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梦境/喜马拉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西藏吗?你知道西藏的代表符号是什么吗?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牦牛、牛皮船、风马旗、青稞酒、藏獒……想知道更多,那就赶快跟随本书,去探索这片高原神秘、神奇的时空吧。

内容推荐

许多人期待了解西藏,就像期待了解自己。许多人将西藏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内在动因。好奇心也好,平常心也罢,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西藏的神往,大概这就叫“西藏情结”。

西藏的代表符号是什么?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牦牛、牛皮船、风马旗、青稞酒、藏獒……这些,在特定的场合都可以用做西藏的代表符号。

喜马拉雅的特殊地理,必造就其特殊的文化,其高海拔的地理,必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海拔文化。它的高飘与豪迈、艰辛与从容,以全新的陌生的魅力,如同喜马拉雅的雄风具有穿透灵魂的波潮。喜马拉雅是高原风光的多面聚合体,它的不同高度、不同测面,不同地段,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理。

西藏文化就产生在这块奇崛高竣、瑰伟旖旎的雪域极地,从远古文化产生伊始,便拉开了自身的发展序幕,层出不穷的文明成果,弥漫并沉潜在多姿多彩的喜马拉雅一线,在民众的生活中孕育繁衍,以其自身的文化资质及其蕴含的历史张力,记录着沿线各民族生命的风采,参与了沿途各区域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史。

本套丛书涵盖神山圣湖、森林湖泊的游记、民俗民风的考察、现实生活的表现、众多名胜古迹的探访……为读者朋友展现一片高原神秘、神奇的时空。

目录

1 真实与虚幻的时空

2 神山岗仁波钦

3 玛旁雍措的神圣

4 大地艺术

5 齐吾普岩画透视

6 普兰国际市场

7 神山与密宗

8 狮泉河桥北

9 阿里驮羊

10 班公湖鸟岛

11 山文化

12 达拉岗布山的轮回之旅

13 拉姆纳错圣湖之旅

14 深山高堡

15 穿越原始森林

16 从布达拉宫到腾王阁

17 歌舞部落

18 这条路通向天国

19 雄关古道行

试读章节

1.太空感觉

怪异的光线,穿透车窗的每片玻璃镜片,投射到驾驶室仪表的盘面,与闪烁不定的蓝色、天蓝色、橙黄色和绿色的指示灯光,交织成诡谲神秘的色彩。

越野车在兴奋中狂奔。

……蜂拥而来的雪峰一座座向后退隐,无边无际,层出不穷的云雾又接踵而来……越野车远离拉萨,驰出日喀则辖地,进入阿里东部边缘,在昆仑山以南、冈底斯和念青唐古拉以北这辽阔深远、与世隔绝的无人区内飞驰。

宇航员中流行一种传说,认为太空中除去其它东西之外,还存在着某一类中性场或叫零区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所有的辐射和信息都会消失在其中。此时,越野车就航行在这种区域里。

好长时间已无法判定所处的位置,对前方的目标也一无所知,陌生空间的重力涡旋使越野车飞奔的样子发生变异,既像勇猛无畏的推进,又像盲无目的的逃遁,不管你认定它是哪种形象,几乎都是同样的豪迈或狼狈。

毫无疑问,跨越无人区进入阿里之部,其经历就是屡次向广袤无垠太空深处的飞行,仿佛这就是银河系中缺少生命条件的那部分荒凉地带。随着深层次的起伏与颠簸,接之而来的是孤独感,一种飞船孤零零地在生命的远方漂泊的感觉,一种处在另外一个星球统治下的忧郁心情。尽管有一种自豪感混在其中,总有另外一种未知的可能让人不安。如果把这些阐释为追问意义的超验境域,向前的意向性就会始终被把握。这样,在浩翰无际的太空中,从一个星球飞向另一个星球,也许能找到、理解到、感觉到那个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奥秘。为此我强烈地渴望阿里,渴望与这个来自人类最美好童话中的世界再一次相逢。甚至已按捺不住并急于在“星际太空”漂泊之后,用双脚去触及另一个星球——阿里的土地。

2.神秘“斯文”的诱惑

此次阿里之行,肩负考察藏文起源的使命。作为深入阿里文化与历史领域中一名远征队成员,带着从未感受过的寻觅与期待,踏上了西行的漫长之路。

1992年6月,本人供职的单位——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承接了由国家民委主编的《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藏族卷)的撰稿任务。一年来,经过收集资料及伏案工作,现已完成初稿。

我是该书的执笔人之一。

关于藏文起源,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的学者大都认定由吞米·桑布扎在1300年前创建。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藏族最早的文字应是玛尔文。我们在写作《藏族卷》的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让人无可辩驳地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玛尔文是古象雄文的一种,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所使用的文字。吐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崇佛抑苯,几乎烧掉了苯教的所有经文,致使由玛尔文写成的经书荡然无存。尽管从一些典籍和崖刻上找到了玛尔文的字样,均为零星片断,有些甚至需要进一步考证真伪,不足以反映玛尔文的全貌以及当时的辉煌。

1990年夏,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的边多、张鹰二位先生在阿里扎达县一位藏医那里,看到一本珍藏的有关古象雄文的文法书。当边多先生把他拍照的有斯文、象雄文、藏文和梵文对照介绍的页码拿给我们看时,这意外的发现使我们非常惊奇。   

斯文是一种很神秘的文字,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字形。藏语“斯”,是一种藏民族传统的装饰品,现代有人把它翻译成“亚玛瑙”或“猫晴石”,是一种全世界只有西藏才有的珍罕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晴”、“长条”和“有晴”三类。所谓“斯”文,就是用各种不同纹理组成的象长条形亚玛瑙或猫睛石形状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截止目前许多藏学界著名人士都只是听说但从未见过,如果能找到这本珍藏的书,一一睹“斯文”的真貌,了解古象雄文文法的来龙去脉,弄清玛尔文与斯文的关系对揭开藏文起源的秘密,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便是我们西行阿里的主要原因。

另外,语委办自成立6年多来,只有阿里专区未曾亲临指导检查,这次阿里之行一并考虑,派两辆专车,挑选8名远征队员由语委办常务副主任次仁曲杰教授领队,浩浩荡荡地向阿里迸发。

P1-3

序言

许多人期待了解西藏,就像期待了解自己。许多人将西藏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内在动因。好奇心,大概这就叫“西藏情结”。

常言道:探窥天下之神奇必在远险,寻觅世上神秘莫如高危。试问,远险的神奇在哪里?高危的神秘又在何方?这使许多人都把目光指向了高远的西藏。路途远,海拔高,艰苦与危难掺拌其中,更使“西藏情结”有了神奇与神秘的刺激。过惯都市生活的人们,有规律的死板和无奈的重复,因远离大自然的生动和荒野的蛮悍而产生了难以排遣的沉闷与低迷。不少人发现都市文明正悄悄地、一根根地割断他们同大自然相通的脉络和神经,在文明进化的途中,正一点点地丢失着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原始的天真和神话般的激情。于是人们开始仰视地球上那块最远的高地。

有人说,现代人类已进入符号时代的盛期,凡一事一物、万事万物,均可用一种符号表现其精髓,由于事物中某个部分或某种现象集中体现了某事物整体的精髓,这部分便在特定场合也就成了事物的代表符号了。

西藏的代表符号是什么?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牦牛、牛皮船、风马旗、青稞酒、藏獒……这些,在特定的场合都可以用做西藏的代表符号。然而现在我们为了给读者朋友展现一片高原神秘、神奇的时空,出版一套具有文学性的文化丛书,用什么符号代表来得更准确,更让读者动心呢?也就是说,给这套丛书起一个什么名字更有概括性和代表性呢?

开初,我们想叫它“布达拉丛书”,布达拉宫的巍峨壮丽的确气象非凡,将宗教、历史、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可谓大观也。可是,它却不能将丛书中的全部内容涵盖,有关神山圣湖、森林湖泊的游记、民俗民风的考察、现实生活的表现、众多名胜古迹的探访……均不能包括其内。以“牛皮船丛书”命名,虽有一些诗意,但缺乏大气,最终也被放弃。当喜马拉雅这个名字冒出来的时候,丛书的编委们一致说出“就是它了!”也许这是第一感觉的认可,但第一感觉却是一种综合判断。《喜马拉雅文化丛书》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认为,在这个时刻,在我们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喜马拉雅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有人称它为万山之首、山脉之王,专家们称它为地球第三极。山体上屹立着38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8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东西全长2400公里,如一条巨龙在风雪弥漫中蜿蜒蠕动。地质学家把东西两端的高峰比喻为两个“地结”,像两颗巨大的钉子,将喜马拉雅山脉悠悠然挂在青藏高原南端,并将欧亚板块紧紧地钉在印度板块之上。其中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高耸云天之上,昂首天外。此乃天下的大气象、大景观也。

用喜马拉雅作为西藏的代表符号,其份量之重可想而知。喜马拉雅随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质事件,不仅消弱和破坏了低层行星风系,极大地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的发展,高原本身也由上新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森林草原景观演变成为现代世界上最为独特的高原寒漠景观,也成为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带的寒冷中心和冰川、冻土广泛分布的区域。走进喜马拉雅深处,它的高旷博大、粗砺荒莽,往往给人以鸿蒙初开的感受,仿佛是在宇宙中某个遥远的星体上邀游。

喜马拉雅的特殊地理,必造就其特殊的文化,其高海拔的地理,必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高海拔文化。它的高飘与豪迈、艰辛与从容,以全新的陌生的魅力,如同喜马拉雅的雄风具有穿透灵魂的波潮。喜马拉雅是高原风光的多面聚合体,它的不同高度、不同侧面、不同地段,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理。

西藏文化就产生在这块奇崛高竣、瑰伟旖旎的雪域极地,从远古文化产生伊始,便拉开了自身的发展序幕,层出不穷的文明成果,弥漫并沉潜在多姿多彩的喜马拉雅一线,在民众的生活中孕育繁衍,以其自身的文化资质及其蕴含的历史张力,记录着沿线各民族生命的风采,参与了沿途各区域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史。国际学术界曾有“喜马拉雅文化”之称,其意是指,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的喜马拉雅山麓两侧生活聚居的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夏尔巴人,其部落中,直到前不久还保留着村公社的残余,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崇信万物有灵,并保存着繁琐的祭拜仪式。西藏人历来把这里看作“佛法不到的蛮野之地”,曾作为苦役犯的流放地,它的文化因别于腹地藏文化而自成体系,故将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为“喜马拉雅文化”。

国际学术界将喜马拉雅文化界定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并与腹地藏文化相区别,是有着特殊需要和特别学术意义的。但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喜马拉雅文化却不受其界定的限制,而是涵盖了喜马拉雅山系的穿越及其所辐射的地域,使我们编辑的这套丛书,具有更为广泛的网络性和凝聚力。

喜马拉雅这个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感,也富想象力。这个美丽动人的名字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冰雪的居所”,藏语称雪山。雪山冰峰的世界有如此好听的名字,也算是一种灵气和福气了。喜马拉雅西起我国阿里地区的印度河急转弯内侧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止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墨脱县境内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9米),地质学家所称的东西两端的“地结”,就是这两座山峰。它绵延两千多公里,将阿里、日喀则、山南、拉萨的广大地域接起来。西部阿里高原是喜马拉雅开山起步之地,有西藏“上方”之称,山之巅、水之源,皆指此地。这里地处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汉地文明的交接汇合处,作为一座大陆桥,连接着古代文化走廊。先于吐蕃繁盛的象雄文明源于阿里,据一些史学家考证,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源于此地。至今这里古风犹存,其文化形态,给人谜一样的诱惑。这里有被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尊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圣湖,神秘的古格王朝国都城遗址及土林景观,还有托林寺、廓迦寺、班公湖鸟岛及众多的古代岩画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上方”文化的宏大景观。

当喜马拉雅山脉行进于西藏腹心地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这里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城市乡村密集,寺庙庄园集中,自吐蕃以来的一千多年间,相继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作为藏区传统文化的主体,向来是藏区的礼仪之邦,各地文化的荟萃之地。吐蕃王朝、萨迦王朝、帕竹王朝以及后来的噶厦政权均建于这一地区。这里不仅是藏族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最先立足之地。佛苯之间最早的碰撞、认知、认同以及佛苯融合后的加工改造,均在这里得以完成。在后来的历史发展演变中,这里又成为佛教文化最发达、佛教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不仅各大教派长斯并存,寺院林立,僧人众多,而且也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最早诞生地。古人类遗址、古都遗址、帝王陵墓、宗教文化遗址、名寺名塔、石窟园林遍布各地,星罗棋布;摩崖石刻、雕塑石碑、唐卡壁画,更是琳琅满目,多属珍罕之精华。还有世界历史文化遗址的布达拉宫;雅隆地区到处可称西藏第一的古迹遗址;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4大名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其声誉远播四方,在佛教寺院中居翘楚之势。这一地带还有高耸人云的雪峰,直悬千尺的冰川,云雾缭绕的高原湖泊,汹涌轰鸣的深峡白水,千股百汊的宽谷缓流,高飘喷涌的地热景象,奇异的动植物以及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在喜马拉雅山千娇百媚的舞动中,使雪域高原生发出瑰伟绝特的万千气象。

喜马拉雅由西向东一路走来,开凿出一条历史演进的时光隧道。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在大山的两麓创造出各自不同形态的审美文化。只要我们对解放前这3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作为“其时”性形态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又明显地反映出“历时”性特征,即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历史类型。珞巴族审美文化是原始型的审美文化;而藏族文化是完成形态的、成熟的审美文化。这3个民族的文化在同一时间内,各自不同地发生着,完整地反映了西藏文化结构的历史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审美文化的多元性,反映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史,这对研究人类文化审美活动的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化也好,审美也好,都孕育着生长于它们所在的自然地理中。喜马拉雅作为自然地理的本体,必使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群,焕发出与生存环境相一致的生存风格和“历时”性特征,在文化结构的历史系列中占据自己的位置。如果喜马拉雅文化的概念只包括山系南缘的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夏尔巴人的文化形态,而将其北侧腹心地带的藏族文化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完整的,尤其对于以“喜马拉雅文化”冠名的丛书来讲,其涵盖力将大大萎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无意对喜马拉雅文化一词的概念进行论辩,这是没有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只是为了扩张丛书的选题范围,而将这一概念的张力有意放开了。其实放开到这个范围还不够我们的胃口,还想借助喜马拉雅这个强劲的符号,将其张力扩延到它所能辐射的更远的范畴。文化的、文学的、学术的、艺术的、古代的、现代的……只要是西藏题材,均在喜马拉雅文化丛书的选题范围,凡精良之作,我们将隆重推出。期待不久的将来,丛书中将有一座座高峰拔地而起,抬升出一道新的喜马拉雅风景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梦境/喜马拉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振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3016230
开本 32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西藏
203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