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发现上海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流畅简洁的文笔描述了中国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文化变迁。南京路作为上海的一条主要商业街,号称“中华第一街”,近代以降,五口通商,从开埠到改革开放,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南京路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商业,都是百年来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剧烈变迁的见证。本书分十一部分:一,“到上海去”;二,从江南来;三,维多利亚风;四,“中国问题”;五,都市传奇:哈同的例子;六,尘世浮华:“消费主义”之蛊;七,“新生活——新文化”;八,市民社会;九,战争;十,“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再全球化”。全书并有一百多幅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南京路的发展变化。

内容推荐

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西面的纽约”。南京路号称“中华第一街”,它出现在上海,从属中国,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在地方、民族和全球三个层面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作者以“全球主义”的眼光,深入浅出,精彩讲述上海南京路从近代开埠到改革开放,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发展变迁,生动展示南京路的辛酸和荣光,地狱和天堂,失落与理想……南京路,是上海社会的独特经验,具有“本土色彩”,同时也代表了“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目录

引言

“到上海去”

从江南来

维多利亚风

“中国问题”

都市传奇:哈同的例子

尘世浮华:“消费主义”之蛊

“新生活-新文化”

市民社会

战争

“社会主义改造”

“再全球化”

跋语

试读章节

鸦片战争以后,中英双方在《南京条约》(1842年)中商定“五口通商”,其中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这一项条款,在中国催生了五个“通商口岸”(Treaty Ports)。一个超大规模的大都市——上海,在五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开埠后的160多年间,正是上海,带领着一个庞大民族——艰难转型。

1843年11月8日,为了落实“开埠”,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1809 1894)乘坐军事船只“麦都萨号”(Medusa)从杭州湾口上的舟山岛到达上海。巴富尔原籍苏格兰,出生在东印度公司的世代军人家庭。参加鸦片战争,崇尚“炮舰政策”,是那种野心勃勃的东方殖民者。次日,带着胜利者的倨傲和叩关者的狡猾,他和地方长官,即“江南海关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又称“上海道台”)宫慕久展开谈判。谈判的内容包括:领事馆设址哪里?外国人住在哪里?侨民和上海人混居在老城内,还是划一个特区另行安顿?如果是设立外国侨民专门居住的“租界”,这个地方划在哪里?还有,用怎样的方式把上海本地人的土地弄过来,租给外国人?

“道台”是个出面周旋、打打哈哈的人物。清朝非常重视上海“开埠”,当天,江苏巡抚孙善宝、江南提督尤渤赶来上海;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璧昌坐镇南京。双方已成竹在胸,经过二三年的交战,大家都疲惫到不愿再作计较,谈判进展神速,签约之快,破了纪录,可称“上海速度”。1843年11月14日,巴富尔用英文公布了英租界第一号布告;11月17日,英租界的范围正式划定,英文版的《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公布,章程条例当日生效。宫慕久则在11月29日,向本地居民公布了中文版《上海土地章程》,宣布正式开埠。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1843年11月13日),钦差大臣耆英向皇帝报告说:“统计五口,应以广州为首,上海为尾,将来贸易,似亦惟该二口为最旺。”参与谈判的高层人员心里清楚:上海的命运,在四五天里改变了。

1833年,英国取消了垄断东方贸易达230年之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1600—1874)的特权,商人们各寻门路,激烈竞争。维多利亚女王继位(1837年)前,欧洲又涌起了新一轮的东方大冲动。伦敦《泰晤士报》说,一旦中国开放,它就是“第二个印度”,到中国去的呼声很强。英国商人包了一艘探险船“阿美士德号”(Amherst),在1831年、1832年、1833年,连续三次调查北中国沿海,摸清了地理、人口、物产、港口、历史、宗教、风俗、文化情况。落脚在澳门、广州的各国商人们,弄清楚了一个事实:“北中国”(North China)地方,有一个城市叫上海,它是内贸巨埠,将来极有可能执外贸之牛耳,超过澳门和广州。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熟悉的港口,如澳门、厦门、宁波……都是海口城市,重要性都不及藏在大清帝国铁幕后面,黄浦江上的河口城市——上海。

19世纪的上海,位于长江支流黄浦江的中游,距长江口近30公里。城厢北缘1公里,著名的吴淞江掠境而过,通往《马可波罗游记》描绘的“天堂城市”苏州,后来的侨民称它“苏州河”(Soochow Greek)。上海境内,盈城皆水,有无数条大小河浜,联通起不远处的太湖、大运河、长江。在没有现代公路、铁路的时代,通过水网交通,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布匹和粮食,可以快捷、便宜地运到“十六铺码头”,发往南北。上海,控江扼海,位于大清帝国海岸线的中央,地属江苏行省的松江府,乾隆以来就是个优良的港口城市,号称“南吴壮县”,展现出一幅吞吐无限的贸易前景。

“到上海去”,是广州、澳门、马六甲、加尔各答、孟买商人们的口头禅。商人们急不可待,早在5月8日,就有3艘美国船,2艘英国船,乘着太平洋上强劲的春日季风,从广州、澳门一路北上,到上海来闯关,被劝阻在黄浦江口的吴淞炮台。’十月金秋,又是劲风鼓帆的季节,开埠第一天(17日)的清晨,第一艘汽轮船就急吼吼地驶入黄浦江,停靠在十六铺码头上。至12月31日,6周以内,一共有7艘船只到达上海。7艘商船,最大的汽船“伊利萨’斯蒂沃号”(Eliza Steward),吨位423吨;最小的帆船“玛兹帕号”(Mazeppa),吨位171吨。7艘船只的平均吨位是281吨,平均船员25名。他们在上海十六铺城厢内外,购人货物的总价值是433 729元,出售货物的总价值是146072元。第一周贸易,英商严重出超,购入的“江南货”(棉布、丝绸、茶叶、瓷器、家具、工艺品)比出售的“西洋货”(鸦片、洋布、钟表、钢琴、餐具刀又)多得多。1843年,“Made in Britain”,暂时还比不过“Made in China”。

中国不是印度,清朝依然强大,仍然足以把外国人管控起来。自明朝以来,除了朝廷的四夷馆、理藩院、市舶司定期接待藩属朝贡地区的使臣、商人外,一概不允许外国人住在内地。1553年,北京给广东省一条特殊政策,在辖境澳门半岛南端——临海的“南湾”,让葡萄牙商人上岸居住。澳门当局沿用了唐、宋时期广州的“蕃坊”制度,把葡萄牙商人圈管起来,与华人隔开。葡萄牙人设立“议事会”(Senadoda Camara),接受香山县衙门监督,内部自理。北京的态度是:“以华治华,以夷制夷”,避免“华洋杂处”,减少侨民与中国人之间的纠纷。“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华洋分居”下的“化外开恩”,只在中国出现,和非洲、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都不同,于“地理大发现”以后的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学者称之为“澳门模式”。“澳门模式”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央政府授权的“侨民自治”。宽宏大度的帝国意识背后,藏着一种不屑为伍的鄙夷。于是,从外国商人看来,这种“怀柔远人”,实在也是歧视性的“种族隔离”。

……

P3-8

序言

1980年代,“改革开放”声浪中,南京路重新得到“中华第一商业街”的美誉。但是,新一代上海市民的“shopping”,“南京路”已经不是必选。虽然“步行街”上挤满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南京路的鼎盛却已成为过去,它蜕变为城市里的集体记忆,是近代中国躯体上一块鲜明的胎记。新的金融、贸易、办公,商业中心,在陆家嘴、虹桥、淮海路、南京西路、徐家汇……次第兴起,取代了南京路。近年来,上海有一种说法:“世界人的陆家嘴,中国人的南京路,上海人的淮海路。”换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年华老去的南京路,沐浴了“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中国经历”,如今它的生命扩展到各区各地,在整个城市延续。

南京路,曾经是上海和中国的“大马路”,一个独大的商业中心。从外滩到西藏路,全长1599米,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商业机构。如同纽约的“第五大道”(5th Avenue)一样,南京路兼具了购物、贸易、旅游、居住和文化的功能,一看就是那种庞大“商业帝国”的首都。1934年的英文《上海指南》,上海被比喻为“两面的纽约”、“东方的巴黎”。然而,上海的南京路,却比纽约、伦敦、巴黎、柏林同时期的“大马路”更具有国际色彩,这里汇聚的东方和西方,中国和英美,传统和现代的五光十色,足连当时的欧美大都市也都不具备的。

1945年,衔接南京路的“静安寺路”改名为“南京西路”,“南京路”就改名为“南京东路”。在上海,传统意义上的“南京路”,是指这一段三华里多一点的商业密集街区,它在1930,牛代已经成形,代表了19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早期全球化”。上海在1930年代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南京路上,曾经诞生了一种“东方的世界主义”,一点也不比西方的“全球化”逊色。21世纪的上海,正是承继了这个传统,开始“再全球化”的历程。南京路,回到世界各大都市之林,正如中国人终于加入了世界各民族之林。

后记

“南京路”,出现在上海,从属于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在地方(10cal)、民族(national)和全球(global)三个层面上,南京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条“大马路”上漫步,你看得到上海人的命运,中国文化的巨变,以及——一种“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最后一点的说法,说“全球化”的南京路,好像有点夸张,人们说起上海是“东方的巴黎”、“西面的纽约”,终不免有虚浮、攀附的嫌疑。但是,我们真的也是可以把南京路,放到人类各民族人民的城市经历中一起观察的。和所谓的“世界级城市”(World class cities)纽约、伦敦、巴黎一样,上海在19、20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和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走在南京路上,用“民族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已经不能看清楚它的全部经验,我们需要一个“全球主义”的眼光,需要在全人类的范围内来讨论。然而,南京路的辛酸和荣光,地狱和天堂,失落与理想……,又都是上海社会的独特经验,具有“本土色彩”。如此说来,“南京路经验”,又是举世无双,独特异常,需要我们仔细地梳理,深入地分析。南京路上的“全球主义”,是“上海经验”,属于“中国文化”。这种“全球主义”,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东方全球主义”。

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从人类不同社群融合的角度来看上海历史。常常觉得:上海的独特经验,对走向“全球化”的中国和世界,具有非凡的意义。很多年里,曾经把这个想法,和一些外籍朋友讨论。和卜正民(Timothy Brook)、华志建(Jeffrey Wasserstrom)、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教授的交流,最有帮助。他们的著作,已经给英文世界的读者描写了上海、中国和亚洲的“全球化”历史,改变了一些流行在西方人当中的“中国观”。我曾经的室友、美国伊州大学“日本馆”主任孟大为(David Mungenast)先生三十年来对上海历史始终不减的热情,还有美国CET上海项目负责人林啾比先生和学生在我“上海历史”课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兴趣,都感染并启发了“全球上海”的想法。本书以微薄的篇幅,大概的线索,在中文世界里呼应一下他们对上海的热忱,也算是一种“全球化”时代的东方回响。

本书是应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王为松、王一方先生的邀请,为赶上出版计划,在两个月里匆匆写就。虽说在这一题目上,有不少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平时的资料和思考也积累有年,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毕竟仓促,疏漏在所难免。同时,因为学术语境和文字篇幅的限制,有些显然应该是连带着的重大问题,一时还无法深入涉及,临到结尾时,还留着不尽畅言的遗憾。这些只有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做修订和补充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赵荔红女士为本书花费了很多精力,特此感谢。诸多师友和读者,多年来给予我不同形式的学术鼓励和思想激发,对本书的写作殊关重要,不一一列举,惟有铭记于心。

李天纲

2009—7—29,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发现上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天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7385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27.51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5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