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联海拾趣
内容
编辑推荐

《联海拾趣》编著者张国瑞、邓旻玥。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不仅留存下浩如烟海的对联,也传承下很多与对联有关的趣闻,其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异彩纷呈,情趣盎然,显示了古今文人的精神品格,学识修养,聪明才智。《联海拾趣》采撷的是其中的一些精品,意蕴精深,妙趣横生,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击节称奇。倘置案头,细细品味,可以增长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获得美感。

内容推荐

《联海拾趣》编著者张国瑞、邓旻玥。

《联海拾趣》是一本辑录对联趣闻的书,其宗旨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者探幽发微,披沙拣金,搜集了大量的对联趣闻,经反复筛选,精选了493则,编排为名胜联、读书联、修身联等24章,每章前均有精短说明,每章包含对联趣闻若干则,每则材料都是对联与趣闻并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不仅留存下浩如烟海的对联,也传承下很多与对联有关的趣闻,其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异彩纷呈,情趣盎然,显示了古今文人的精神品格,学识修养,聪明才智。《联海拾趣》采撷的是其中的一些精品,意蕴精深,妙趣横生,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击节称奇。倘置案头,细细品味,可以增长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获得美感。

目录

序言

一、名胜联

二、读书联

三、修身联

四、戏谑联

五、讽刺联

六、奇趣联

七、婚嫁联

八、医药联

九、养生联

十、节令联

十一、生肖联

十二、修辞联

十三、拆字联

十四、行业联

十五、寺庙联

十六、集句联

十七、谜语联

十八、春联

十九、寿联

二十、酒联

二十一、茶联

二十二、挽联

二十三、墓联

二十四、杂联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此联构思行文多用数字,巧用成语典故,且文意自然,对仗工稳,蕴涵深邃,堪为读书联语中上乘之作。“三上”典出欧阳修《归田录》:“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修先贤堪为惜时的典范,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成为北宋文坛领袖,风范文章千古墨,万古流芳。“三余”是三国魏国学者董遇先贤读书治学的经验总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先贤的“三余”,就是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五车”即成语“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学问渊博。此典出于《庄子·天下》:“惠施多方,甚书五车。”原指惠施方术甚多,而读的书要用五车来拉。“八斗”即成语“才高八斗”,形容一个人的才华出众。此成语典出《释常谈》:“谢灵运尝日:‘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语原是谢灵运给曹植的高度评价,称赞曹植是个奇才。“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经典之书。“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范哗的《后汉书》、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千户”即官名,金代设置,为世袭军职,隶属万户。统兵七百以上为千户所,五百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以上为下千户所。“万钟”即优厚的俸禄,典出《孟子·告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就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竞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朱熹任福建漳州知府时,在漳州龙海县蔡坂村修建了白云岩书院,曾题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上联写仰视所见,山岩高峻,喻书院清高超俗;下联写俯视所见,喻此地人文之盛,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娩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孝宗隆兴进士,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大学士等。其书斋联是: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他惜时如金,不愿浪费时间招待那些俗气的客人谈论无聊的话题,但若有奇书异卷,一定邀请同仁友好共赏。对联写出对待客人的两种不同态度,体现出楼钥读书求友的一片苦一心。大诗人陆游的书斋联语是: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史载陆游自幼好学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问他读书何为,他以诗歌回答:“一身报国有万死!”晚年罢官家居,七八十岁了,还研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二万言,还给自己的书斋题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楹联。

联中的“万卷古今”喻书数量极多,内容涉猎极广。“一窗昏晓”喻读书神情专注,从早到晚,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不知身在何处。联语寥寥几笔,精练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此联用词精练,对仗工整,很有诗词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对联,我们不仅了解了陆游好学的情景,还可以看到诗人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只能寄情于诗书之中,任大好年华也在这书海中渐渐流逝,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明代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1550一1612)革职还乡,重修东林书院(原是宋代理学家杨时讲学处)。他与高攀龙等在此讲学。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反对宦官专权,主张开放言路,被称为东林党。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是写书院的环境气氛,也指政治上的“风声”、“雨声”,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此联对仗极其工整,连用叠字,使人如闻琅琅书声。对联表现了东林党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曾激励和鼓舞过许多仁人志士读书不忘政治,走出小家为大家,步出书斋奔天下。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这是一副劝学联,是明代大文人徐渭写的。他在晚年的时候,到一座学馆讲学,告诫学生如何珍惜光阴,勤奋读书。临走时,学馆主人让他为学馆题副对联,徐文长挥笔写了上联,在场的学子不知其然,待看下联。徐又挥笔写了同样的下联。众人不解,徐也不作解释,起身回府。过了许久,学馆主人悟出了其中奥妙,大呼妙哉!妙哉!

序言

工作之暇,喜欢去旅游,我不仅为名山胜境的无限风光折腰,也为那些充满情趣、内涵丰富的对联所倾倒。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的对联。上联集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集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浑然一体,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写在沧浪亭能够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而这种自然风光是任何金钱所不能买到的;下联“近水远山皆有情”,写在沧浪亭外能够看到远近各处的湖光山色,因为人有情,这些山山水水也显得更有情了。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是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这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的狼山山顶广教寺殿门两侧楹柱上的一副对联。此联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概括。登临者凭栏远眺,顿觉胸怀无限宽广!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词日:“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却景色极佳,具泰山之雄,青城之幽,华山之险,峨眉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读此联,观此景,怎不令人由衷叹服!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福音”,这是济南趵突泉联(石韫玉)。趵突泉位于济南西门外趵突泉公园内,泉水分三股涌出,声如隐雷,宋代始称趵突泉,号称“天下第一泉”。此联上联写楼阁亭台倒映在清池中如同仙境;下联写悠扬的泉水声远播云外,悦耳动听。“阁”与“泉”相映,“听”与“看”相比,以“福地”、“福音”为喻,巧妙地将人的视觉与听觉结合,传出“趵突泉”之神韵。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是清朝窦塘为湖南岳阳楼撰写的著名长联。全联102个字,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上联咏史,借助名人典故、诗文名句、传说逸事,追昔抚今,无限感慨;下联写景,描绘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突出了岳阳楼的雄伟奇特。这副对联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湖、江、山、城,经过许多朝代兴亡,许多人世沧桑,但却不因此而改变它们的风貌,依然或潴、或流、或峙、或镇。比起大自然看不出的缓慢变化,朝代的兴替、个人的得失多么渺小,实在算不了什么。不以个人的坎坷遭遇耿耿于怀,这种感受,有几个人能真正领会呢?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副对联是郭沫若1962年为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超越常人。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批判深入骨髓。

等等,等等,精彩纷呈。阅读如此精妙的对联,怎不令人喜之,爱之!于是也因此爱上了各类对联书籍。平时用心搜集,岁月日久,积聚颇丰。在搜集对联的同时,也收集、辑录了相关的对联知识。

对联亦称楹联(因古代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上,故常称“楹联”)、楹贴、对子、联语、联句等。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书院门庭、楼室堂馆、寺庙道观、山水胜景,无处不见它的影迹;婚丧嫁娶、宴乐喜庆、书法绘画,到处都有它的风采。它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万紫千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绚丽的奇葩。

对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五代十国,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联最初题在桃符板上,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写在纸上、布上或刻或挂或贴在木头上、竹子上、楹柱上、大门上的。对联,最初主要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生活,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等门神名字,用以驱鬼压邪。’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后来逐渐发展为春联。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宋初(公元964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近来,也有人认为作于唐朝中期的敦煌桃符题词才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早的楹联。(敦煌莫高窟中编号为S.0610V的文献中,收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对联,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因此有人推断,对联的出现不会晚于唐代。)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因此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临近春节,千家万户都会考虑把旧桃换新符。古时候,人们认为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可以驱邪逐祟,到除夕那天,再把春联贴在上面,因此就把桃符借指春联。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定都金陵(现在的南京)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内容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联、题赠联和杂联等。根据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犹如文章的标题,能标示出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了对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祈祥祝福

对联最初主要表达一种祈祷和祝愿。对联的祝福作用主要指的是春联、婚联、寿联等的祝福。

请看下面一副寿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皇上五十圣寿。文武百官为恭贺乾隆五十万寿,纷纷撰联赋诗,颂扬天子。整个京城沸沸扬扬,家家户户都贴上了‘‘万寿无疆,,之类的门贴。

万民庆寿的场面,乾隆看了非常高兴,便叫几位大臣伴驾,一一检阅官内上寿的诗、联。走到经坛,看到一副对联,气象宏阔,设想奇伟,意境新颖而对仗工稳,与寻常对联相比,确是独辟蹊径,迥然不同。联语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前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仔细琢磨起来,越看越想越高兴。自大清入关、定都北京以后,逐步统一全国,版图之大,历史上从未有过:西起葱岭,北至萨彦岭,东北到外兴安岭,东濒大海,南达南海,西南抵帕米尔高原,纵横均为四万里,此联颂扬清帝国强盛至极,实可称妙语无双。五十圣寿,再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正是一万岁啊,这样敬祝万岁,新意顿生,更觉意味深长。

乾隆听说献联人正是纪晓岚时,更是喜不胜收,当即传旨行赏,并将纪晓岚擢升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后记

《对联拾趣》终于出版了,虽以辑录为主,却也花了不少工夫。经历出书过程的历炼,对“成如容易却艰辛”有了更深的认识。世上要办成一件事不容易,写书编书亦然。古往今来,“著书难为稻粱谋”,然仍有孜孜不倦者,或出于某种爱好,或想传承某种东西,或为了实现某种人生价值,“思垂空文以自见”吧!

对联趣闻,是当事人智慧的体现,把它撰写下来使之在社会上流传则是作者的贡献,这两者都是真正值得人们尊敬的。本书只是把那些对联趣闻收集辑录,汇编成书,重在“拾”,重在精选和编排,没有原创艰辛,却也是甘苦自知。不禁想起孔子编选《诗经》,刘向辑录《楚辞》、编订《战国策》,萧统编选《文选》,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梁章钜编撰《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他们该花多少心血,经历多少艰辛!

书稿出版,凝结了各方面的智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对联书籍,参阅了网上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一一注明出处,河南书法家汪波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气象出版社方益民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向汪波先生、方益民老师、相关资料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对联趣闻趣味良多,倘得一知己,促膝长聊,共同品赏,也是人生一乐事,诸君以为然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联海拾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国瑞//邓旻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954802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9: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