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联经典散文/外国经典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外国经典散文丛书收集了一系列的各国文学作品,是由中国一流专家编选而成的。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让您能欣赏到更多作品,从中领会其真谛。本书主要收录了苏联国家的经典散文集。

目录

前言 石南征(1)

米·普里什文

 大地的眼睛(选译)/非琴译(1)

亚·勃洛克

 异教徒的忏悔/孙美玲译(46)

 不曾被爱过的女人的日记/孙美玲译(58)

安·阿赫马托娃

 自传随笔(选译)/刘文飞译(67)

鲍·帕斯捷尔纳克

 书简四篇/刘文飞译(84)

奥·曼德里施塔姆

 人道主义与当代/刘文飞译(103)

 词和文化/刘文飞译(107)

伊·爱伦堡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通信选/戈宝权译(114)

马-茨维塔耶娃

 书简六篇/刘文飞译(128)

康·帕乌斯多夫斯基

 梅晓拉/述驶译(148)

 沃罗涅日的夏天/述搜译(166)

奥·别尔戈利茨  

 白天的星星(选译)/李毓榛译(173)

尼·费德林  

 与阿赫马托娃一起译《离骚》/乌兰汗译(193)

谢·扎雷金

 我的诗人(选译)/刘芭译(214)

亚·雅申

 请尝花楸果/葛军译(238)

 送兵出征曲/斯力译(253)

穆·卡里姆

 漫长漫长的童年(选译)/力冈译(258)

拉·加姆扎托夫

 我的达吉斯坦(选译)/周清波译(278)

维·阿斯塔菲耶夫

 托尔斯泰——神圣的名字/李景阳译(301)

 最难忘怀的酬报/李景阳译(306)

 悚惧/李景阳译(310)

弗·索洛乌欣

 弗拉基米尔村路(选译)/白春仁译(313)

尤·邦达列夫

 瞬间录(选译)/凌宜译(339)

瓦·别洛夫

 和谐——民间美学特写(选译)/任光宣译(355)

安·沃兹涅先斯基

 我寸四岁/李海译(380)

瓦·拉斯普京

 贝加尔湖啊,贝加尔湖/程文译(395)

序言

苏联文学七十余年,出了不少好散文。

不过,苏联文学中,并没有我们当今理解的散文概念。俄文npo~a可译为"散文",但指的是与韵文相对的一切散行文体作品。这一概念与我们旧有的散文(古时称"文"或"笔")概念倒是很相近。

按欧洲文学传统,文学分类采用三分法:戏剧的、抒情的和叙事的。俄苏文学也不例外。然而,理论的严谨是一回事,而对文学过程的具体把握有时是另一回事。在苏联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中,往往采用另一种三分法:戏剧、诗歌和npoaa。np03a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np03a名下,既有小说,又汇集了我们所理解的各类散文。

其实,在苏联文学中,也找不到与中文"小说"对等的术语,只有具体的"短篇小说"(paccKa3)、 "中篇小说"(。rloBecn)和"长篇小说"(poMan)。

或许,正由于缺少散文与小说这两个概念,而将一切散行文体作品汇于一炉,使得苏联文坛在确认某些作品的体裁时,显得比较随意,有时令我们困惑。不少散文类作品被划入小说,比如本书选译的《弗拉基米尔村路》、《白天的星星》,被称为"抒情中篇小说"。其实,无论就其纪实性,还是就其自身结构特征来说,都称得上典型的散文。而某些本应属于小说的作品,却被冠以散文类称谓,比如五十年代非常轰动的作品《区里的日常生活》,往往被称为"特写",其实是小说,因为据作者奥维奇金自己称,无论人物,还是情节,都是虚构的,只不过被有意赋予了特写的外在形式。也确有一些作品,基本纪实而不刻意纪实,叙事结构较为完整,似乎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

当然,没有小说概念,并不影响有好的小说;没有散文概念,也不妨碍有好的散文。

本书选收的散文作品,出自苏联文学史的不同年代,题材各异,形式也颇为多样。普里什文的《大地的眼睛》、阿赫马托娃的《自传随笔》、邦达列夫的《瞬间录》等,属于系列的短小随笔、札记和小品一类。普里什文是散文大家。他能写很好的小说,但提起他,首先让人想到那些散淡的、智慧的、散发着大自然气息的散文。在文学界,普里什文享有"大自然研究家"和"物候学家"的名声。他的不少作品已经译为中文,对于他,我国的散文读者应不陌生。《大地的眼睛》写于1946至1950年间,由作家晚年的札记汇集而成。题目来自他三十年代的著名散文集《大自然的日历》,其中写道:"在民间传说中,湖就是大地的眼睛。"全书不拘形式,信笔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艺术和创作的思考,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充满诗意和哲理。阿赫马托娃是诗人,诗人的散文往往耐读。《自传随笔》中,除去首段《自我小传》篇幅略长并有点正式文字的味道外,其余诸段都写得短小而随意,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这虽然是为写自传所做的准备,但读来与其说是片断的往事,莫如说是心迹与心声。彼得堡和小城巴甫洛夫斯克的气味、颜色和声音,是透过一种独特的印象传达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诗歌艺术的感受和思考贯穿全文,不经意的叙说中时时闪过令人叹服的真知灼见。"我从未飞离或爬离诗歌,虽然她曾用桨重重地打在那双僵硬的、抠着船舷的手上,要我沉到水底去。"可见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当代作家邦达列夫的《瞬间录》,显然对普里什文有所继承。作者的思绪集中在人世的沧桑和感触上,在稍纵即逝的一个个瞬间,品味着人生,捕捉着永恒。

真实的书信往往是最感人的散文。二十年代,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三人之间,有过一段微妙的书信往来。当时,他们一个在俄罗斯,一个在法国,一个在瑞士,可谓天各一方。但某种机缘使他们在精神上会聚一起,构筑了一个只属于三人的精神国度。他的畅谈诗艺,倾诉心曲,表白爱意。如今,这些坦诚的私人信件,已被我们当作"作品"来读。这里只选译了两位俄罗斯作家的部分信件。拿过这些信件,或许有些猎奇心,但读过之后,便会被流溢于字里行间的那份真诚深深打动。这真诚是高贵的,同时又是朴实的。我们难免为这段书信史悲剧性的猝然中断而遗憾,然而精神的会聚并没有因此结束。请听,茨维塔耶娃在悼亡信中呼唤:"莱纳,给我写信!(一个多么愚蠢的请求?)"

作为散文高手,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我国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文艺随笔《金蔷薇》屡屡被各种刊物选译。其实,他的各种特写也写得十分出色。这里新译两篇旅行特写《梅晓拉》和《沃罗涅日的夏天》。二者写得清新脱俗,富于情趣,不愧为大手笔。同为特写,本书选收的爱伦堡的作品却是另一种格调。1936至1939年间,爱伦堡作为《消息报》记者,被派往西班牙,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民众的反法西斯热潮,以及他们遭受的战争苦难。这一切在爱伦堡的特写中得到如实反映。 简练圆熟的笔法,富于动感的场景勾勒,使这些新闻性很强的特写,具有很高的文学品位。

属于杂感随笔之类的有多篇作品。诗人勃洛克在《异教徒的忏悔》中,以歉疚的心情,回顾了萦绕心怀的一段遥远的生活。笔法独特,颇耐寻味。他的《不曾被爱过的女人的日记》,是由一份特殊手稿引发的感想与议论。作者激烈抨击那些傲慢的"经济和道德上阔绰的人们"。他走进一个社会底层女人的精神世界,从中发现了用来镶嵌新文化王冠的"矿石碎块"。阿斯塔菲耶夫的三篇作品都是动情之作,也是动人之作。《托尔斯泰--神圣的名字》抒写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爱与怕"。《最难忘的酬报》记叙一段让人感念至深的人间真情。《惊惧》写的是童年的一次可怕经历,及其在内心留下的无法抚平的创伤。雅申的《送兵出征曲》也是对童年的动情回顾。

这里应该特别谈到五六十年代的抒情散文。这一时期,散文中抒情因素的增长引人注目。苏联评论界在谈到这一时期的抒情倾向时,大多从 整个ap03a乃至整个文学着眼。的确,小说也出现了明显的抒情化,比如农村题材小说、青年小说(即青年作家写青年的小说)等。但散文创作 的活跃,无疑在整个.ap03a的抒情化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散文本质上是倾向于抒情的。别尔戈利茨的《白天的星星》、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村路》等抒情散文的发表,在当时是轰动的事件。《白天的星星》可称五十年代抒情散文的滥觞,对后来的散文及小说具有深远影响。它从1954年开始陆续发表,成书于1959年。结构上采用短篇连缀的方式,各篇独立,不拘一格,有片断的童年回顾、旅行见闻、文学点评、日记杂感等等。作品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那种坦诚的、信任的、娓娓道来的叙述态度,以及那种在恬淡蕴藉中使人心弦震颤的韵味。作者将此书作为自己一生经历与创作的总结,故而称之为"我主要的书"。索洛乌欣是个很独特的作家。他是五六十年代最早关注农村问题的作家之一。农村题材文学的兴起,与索洛乌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人们大多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物质"兴趣--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建筑、绘画等等,却不为当时许多同行所认同。奥维奇金就曾批评他脱离农村的主要问题。后来,他的影响渐渐增大。人们开始日益发现和肯定那些"物质"所包含的传统精神道德价值。一些作家也或早或晚地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继而发展为一个新的创作潮流一(农村散文)。索洛乌欣应看作这一潮流的先驱之一。《弗拉基米尔村路》是他的代表作。它记叙了作者徒步游览弗拉基米尔地区的四十天历程。 它从一个久居都市的农村游子的眼光,描述了故乡原野、溪流、小路与村落的惊人之美。文中充满对故乡、对俄罗斯大地的深爱。雅申也是那些年很活跃的人物。他同索洛乌欣一样,对俄罗斯乡村别具感情。短篇《请尝花楸果》写得十分优美而抒情。花楸果--多彩而温馨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在平凡和清苦中品味甘甜的生活经验,一种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一种独具的审美情趣。面对一束红红的花楸果,作者陶然而醉,也邀请读者一起陶醉。如果你不懂得老式的俄 罗斯,如果你没有尝过花楸果,那么请读这篇散文。有趣的是,以上三位在抒情散文领域执牛耳的人物,均为诗人。这不奇怪,抒情散文与诗颇多相通。  五六十年代的某些抒情主题,也回响在七八十年代的散文中。家乡主题在阿瓦尔族诗人加姆扎托夫的散文中,得到极为强烈的表现。阿瓦尔是个很小的民族,达吉斯坦不过弹丸之地,而《我的达吉斯坦》洋溢着对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同时又显示出一种豁达的胸怀与乐观幽默的情趣。巴什基尔族诗人卡里姆的《漫长漫长的童年》,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童年时代的人物,显示出较强的叙事性(因此主要被当作小说)。但作者时时打破叙事链条,转入对人生的思考,一唱三叹,情致悠远。在苏联,拉斯普京的名字常常同贝加尔湖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为保护贝加尔湖的自然环境,做了许多工作。他生活在远东的伊尔库斯克,自然对贝加尔湖多了一份感情。《贝加尔湖啊,贝加尔湖……》力求传达出在贝加尔湖的神奇壮丽面前,人们所感受到的灵魂震撼与净化。作者再一次呼唤人世的良知,珍爱这西伯利亚的明珠,珍爱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本书选收的其他作品也各具特色。正如扎雷金自己所说,《我的诗人》是"对契诃夫作品的读后感"。不过,与其说作者在品评作品,莫如说在研读契诃夫其人。作者以透辟的理解和如诗如画的遐想,带领我们穿越了历史的悠悠岁月,见到了活生生的契诃夫。别洛夫的《和谐》属于民间风俗记一类,但作者称之为"民间美学特写",可见立意之不一般。这不由使人想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作者对俄罗斯北方民俗的谙熟令人惊叹。诗人沃兹涅先斯基在《我十四岁》中,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写到帕斯捷尔纳克,写到他的亡故。作者与帕斯捷尔纳克的恒久的忘年之交,是文坛的一段佳话。著名汉学家费德林的回忆文字读来趣味盎然。未曾想到,俄罗斯诗歌的"白银世纪"的代表人物阿赫马托娃,竟与我国大诗人屈原有这样一段缘分。这里还选译了苏联早期诗人曼德里施塔姆的两篇论说文字,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特有的思想锋芒与激情。

苏联文学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作为一种精神遗产,我们却会时时把它翻回。我们面对的是一幅有瑕有瑜、有毁有誉的复杂图景。但真正的美是不应湮灭的,这里自然包括好的散文。

《我十四岁》结尾写道:"让我们去理解他留给我们的诗吧。"

也让我们去理解那些好的散文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联经典散文/外国经典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南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7627
开本 32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