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孔子传(精)/钱穆作品集 |
内容 | 内容推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西汉大史家司马迁采集以前各书材料写成《史记·孔子世家》,成为完整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第一篇传记。钱穆先生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记述孔子家世,从殷商,至于孔子所在的鲁国,绵延一千多年,呈现一条清晰珍贵的家族谱系。著述宗旨在于阐扬孔子教育事业的博大精深,在他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现实政治实践,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讨论孔子的一生及事业,主要以《论语》为中心,亦有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目录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 孔子的先世 一 弗父何 二 正考父 三 孔父嘉 四 孔防叔 五 叔梁纥 第二章 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 孔子之母 疑辨一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二 孔子生平 疑辨二 孔子生平 三 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 孔子少孤不知父墓 第三章 孔子之早年期 一 孔子之幼年 二 孔子十五志学 三 孔子初仕 第四章 孔子之中年期 一 孔子授徒设教 二 孔子适齐 疑辨四 孔子适齐诸节 三 孔子反鲁 疑辨五 孔子五十学易 第五章 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一 孔子出仕之前缘 疑辨六 阳货为大夫与公山弗扰以费叛 二 孔子为中都宰至为司空、司寇 疑辨七 孔子为大司寇及诛少正卯 三 孔子相夹谷 疑辨八 穀梁与史记夹谷之会 四 孔子墮三都 第六章 孔子去鲁周游 一 孔子去魯 疑辨九 孔子为师己之歌 二 孔子适卫 三 孔子过匡过蒲 疑辨十 孔子围于匡与过宋遭司马魋之难 疑辨十一 孔子将渡河西见赵简子 四 孔子反卫出仕 疑辨十二 孔子在卫主蘧伯玉家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 五 孔子去卫 疑辨十四 孟子言孔子未尝终三年淹 六 孔子过宋 七 孔子至陈 疑辨十五 孔子两至陈 疑辨十六 陈蔡大夫谋围孔子 疑辨十七 楚昭王迎孔子 八 孔子至蔡 九 孔子自蔡反陈 一〇 孔子自陈反卫 疑辨十八 卫孝公与陈愍公 一一 孔子自卫反鲁 疑辨十九 季桓子临死嘱康子召孔子 疑辨二十 季康子以欲召孔子问冉有 第七章 孔子晚年居鲁 一 有关预闻政事部分 二 有关继续从事教育部分 疑辨二十一 宰我列言语科 疑辨二十二 有若状似孔子 三 有关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孔子删诗 疑辨二十四 孔子序书作易传 第八章 孔子之卒 一 孔子之卒与葬 疑辨二十五 孔子泰山梁木之歌 二 孔子之后世 三 孔门七十子儒学之流衍 孔子年表 附录一 读胡仔孔子编年 附录二 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附录三 读江永乡党图考 附录四 旧作孔子传略 附录五 旧作论语新编 序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 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 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 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 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 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 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 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 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 ,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 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 ,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 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 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 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 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 中。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 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 左氏传》。其他有关孔子 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 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 《春秋公羊》《穀梁传》 《小戴礼记·檀弓》诸篇, 以及《世本》《孔子家语 》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 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 《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 料成《孔子世家》,是为 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 第一篇传记。 然司马迁之《孔子世家 》,一则选择材料不谨严 ,真伪杂糅。一则编排材 料多重复,次序颠倒。后 人不断加以考订,又不断 有人续为孔子作新传,或 则失之贪多无厌,或则失 之审核不精,终不能于《 孔子世家》以外别成一惬 当人心之新传。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 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 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 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 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 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 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 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 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 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 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 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 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 在此。故本书所采材料亦 以《论语》为主。凡属孔 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 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 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 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 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 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 一部分。虽事隔两千五百 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 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 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实 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 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术 思想以学以教、有体有用 之一种具体表现。欲求孔 子学术思想之笃实深厚处 ,此一部分亦为不可忽。 孔子生平除其自学与教 人与其政治事业外,尚有 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 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 次之第三项。在此一项中 ,其明白可征信者,厥惟 晚年作《春秋》一事。其 所谓订《礼》《乐》,事 过境迁,已难详说,并已 逐渐失却其重要性。至于 删《诗》《书》,事并无 据。赞《周易》则更不足 信。 以上关于孔子之学与教 ,与其政治事业、著述事 业三项层次递演之重要性 ,及其关于著述方面之真 伪问题,皆据《论语》一 书之记载而为之判定。汉 儒尊孔,则不免将此三项 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 汉儒以《论语》列于小学 ,与《孝经》《尔雅》并 视,已为不伦。而重视 《 五经》,特立博士,为国 家教育之最高课程,因此 以求通经致用,则乃自著 述事业递次及于政治事业 ,而在孔子生平所最重视 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则不 免转居其后。故在汉代博 士发扬孔学方面,其主要 工作乃转成为对古代经典 之训诂章句,此岂得与孔 子之述而不作同等相拟。 则无怪乎至于东汉,博士 皆倚席不讲,而太学生清 议遂招致党锢之祸,而直 迄于炎汉之亡。此下庄老 、释氏迭兴并盛,虽唐代 崛起,终亦无以挽此颓趋 。此非谓《诗》《书》《 礼》《易》可视为与儒学 无关,乃谓孔子毕生精神 ,其所谓学不厌、教不倦 之真实内容,终不免于忽 视耳。 宋代儒学复兴,乃始于 孔子生平志业之重要性获 得正确之衡定。学与教为 先,而政治次之,著述乃 其余事。故于《五经》之 上,更重《四书》,以孟 子继孔子而并称,代替了 汉唐时代以孔子继周公而 齐称之旧规。此不得不谓 乃宋儒阐扬孔子精神之一 大贡献。宋儒理学传统迄 于明代之亡而亦衰。清儒 反宋尊汉,自标其学为汉 学,乃从专治古经籍之训 诂考据而堕入故纸堆中, 实并不能如汉唐儒之有意 于通经致用,尚能在政治 上有建树。而孔子生平最 重要之自学与教人之精神 ,清儒更所不了。下及晚 清末运,今文《公羊》学 骤起,又与乾嘉治经不同 。推其极,亦不过欲重返 之于如汉唐儒之通经而致 用,其意似乎欲凭治古经 籍之所得为根据,而以兴 起新政治。此距孔子生平 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 神,隔离仍远。人才不作 ,则一切无可言。今者痛 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国文 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 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 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 ,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 本书编撰,着眼在此。爰 特揭发于序言中,以期读 者之注意。 本书为求能获国人之广 泛诵读,故篇幅力求精简 。凡属孔子生平事迹,经 历后人递述,其间不少增 益失真处,皆一律删削。 本书写作之经过,其用心 于刊落不着笔处,实尤胜 过于下笔写入处。凡经前 人辩论,审定其为可疑与 不可信者,本书皆更不提 及,以求简净。亦有不得 尽略者,则于正文外别附 疑辨二十五条,措辞亦力 求简净,只略指其有可疑 与不可信而止,更不多及 于考证辨订之详。作者旧 著《先秦诸子系年》之第 一卷,多于 导语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上溯至殷商,及于孔子所在的鲁国,他的家庭来源,延续一千多年,一段清晰珍贵的家族谱系。 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想。 二十五种疑辨,均为治学者感兴趣或应了解的主题。 研究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当读懂《孔子传》。 精彩页 《史记·孔子世家》: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 南子宋女,旧通于宋朝,有淫行,而灵公宠之。慕孔子名,强欲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南子隔在絺帷中,孔子稽首,南子在帷中答拜。故孔子说:吾本不欲见,但见了,彼亦能以礼相答。此事引起了多方面的怀疑。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子路之不悦于孔子,盖疑孔子欲因南子以求仕,王孙贾,卫大夫,亦疑之。“奥”者,室中深隐之处,灶则在明处。此谓与其借援于宫阃之中,不如求合于朝廷之上。孔子曾称许王孙贾能治军旅,其人应非一小人,乃亦疑孔子欲藉南子求仕进而加规劝。然因南子必欲一见孔子,即仕其国,亦无必不见其君夫人之礼。鲁成公九年,享季文子,穆姜出于房再拜。可见君夫人可见外臣,古人本无此禁。阳货馈孔子豚,孔子亦尚时其亡而往拜;纵今南子明言求见,孔子亦何辞以拒?然孔子于卫灵公已知无可行事,仅不得已而姑留。今见南子更出不得已,而内则遭子路之不悦,外则有王孙贾之讽谏。孔子之答两人,若出一辞。盖此事无可明辨,辨必涉及南子。在其国不非其大夫,更何论于君夫人。故孔子必不明言涉及南子,则惟有指天为誓。此非孔子之愤,乃属孔子之婉。其告王孙贾,亦只谓自己平常行事一本天意,更无可祷,则又何所用媚也。 【疑辨十三】 “子见南子”一条,前人辨论纷纭。窃谓如上释,事无可疑。或又疑孔子见南子应在卫出公时,辗转曲解,应不如在卫灵公时为允。《史记·世家》又云:“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此事则断不可信。灵公尚知敬孔子,南子亦震于孔子之名而必求一见,岂有屈孔子为次乘而招摇过市之事。且孔子即以此去卫,岂有复适卫再见灵公之理?“未见好德如好色”一语,亦岂专为此而发。此皆无他证而断不可信者,盖后人因有“子见南子”之事而添造此说。史迁不察,妄加称引耳。又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与王孙贾同仕卫灵公朝,孔子称其善治宗庙。窃疑此条应在孔子居卫时,亦有感于见南子之事而发。宋朝即南子所淫。此条一则谓卫灵公虽内有南子之淫乱,而犹幸外朝多贤。所以特举祝鮀为说者。因祝鮀之佞,可以取悦于鬼神,灵公之得免,亦可谓鬼神佑之也。二则孔子在当时既已名震诸侯,意外招来南子之强见,复增多方之疑嫉,求行道固难,求避祸不失身亦复不易,故惟求不获罪于天以期免于今之世也。孔子平常不喜言佞,而此章特举祝鮀,又言美色而特举宋朝,故知必有感而发,今以此章参之,则其答子路、王孙贾两人之意亦跃然自见。 P56-5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孔子传(精)/钱穆作品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钱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5086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22-06-01 |
首版时间 | 2022-06-01 |
印刷时间 | 202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4 |
CIP核字 | 2022046422 |
中图分类号 | B822.2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7 |
宽 | 15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