为命,经历了种种险隋,反映了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社会生活。哈克起初陷入为难的境地,但经过内心斗争,终于克服了“畸形的意识”,没有出卖黑奴吉姆,“健全的心灵”取得了胜利,这正是马克·吐温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这部小说运用生动活泼的美国口语写成,而且各种人物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后期,幽默、滑稽的笑声少了,讽刺、批判的成分多了,主题也趋向严肃的社会问题。《亚瑟王朝上的康涅狄格美国人》(1889年)被誉为当代“黑色幽默”的先驱。这部小说把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打发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用一种特有的幽默风格揭露专制独裁的社会体制。《傻瓜威尔逊》(1893年)通过两个婴儿调包的故事批判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冉·达克》(1896年)歌颂法国民族英雄,浪漫气氛浓重。

八十年代后期马克·吐温投资“佩奇排字机”的试制工程,又经办出版公司,这两项工作均告失败。为了节省开支,偿还债务,一八九一年,马克·吐温关闭了哈特福德的寓所,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讲,于一九〇〇年回国。出了美国,他发现欧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的种种罪行,写了《赤道环游记》(1897年)谴责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赞扬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

回国之后,他继续撰文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尤其令我们觉得可亲的是他赞扬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一九〇〇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天,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境,永远不许他们再回来”,并预言“中国将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晚年,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是他的《自传》(发表在他去世之后的1924年)。其他一些作品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他这种思想变化,有人归之于他企业经营的失败,发财梦的幻灭,爱妻的去世,爱女的早逝,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

一八三五年,马克·吐温诞生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星于一九一〇年返回。马克·吐温预言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一九一〇年四月十九日,哈雷彗星闪现在天际,四天之后,马克.吐温果真随之离开了人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是从写幽默作品起步的。他称之为“随笔”、“小品”或者“故事”,但其中有人物、有故事,具有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他这种体裁轻松自如,灵活多变,是同美国西部的幽默传统密切相关的。

美国西部的幽默故事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从有人向西开发以来,就有探险的趣闻轶事在拓荒者中间流传。荒野的篝火旁,航行的轮船上,林间的小木屋里,都是传播这些滑稽故事的地方。人们讲述这些见闻和故事,原是为了解除一天的疲劳,在没有文化娱乐的地方聊作消遣。这些趣闻的特点是滑稽、幽默、夸张、离奇。它们都是口述的,又经过不同的讲故事人的渲染,添枝加叶,变换角度,因而富有感染力,成了美国口头文学一宗宝贵的财富。

早在马克·吐温诞生之前,这种幽默滑稽文学已经从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印刷。作者大多数是来自东部的文化人:记者、教师或者官员。他们喜爱那些粗犷、夸张、滑稽的故事,并且根据各自的趣味,把它们整理改编之后发表在报纸上。马克·吐温先在内华达当记者,后在旧金山等地采访,这段时间正是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意为“测标两寻”,即12英尺,水位安全,船可通过)就是他在内华达当记者时取的。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写于旧金山,那时他已经三十岁。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了大量的幽默短篇,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产量最多。

从这些故事看来,马克·吐温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例如,我们熟悉的《竞选州长》有这类滑稽文字:

有一家报纸登出一条新的耸人听闻的案件,再一次恶意中

伤,严厉地控告我因为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

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里面的病人统统烧死。

这是非常夸张的写法.“马克·吐温”把疯人院里“病人统统烧死”,这不是犯了命案了吗?怎么不吃官司,还跑来竞选?在这篇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罪名”不相符。例如,侵占一小片芭蕉地怎么会构成“伪证罪”?诬蔑对方祖父“拦路抢劫被处绞刑”怎么成了“盗尸犯”?这是马克·吐温有意用错位手法制造极度夸张的喜剧效果。

马克·吐温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我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这类例子很多。《一次神秘的访问》的主人公自作聪明,炫耀财富,才中了圈套。《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中国人艾送喜,离别“备受压迫和灾难深重的祖国”,来到“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美国,以为进了天堂,但等待他的是警察的踢和打,行李被没收,走在街上被狗咬,任人取笑,结果还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进了监狱。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他说,主人公的“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艾送喜最后还在迷糊:他为什么进监狱?《关于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中的小秘书怎么也想不明白:他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反倒招人限?这里,我们看到主人公越单纯,越天真,反差的效果就强烈。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马克·吐温的讽喻成分是逐步加强的。他早期的作品滑稽成分多。像《田纳西的新闻界》、《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等一些笑话新闻界的作品,有时滑稽得像闹剧。但到了中期,他创作的主题严肃起来,像《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他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受害者的遭遇却让读者笑时含着泪。

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亡,最能说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的发展。《百万英镑》写得滑稽、有趣,欢乐、诙谐之趣溢出纸面,《三万元遗产》就含有讽喻,我们看到金钱怎么扭曲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致主人公昏头昏脑,最后“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里”,临死之前,男女主人公体会到“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在《腐蚀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收起了笑脸,满怀辛辣的讽刺,把那些“诚实的、自豪的”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剥下来,暴露出他们“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贪婪面目。这也可以称作“笑”,但那是一种冷峻的笑。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的“笑”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一种爱,即便是嘲笑揶揄,也常常是善意的、富于同情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教化那些有教养的阶级,我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训练上都不具备那种本领。而且我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那种野心。我总是想猎取更大的猎物一一群众。”

董衡巽

二〇〇五年三月三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译文名著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吐温
译者 方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698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2016811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4
出版地 上海
212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