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徽历史大事典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自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安徽境内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诸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词目594条。所收词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至清前期、近代七个部分,各部分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及内容类别排列条目。
本书对安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性梳理,突出安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外读者更好地认识安徽、了解安徽。
作者简介
刘道胜: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古籍丛书编委会委员;入选安徽省“领军骨干人才特聘教授”、第五批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区域社会史、徽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史研究》《学术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
目录
凡例
词条目录
一 先秦
(一)原始社会
(二)夏商西周
(三)春秋战国
二 秦汉
(一)秦朝
(二)西汉
(三)东汉
三 魏晋南北朝
(一)东汉末至三国
(二)两晋
(三)南北朝
四 隋唐五代
(一)隋代
(二)唐代
五 宋元
六 明至清前期
(一)明代
(二)清前期
七 近代
笔画索引
序言
《安徽历史大事典》是
一部关于安徽历史事件的
工具书。举凡自远古至新
中国成立前发生在安徽境
内和非发生在安徽境内但
由安徽籍人士主导或参与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教育、学术等方面的
事件,均择要采摘收录。
全书共收条目594个,计
380千字。
《安徽历史大事典》编
写的目的是:宣传安徽的
历史文化,并供学习与研
究安徽历史文化的学者、
大学生、研究生、中学历
史教师以及安徽历史爱好
者查阅之用。写作要求是
:以事为主、因事系人、
客观叙述,以体现史学工
具书的科学性、知识性、
稳定性的特点。
《安徽历史大事典》按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元、明至
清前期、近代几个时段来
编排,各个时段内的条目
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来
排列。采取这种编排方法
,读者既可以对每一时段
的事件有比较全面、综合
的了解,还可以从中窥知
历史发展的脉络。
《安徽历史大事典》时
间跨度长、条目内容多,
非几人之力所能完成,所
以我们集合了安徽师范大
学历史学院几十位同仁参
加撰稿,并采取主编和分
段主编负责制。在集体拟
定条目后,由执笔的同志
撰写初稿,交由分段主编
核实润色,最后经主编修
饰定稿。
《安徽历史大事典》的
主编是李琳琦教授和刘道
胜教授。
各分段主编依次是:
先秦部分:卢建英副教
授;
秦汉部分:卢建英副教
授;
魏晋南北朝部分:谭书
龙博士;
隋唐五代部分:沈世培
教授;
宋元部分:吴晓萍教授

明至清前期部分:梁仁
志教授、康健副研究员;
近代部分:王彦章副教
授。
参加本书写作的有(各
段均按姓氏笔画为序):
先秦、秦汉部分:丁乐
、李子豪、汪佳敏、吴娟
、何彬彬;
魏晋南北朝部分:谭书
龙、凌桂萍;
隋唐五代部分:叶丹、
孙英杰、李兰兰、沈世培
、曹探探、程洁;
宋元部分:王玉华、刘
永、李智东、席丹丹、郭
怡;
明至清前期部分:王漫
漫、史贝贝、刘伟、张云
龙、张旭、李慧芳、周伟
义、徐腾飞、谷梦月、董
家魁、翟自成;
近代部分:王帅、万红
康丽、王彦章、安绍东、
张嫣然、宫超、徐焕芹、
曹阳。
《安徽历史大事典》的
出版,得到了安徽师范大
学历史学院和出版社的支
持,编辑孙新文等同志在
审阅校稿中投入了大量精
力,在此,一并感谢!
《安徽历史大事典》编
撰者谨识
2021年6月
导语
“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之发现”“有巢氏构木为巢”“和县猿人之生活”“巢县人之生活”“楚越联盟”“楚吴长岸之战”“秦国灭楚”“大泽乡起义”“范增佐项羽”……《安徽历史大事典》是一部关于安徽历史事件的工具书,所收词目按照先秦至近代的顺序编排。
精彩页
(一)原始社会
1.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之发现
人字洞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境内乃至欧亚大陆最早的旧石器遗址。人字洞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癞痢山东南坡,由国家“九五”攀登计划“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于1998年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因该地点堆积物地层剖面呈“人”字形,故取名为“人字洞”。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合作,先后组织7次系统发掘,共出土200多件石、骨质人工制品,以及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原料以铁矿石为主,主要器型为刮削器,加工方式多为锤击法,石器修理相当粗糙。骨器主要有骨片和骨铲。人字洞动物群由75种脊椎动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南北种群混合的特点。大量北方型草原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出土表明,当时长江可能尚未形成,南北还有陆地通道。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长江的起源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出土化石初步判定人字洞堆积物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40万年-200万年。
2.有巢氏构木为巢
远古时期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人,巢居文化的开拓者。据《庄子·盗跖》篇记载,在远古时期,人口稀少而禽兽众多,人类无法战胜禽兽,时常遭受侵害。有巢氏为了让人民摆脱禽兽的侵害,教民架木为巢而居,白天拾取橡栗,夜间在树上休息,共同居住,因此被称为“有巢氏之民”。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巢氏在教民众构木为巢居住后,获得了民众的喜爱,被拥戴为王。这类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斗争的群居生活。关于有巢氏传说发生地有多种说法,从先秦文献的“南巢”“巢国”记载来看,有巢氏传说当与安徽关系密切。
3.和县猿人之生活和县猿人化石是迄今为止在安徽乃至华东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陶店乡汪家山龙潭洞,最早发现于1973年,1979—1981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先后组织4次发掘。和县猿人遗址出土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先后发现头盖骨1件、头骨碎片3件、桡骨1件、牙齿9枚等十几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头盖骨化石保存完好。这些化石属于3个以上的个体。根据牙齿的牙床、粗壮程度和表面细纹等特征,初步断定为旧石器早期直立人化石,所代表的人类可归属于猿人。经专家鉴定,龙潭洞发现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和县猿人似可视为与北京猿人的晚期代表相当,属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三四十万年。和县猿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比较干凉,凉暖、于湿波动不明显,较现代气候暖湿。其生活物资来源主要是狩猎和采集,鹿肉是主要食物。和县猿人已经掌握了工具制造技术,利用鹿角制造工具,制造的工具有石器、骨器和角器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并且和县猿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4.巢县人之生活
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巢县人遗址是安徽地区早期智人文化的代表。巢县人遗址发现于巢县岱山乡银山村旁的采石场,是一处裂隙洞穴遗址。1982—198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多次发掘,出土大量遗存。先后发现枕骨1件、上颌骨1件、牙齿8枚等古人类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巢县人”化石。巢县人化石的基本形态具有早期智人的典型特征,如枕骨骨壁较薄,曲度较直立人大,上颌骨鼻前棘发育等。学界根据化石特点认定巢县人应属于早期智人,其体质较北京人进步。巢县人的生存年代晚于和县猿人和北京猿人地点第4层堆积,属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二十万年。遗址出土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初步的种属判断,多数动物属于森林与多水地带的种类,且以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为主。由此推断,巢县人生活时期该地区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气温与现在巢湖一带相当或略高;自然生态环境是草原和湖泊沼泽交错,与和县猿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巢县人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采集、捕捞和狩猎,集体劳动,共同生活。
5.皖河旧石器地点之发现
皖河旧石器地点是安徽境内旧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的代表。这些遗址位于潜山县和怀宁县境内的皖河两岸。1990-1992年调查发现5个地点,石制品多埋藏于皖河两岸二级阶地网纹红土和灰白色粉砂质黏土中。共采集200多件石制品,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砾石工具类型,主要以砍砸器为主;一种是石片工具类型,主要以刮削器为主。石器加工技术主要是锤击法和砸击法。根据出土石器的特征分析,皖河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器的原料和类型都是安徽境内旧石器文化所特有的,细小的石片工具是其典型代表。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徽历史大事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琳琦//刘道胜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649835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21-06-01
首版时间 2021-06-01
印刷时间 202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21134660
中图分类号 K295.4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1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