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始终是旅游者衷心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所谓的“驴友”——那些背包一族来说,更是心中最高的理想圣地。对更多没有机会接触藏地或者渴望打起背包要出发的人们来说,由村郎编著的《藏地孤旅》是一本独特有趣的启蒙读物。高原色彩、淳朴民风、乡村生活和宗教信仰,在作者笔下真实地铺陈开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得到精神愉悦和阅读享受之外,还引导大家开始更深层意义上的旅行。
图书 | 藏地孤旅 |
内容 | 编辑推荐 藏地,始终是旅游者衷心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所谓的“驴友”——那些背包一族来说,更是心中最高的理想圣地。对更多没有机会接触藏地或者渴望打起背包要出发的人们来说,由村郎编著的《藏地孤旅》是一本独特有趣的启蒙读物。高原色彩、淳朴民风、乡村生活和宗教信仰,在作者笔下真实地铺陈开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得到精神愉悦和阅读享受之外,还引导大家开始更深层意义上的旅行。 内容推荐 由村郎编著的《藏地孤旅》是一本写给藏地人文地理爱好者的书。藏地,是指包括西藏在内的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居住区。自2003开始,作者数度沿着不宥常规的线路,独自旅行,或搭车,或徒步,深入藏地,看风景,交朋友,在希望小学代课,多次穿越高海拔的生命禁区,乐此不疲。 《藏地孤旅》中不仅局限于描绘藏区独特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更多地关注那里的人文环境,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感悟并传递藏地的文化和传统,流露出作者对那块神奇、神秘、神圣的土地由衷的热爱与关注。同样,作者在书中披露了许多宝贵的旅行经验,给进藏的旅行者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如何搭车、投宿,如何跟不期而遇的陌生人沟通,怎样向当地藏民寻求帮助更恰当,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等等。所以,此书又不失为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旅行工具书。 目录 序在路上 川行 夏河 郎木寺 若尔盖 马尔康 丹巴 海螺沟 康定 理塘 稻城 亚丁 东义 东义-永宁 永宁 香格里拉 在那遥远的地方 西宁 玛多岔口 玛多 扎陵湖乡希望小学 玛多-玉树 玉树 囊谦 囊谦-类乌齐 类乌齐 昌都 江达 德格 雀儿山 甘孜 色达 班玛 玛沁 拉加 湟中 零公里 叶城 219国道 狮泉河 札达 古格 札达-塔钦 冈仁波齐 玛旁雍错 巴嘎 巴嘎-萨嘎 萨嘎-拉孜 萨迦 日喀则 江孜 拉萨 西宁 试读章节 夏河 提起甘肃,我会想起古代关于出塞的那些著名诗篇。我对塞外的印象就起始于这些文学描述,睁眼闭眼全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我猜,古代文人对塞外一边忌惮,一边神往,不然他们怎么能把那么苍茫辽阔的地方写得如此美丽而又哀愁? 我们一直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帮助自己幻想自由而幸福的生活。到了今天,西藏就是这样一个遥远的真实存在,我们对她的复杂感受和诗人的塞外情怀不谋而合。 直到我知道甘肃有一个甘南藏族自治州,我才意识到这里不仅曾经通往突厥,还通往吐蕃。甘南一点都不荒凉,有美丽的雪山、碧湖和喇嘛庙,是我藏地之旅的第一站。 出发去甘南的那天是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兰州,大家还过着夏天,可在300公里以远的夏河,听说已经下雪了。夏河是甘南的一个县,几乎可以成为甘南代名词的拉卜楞寺就在县城的西面。县城的名字就叫拉卜楞镇。 凌晨六点,天色幽暗,行人稀少。朋友老四带我来到兰州城有名的金鼎牛肉面馆,一定要我吃一大碗香喷喷的牛肉面以后再出发。 老四告诉我说:“到了夏河就没什么好吃的啦: 显然,老四很不放心我的这次藏地孤旅,送我去车站的路上还在一个劲儿地劝我改变主意。这多少让我感到几分沮丧,仿佛前行的道路疑云密布,落脚的地方凶险莫测。当沿着213国道经过六个小时相当舒适的旅行过后,我站在夏河街头,头顶饱满的蓝天,旅行的冲动和兴奋终于回到了身上。 夏河县城海拔将近3000米,大夏河穿城而过。县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街名毫无特色,叫人民街。车站位于街的东头,拉卜楞寺在街的西头。 我从车站沿街西行,找到了在背包客中声誉日隆的卓玛旅社,可在蓝色的大招牌下面,却是家杂货店。卖货的老头见我站在门口张望,便指着店内紧闭的一扇小门,招呼道:“这就是卓玛旅社。” 卓玛旅社给了我“大隐隐于市”的第一印象。只要不是缘悭一面,来自远方的客人总能推开那扇不起眼的小门,把沉重的背囊卸下,暂时歇歇脚。 转过街角,卓玛旅社还有一个出入口,铁门常掩。门口始终坐着一个回族老汉,与其说是看家护院,不如说是享受阳光。 眼下显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空荡荡的旅社里客人只有寥寥数位。旅社不提供膳食,但每天早六点到晚十点提供洗澡的热水,这对很多驴子来说,已经是奢侈的享受了。 我楼上楼下转悠,最后挑选了三层晒台上更像是临时建筑的一间玻璃屋。服务员开始麻利地收拾屋子,扫出了几百具苍蝇的尸体。我抓起被子使劲一抖,又有N多只死苍蝇像伞兵一样从天而降。服务员抱歉地解释说这屋子空关很久了。她更换了干净的被褥,并按我的要求拧上了一只大灯泡,好让我在晚上效仿古人,写下点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篇章来。 这样的一问屋子,旅社收我20块钱一天。苍蝇贪图安逸,在这间屋子里全军覆没。我不在乎这些。我实在是喜欢每个角落都有阳光驻脚的这间屋子,更何况躺在床上就能望见拉卜楞寺的转经道和远处青翠的山梁。 半夜时分,我被一阵紧似一阵的风雨声惊醒,冰雹敲打着这间孱弱的玻璃屋。些许担忧并没有妨碍我重返梦乡。再度醒来已是清晨。唤醒我的不是风雨,不是阳光,也不是鸟鸣,而是松柏树枝燃烧时所产生的清香,它们源源不断从窗缝钻到我的鼻前。 我起身来到晒台,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在煨桑。 透过炉内升腾起的烟雾,我发现远处云雾低垂,山坡披上了薄雪,整个拉卜楞寺安静地卧在初秋这个清凉的早晨里。 在藏地旅行,煨桑炉随处可见,而且是在精心选择的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松柏树枝塞进炉内点燃,然后撒上糌粑、茶叶、青稞,最后用树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同时,念六字大明咒。佛经上说,神灵不食人间烟火,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所以,煨桑就是请菩萨吃饭。菩萨吃高兴了,就会引导自己脱离苦海。 我和老太太语言不通,只能以微笑传递问候。后来我得知,老太太是卓玛的母亲,她的闺女目前居住在美国,很少返乡。近年来,夏河县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藏胞回来建设家乡,以极其优惠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了类似卓玛旅社这样的旅游服务实体。卓玛旅社旁边的华侨饭店也是这样兴办起来的,档次比卓玛旅社高出一截,一进门就有人跟你说英语。 在夏河的日子里,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我都呆在洒满阳光的玻璃屋里,哪儿都懒得去,不是斜躺在床上读书,就是不可抗拒地在秋日的暖阳里反复睡去。 书是我在夏河的新华书店买的。这是一家呆板得可爱的书店,简直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写照。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极度匮乏。在这里,书同样少得可怜。老式的柜台把我和书分开,像是考验我的视力,柜台后面站立着面无表情的服务员。环境决定了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我模仿以前流行的革命口吻说:“同志,请把那本书拿给我看看好吗?”我始终认为偏远小镇上的书店隐藏着意外和惊喜,这样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吧。 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阿来的《大地的阶梯》,一本是龙冬的《藏行笔记》。这两本书写的全是藏地,和我的方向不谋而合。 老四说过夏河无美食,我不信。经高人指点,我在夏河的再就业市场找到了一家无牌无匾的牛肉面馆,桌椅全摆在院子里,无遮无掩,伙计端着碗灵巧地像鱼儿一般在桌边穿梭游走。牛肉面的味道很好,丝毫不输于兰卅i的马子禄或金鼎。吃得兴起,我便学草莽英雄状,一拍桌子,喊道: “小二,切一斤上好的牛肉来!”P3-5 序言 还在路上 接到许彬电话的时候,拉萨正下着雨,空气很湿润。她告诉我出版社计划再版《藏地孤旅》。 许彬是新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若非她的赏识和坚持,《藏地孤旅》永远不会成为铅字。我从没有称呼许彬为老师过,而是一直叫阿姨,因为从小爸妈就是这样教我的。几年来,许彬一直关注我的藏地旅行和游记,见我许久不更新博客就会冒泡催一下。《藏地孤旅》的创作费时两年,写时完全是为了愉悦自己和朋友,写完后才知道有可能会出版。统计字数,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十五万字。我顿时觉得自己很牛逼。谁也别拿写作吓唬我,那不是一件难事。我根本不必绞尽脑汁,完全不用闭门造车,需要做的只是真实还原旅途中的故事和感受。 书名的出炉却没有写作过程那样轻松。我喜欢海子的《九月》,当初想用“只身打马过草原”当书名。出版社不同意,说你去的是高原,不是草原。正式交稿前我才仓促想起“藏地孤旅”这四个字。未曾料到两年后在拉萨,我想用这四个字来注册一家客栈,却遭到怀疑和拒绝。工商局的领导甚至给我打电话追问这四个字的意思。他们把无限的想象力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就这样,客栈变成了“村郎客栈”,听起来很像农家乐。 游记写作一向不被看好,仿佛那是小学生春游后的作文。我想持此观点的家伙们肯定没有读过纪德和奈保尔。所幸《藏地孤旅》出版后很快售罄,没有辜负出版社编辑们的美意,还有读者把书中话语摘抄成村郎语录。我很得意,于是萌发再写一本书的念头。但是至今我没再像以前那样旅行过。尽管还是会出门,却摇身变成了国外高级别旅行团的顾问,拿着高额酬金,坐在陆虎的高级皮椅里,大部分时间睡觉,偶尔睁开眼,发现走错了,就将错就错,告诉雇主驶离正道走歪道,反正也能到。我曾经尝试把这些故事也写下来,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这不是我的旅行。苍茫的远山和无尽的长路依旧,但是风景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我在乎的是与谁同行。那样的旅行剧情感强,拍成公路片也许会很叫座。 出书是个意外,在拉萨开客栈却是蓄谋已久。我心目中的客栈,应该有一个花草茂盛的院子,有一个可以通宵灯火通明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的阅览室,有覆盖每个角落的无线网络,有价位不等的床位和房间,有干净的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有一个厨具和食材齐备的大厨房,有免费提供的茶水和瓜果,有中西式早餐和符合客人口味的晚餐,有狗,有猫……客人踏入客栈,背包仍在肩,就已然如释重负、身心放松。《藏地孤旅》出版的两年后,我真的拥有了一家这样的客栈。我感觉自己还在路上。旅行改头换面,还在延续。 但是,这样的感觉极具欺骗性,因为一旦停下脚步,长久驻留某处,潜移默化中美好变得熟视无睹,丑陋却扑面而来。有时候,旅途中充满假象,我们按需取舍,在冲突的环境里麻痹自己,获取感官的享受和心灵的解脱。时过境迁,过去的旅行令人神往,却只能通过文字而不是足迹再现。我至今都很喜欢这句话:假如不能走向深刻,我就走向广阔。也许这是当初在为自己出门找借口。不料走了很远,自以为很广阔,停下脚步后却不得不面对所谓的深刻。这样的转变极具颠覆性,令我怀疑当初自己的某些感受是否过于主观,体会是否过于草率。 这篇再版的序言写得很辛苦,远比十五万字的游记难写。客栈里人来人往,朋友之间的神聊没有令我文思泉涌,却令写序断断续续,反复无常。Jen因此嘲笑村郎才尽。我原本可以延续《藏地孤旅》中的那些原始冲动和感受,为自己的老驴生涯立块丰碑(我已经把老驴定义为中老年驴子),但那样只会令我言不由衷。我曾经写过,没有哪一个旅行目的地可以像拉萨一样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家园。当那些感动归复平静,沉淀却致人痛苦。旅行的自由和美好,城市的禁锢和丑陋,天壤地别,哪怕这个城市是人人向往的拉萨。如18梦醒,后知后觉的我终于明白任何实名化了的精神家园其实都难免名不副实,无法免俗。这些充满个人色彩的看法看上去相互矛盾,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生命中的十年奉献给一段旅程,那必定是一个内心纠结、再三反思的过程。 现在的我专注于经营位于拉萨的村郎客栈。将来我也许会拥有几家这样的客栈。这是眼下在拉萨我能做而且能做好的一件事情,只需认真努力。忙里偷闲,我还会独自去八廓街和大昭寺广场走走,吃藏面,喝甜茶,淘珠子。看见走过的人们,我就会想,那些怀揣梦想来到西藏的年轻菜鸟,其实也就是当年的我。 村郎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熟悉的西部城镇,好像已经被悉数装进了我的背囊。我更没有想过,我热爱乌鲁木齐、拉萨、西宁和兰州这些遥远得令人恍惚的城市,好像他们都是我在高原的兄弟。我相信这样的感情与生俱来,无可替代。没有哪里能与西部相比,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最真实意义上的自由。 ——村郎 在我看来,《藏地孤旅》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它更像村郎的藏地旅行时的一段心路历程。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人一物,都沾染了他的气质再印到书页上,于是便有了某种特别的灵性和思想。 ——巫碟 独自上路,看各色的风景,由着心性感受不同的旅程,过远离尘嚣的无忧甚至有点放荡的生活,这是很多人的梦想,很多时候,也仅仅是梦想而已,所有这些,村郎都替我们做了。 ——燕太子丹 我一直深信,文如其人,也相信,从一个人所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在村郎的文字与照片中,我看到了一个饱读诗书却谦逊有礼的人。善良、真实、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一般作者所固有的浮躁与矫揉造作,这个便是我所看到的村郎。 ——felix 最喜欢他的叙述方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却让人印象深刻。打开书,他的所遇所感,似乎就在眼前,一转头,就能看见。 ——面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藏地孤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村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0364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9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