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立国之初,形势并不乐观,在北方,元朝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明朝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归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看到一张画,画的是一名赤脚妇人怀揣西瓜,看过的人都哗然而笑。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马氏,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这种不自信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
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多亲信为“检校”,专门负责对臣下的特务侦缉。比方说,功臣华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人的诱导下信奉西僧,检校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把两家的妇人和女僧人扔进了河里。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在旁窥伺。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道:“诚然,卿不欺朕。”礼部尚书吴琳告老回乡,朱元璋也要派检校去调查近况。
检校在肃清吏治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浙江绍兴、金华秋旱,农民颗粒无收,地方政府却向中央隐瞒灾情,检校查访得知后汇报给朱元璋,当地官员于是被拿问。朱元璋这样评价手下的检校:“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然而,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特务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 朱元璋手里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项,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由锦衣卫北镇抚司承担,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另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如此一个暴力机器怎能没有监督?实际上,监督锦衣卫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朱元璋重典吏治、驭下极严。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得知诏狱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然而,仅仅凭借人治而缺乏监督机制的锦衣卫故态复萌。于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锦衣卫的掌控还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锦衣卫还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惩治贪官污吏、清除豪强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锦衣卫真正起作用的是“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开国名将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此诛杀过万人。其实,蓝玉最多也就是跋扈和自专,蒋瓛的报告只是给了朱元璋鸟尽弓藏的一个由头。
P2-3
《档案揭秘》这个栏目不仅仅揭秘的是那些扣人心悬的经典案例,更多是集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于一身的真人真事,让听者驻足、流连、回味。但声音稍纵即逝,把精彩瞬间留存于文字将以飨更多读者,并让金牌栏目赢得更多掌声。相信李涵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到的!
——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
作为大陆广播电台中最早开办的讲述式纪实类栏目——《档案揭秘》自开播以来,便融悬疑性、知识性、情感性于一炉,更注重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用深沉睿智的声音讲述传奇,用多种表现形式挖掘真相。
——著名军事专家、全军外宣常备专家 李杰
一个同事跟我开玩笑说:“你怎么长得越来越像‘档案’了?”
本来就是国字脸,加上终日紧锁的眉头、日渐霜白的两鬓,还有探求古今、心忧天下的痴态,可不就是档案嘛。只不过我这份档案没有太多的秘密:十五年的从业经历中,五年打拼电视节目的制作,十年较劲广播内容的创新,一切但求最好,即使累脑累心累人。可多年后终于明白,大众传媒之于我,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寄托。
这是个娱乐的时代。娱乐能让人不动脑就开怀大笑。但笑多了,人会感到空虚、麻木。我不想让自己变得麻木,所以总希望能在笑声过后沉静下来,不是刻意的世人皆醉我独醒,而是给自己些时间,探究过往,思索当下,眺望明天。
不过,在那些历史过往中,有太多的未知引人沉思。例如: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为什么打了胜仗,却反倒割让给沙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常说袁世凯是个做着皇帝梦的卖国贼,但他却为何能顶住沙俄威逼,成功阻止外蒙独立?世人的记忆中,美国和加拿大一直是好邻居、好伙伴,但两国的边界却为何不是通过谈判而是用鲜血划定的?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也曾跟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国门同样是被洋人用大炮轰开的,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却为何能华丽转身成为列强之一,而中国却成为了东亚病夫?自古以来,我国就不断出兵帮助朝鲜抵御外侮,1950年的朝鲜半岛上,一支志愿军部队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中被冻成了雕像,而我们一直以来的援朝的意义何在?
做了多年的《档案揭秘》,我发现,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少。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希望在自己的节目中,一切妆容。都只是皇帝的新衣。
有人说,人要往前看,历史于我何干?
那么何谓历史?历史就是古人的现今,今人也总有一天会成为后人的历史。而历史,总是戴着相同的面具在不同的时空出现。历史不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却会给你指明寻求真理的方向。,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从不认为这是个唯心的命题。人要经过思考,才清楚自己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要在这里做什么,未来又在哪里。但“我思”的前提应该是“我知”,知晓过去,知晓真相,知晓本源,否则,就是无稽之谈,无谓之思。
这也是我此次出版这部拙著的目的。希望通过我的节目以及本书内容,能激发更多的人,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
我知,我思,故我在……
序一
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现代人痴迷于探寻历史中那些扑朔迷离的往事,不单是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有对历史真相能够水落石出的憧憬。也许,真相并不完美,但是历史只有一个,明白真相,就如同明白做人一样,可以让人走得更加磊落与稳健。
真正的文化在任何时代都应能开出夺目的鲜花,因此,继承这种文化的人也应该用更博大的胸襟去接纳历史。当下中国的经济文化正日趋新的高度,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精神以包容历史多重的侧影。多角度的观察和了解历史,钩沉藏于迷沙中星星点点的遗迹,最终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面貌,是我台环球资讯广播《档案揭秘》栏目创办的初衷,用以丰富听众的历史知识,将多种科学的历史见解介绍给广大听众,增强唯物史观的延展。节目开播之际,也是新中国史学学术发展的蓬勃时期,大量来自权威专家的科研成果和民间史学研究的资料,拓展了听众的视野,丰富了听众的知识,更激发了大众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
作为从事大众传播的媒体人,向社会大众传递积极健康的信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秉承这一原则,《档案揭秘》栏目组,对各种解密历史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甄选,坚决抵制那些花边八卦式的戏说,所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之对历史有着科学地、完整地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也许,通过这个节目的传播,产生不了史学研究的新苗,但是,通过这个节目,或许可以提高听众的史学修养。
历经九年时间的打磨,《档案揭秘》已经成为深受听众认可喜爱,甚至追捧的金牌节目。每每看到、听到各界关于节目的评价,笔者都为能够拥有这样可爱、宽容的听众而欣慰,也为节目能被如此广泛地域的听众熟知而鼓舞;这一切印证了节目组每一位编播人员的无悔付出,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并且得到了媒体人最大的荣誉——听众的爱与支持;同时,这个栏目得以高居本台环球资讯广播节目收听率的前列,也说明在当下,大众的审美情趣在大幅度提升,更多的人愿意去关注严肃的历史解读,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体现出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升举。古人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西方人也认为“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一档广播电台的节目制作得如此周密精致,必然凝聚了编播人员的大量心血,他们的艰苦劳作,为节目积累了大批宝贵的文稿财富。这些文稿曾经是以“说故事”的方式传向大众的耳朵,现在,又以书卷的形式深入大众的心中。由T-~-目内容的丰富,此次集结的作品,着眼于近代中外历史人物、事件、战争、外交等军事方面的题材,‘以人文、记录、释疑、反思为宗旨,向广大读者朋友奉献一部带有独特视角的通俗历史读本,以弥补电波“转瞬即逝”的遗憾。
历史不是想当然,不能凭借“想象”还原,但却是需要“想象”参与再现的。这一次推出的图文版纪念图书,仍然坚持广播节目中的新闻性、知识性、故事性、悬疑性、情感性的特征,力求为读者还原一个历史书中看不到的“真历史”,用翔实的史料,重温世界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大浪淘沙,时间洗涤了曾经的战场,却不曾消隐战争的创伤,不和谐的声音依旧干扰着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景。让这样的一本书,带领大众走进远去的战场,走出利欲纷争的迷惘,冷静地看待世界,珍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问世时,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记得辛波斯卡有一句诗,“原谅我,远方的战争,原谅我将鲜花带回家”,我们身在和平中的人,无法想象战争中的痛苦;身在当今幸福生活中的人,也无法想象历史中沉闷的压抑。然而,正因为这些隔膜,我们才要更真诚地接近历史,避免走上弯路,而直趋光明。
正如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说秦汉》的开场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希望每一位节目的听众和每一位图书的读者,都能从容于青山红日中,更能够笑对古今风云事。感谢你们的一路相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王庚年 2014年4月 北京
李涵主编的《档案揭秘(附光盘历史第一现场)》是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金牌节目《揭秘》首次出版的纸质图书。书中主要围绕自明朝起,国家及西方列强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讲述和还原。本书秉承节目的宗旨,以全球各机构的资料为依托,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重现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例如书中提到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大清“内鬼”、“辛酉政变”的幕后阴谋、慈禧与亲王奕之间的关系、纳粹无法抹掉的捷克小村庄、希特勒的接班人是谁,等等,这些无法从历史老师,或教科书上得知的第一手材料。与历史深度对话,为读者呈现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使之对历史有着科学地、完整地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为什么打了胜仗,却反倒割让给沙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人常说袁世凯是个做着皇帝梦的卖国贼,但他却为何能顶住沙俄威逼,成功阻止外蒙独立?
世人的记忆中,美国和加拿大一直是好邻居、好伙伴,但两国的边界却为何不是通过谈判而是用鲜血划定的?
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也曾跟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国门同样是被洋人用大炮轰开的,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却为何能华丽转身成为列强之一,而中国却成为了东亚病夫?
这部由我国军事理论家张召忠友情作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揭秘》栏目联合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档案揭秘(附光盘历史第一现场)》,是一部结合了大量历史珍贵照片和最权威史实,以及全方位探究还原历史第一现场的历史揭秘类图书。书中不仅仅讲诉了一段段惊心动魄和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历史真相后的深度思考。历史需要恢复,但不能颠覆,有些事,不曾了解,无法想象……
本书由李涵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