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内容
试读章节

700年前,有人问马可-波罗有关中国的描述是真的吗,他说:“我告诉你们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这句700年前马可·波罗的妙语用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再适宜不过。只有亲历过中国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魅力。难道不是吗?巨变在中国无处不在。无论你到中国什么地方去走一走,都会遇到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拥挤的自行车、小汽车、卡车和匆忙的行人在一个个建筑工地周围夺路而行;高大的吊车密密麻麻地耸立在地平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几乎在每一角落,人们都在忙于划定公路、架设桥梁。改革开放以来,一幢幢办公大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在城市周边破土竣工。30多年前,中国人作出了“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性抉择,他们锲而不舍,对外开放的历史潮流一如大江东去,奔腾不息。

在现代世界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著名的经济奇迹:第一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奇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奇迹”),以及“日本奇迹”;第二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奇迹”。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创造了同时代世界上最高的经济速度,成为国际经济的佼佼者,这种辉煌足以使奇迹的创造者潇洒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展与评估这些奇迹的主要尺度是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5.5%,而日本竟神奇地达到10.9%。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8%,新加坡1968~1979年年增长率为10.1%。20世纪1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其经济增长最辉煌的年代。1978—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3%,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世界银行统计,1980~2009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0%,不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低收入国家为3.9%,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6%,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4%,高收入国家为3.1%;而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大大超过同期各不同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从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P2-3

后记

本书的研究和撰写得到香港学术研究委员会资助。全书由我单独策划、研究和执笔撰写;资料收集和整合人员包括:李允、范娟娟、周鸣捷、郑裴、葛文明、宋文麟、林晨、孔融、倪静雪。上海蓝村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徐苗和毛思远也参加了本书稿的打印、编辑和校对工作。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特别对近年来有关网络资料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书中能确切指明材料或观点出处的,都尽可能在文中予以表明,以便读者深入研究。由于可能的疏漏,或未加引用的,或以某种方式滥用的,在此也向专家、学者致歉不另。

谨此付梓出版之际,我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程超泽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来自何方?

1.中国奇迹/2

2.夕阳余晖下的中国奇迹/9

3.“中国奇迹”内生性机制没有变/12

4.处在千载一遇的大历史格局中/15

5.在战略转型中构筑中国竞争优势/18

6.战略转型的制度保驾护航/20

7.增长还能持续多久?/24

第二章 迎来大消费时代

1.九亿人口的新农村建设/30

2.快速城镇化:内需增长的重要推手/34

3.内需的革命因素/39

第三章 新经济时代

1.在危机中审时度势/44

2.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45

3.十万亿发展新兴产业引发的思考/48

4.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全国拼图/50

第四章 巨国效应:一个永续增长的话题

1.十三亿人口的巨国效应/54

2.梯度增长:从沿海到内陆/62

3.中国规模经济效应/66

4.从边缘走向“中央王国”/75

5.高铁:加速的中国巨国效应

第五章 中国崛起的猜想

1.“全球重心”正向中国转移

2.中国前景:全球新坐标系/89

3.中国“赶超”

4.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5.中国世纪:光荣与梦想

第六章 世界最大一次股市泡沫

1·站在投资荣景长周期的起点上/114

2.四大市场预期的耦合和叠加/117

3.中国崛起的价值重估/125

4·股市终将走上价值投资的不归路/130

5.碎步走向超级长牛市/137

6.迎来伟大的中国投资时代/141

第七章 未来中国成长的烦恼

1.迎接老龄化时代/150

2.中国产业升级转型之困/155

3.发展的代价/158

4·被严格框定的资源承载条件/161

5.经济转型的两难选择/168

6.中国崛起的国际制衡/173

第八章 西方应正确认识中国

1.威胁还是机遇?/182

2.究竟谁是威胁?/187

3.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察角度/191

4.正视中国强势崛起的事实/195

5.围堵中国绝无可能/202

6.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205

7.对美国的建言:务实对华政策/207

第九章 第二次起飞:迎接内外部治理的挑战

1.本书的一些重要结论/212

2.第二次起飞成功的关键/213

3.在硬约束下寻觅非传统现代化模式/214

4.需要“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218

5.呼唤政府在新政上的主导地位/221

6.崛起的中国应有接纳世界的胸怀./222

7.尾声/224

后记

序言

在整个20世纪,中国在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后,它的领导人终于得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现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有远见的“强国富民”战略,并显示出赶超世界强国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1%。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政府实力获得极大提高:1980年,中国GDP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8558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89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又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股票调查部部长小原笃次认为:“2025年前后中国GDP将超过美国。”

自从日本在明治时期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像当今崛起的中国这样,对世界秩序产生如此举足轻重的潜在作用。在向世界强国地位挺进过程中,中国拥有诸多优势:过去30多年来9.1%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洲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以及现代化的军队。

显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此朝前看,中国的前进步伐没有理由慢下来。可以相信,最迟至2030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对中国发展表示了忧虑。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说,“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依靠公共投资建设来拉动。中国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在经合组织主任研究员、中国与印度问题专家理查德·赫德看来,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庞大的人口,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城镇化进程所带动的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

法国经济学家迪亚娜·奥什海什说,中国仍是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技术创新领域。在她看来,中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来提升能力和掌控技术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因为跨国公司处处设防,极力保护核心技术和机密。奥什海什认为,创新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国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新兴实验室的条件”。

在忧虑中国未来发展的观点里,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在2006年他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里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他语出惊人地表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上升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整个经济几乎破产,但现在的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证,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的专著里更是设问,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笔者虽然不能苟同罗杰斯所说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论断,更不能认同克鲁格曼咒语式的轻率假设,但却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经济自罗杰斯2006年提出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论断时,已到了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阶段性巅峰,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顺理成章地促成了这种拐点向下的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后各类矛盾和冲突已日积月累到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临界点,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十字路口。如果不适时进行深层次调整和变革,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历史共相继出现过21种不同的文明,其中14种已经消亡,6种正在衰落。消亡与衰落的比例如此之高,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一个真理,即历史没有直通车。这一结论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也同样有用,虽然苦口,却是有益的醒世恒言。

今天,中国面对鲜花与陷阱并存、掌声与噪音共鸣的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建言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必须有第二次起飞。本书论述就是着力围绕着“中国经济第二次起飞”这个命题展开的,但写本书的原动力则来自:第一,上述克鲁格曼“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给笔者造成的神经刺激。书稿非正面地回应了克鲁格曼,虽然笔者认为,中国在其发展进程中有其不可趋避的困境。第二,与克鲁格曼同为美国经济学家的史蒂芬·罗奇给笔者的重要启示。他在耶鲁大学开设了一门全新的中国课程——未来的中国。罗奇说:“我对未来的中国的前景极其乐观,这也是我持续向我的学生灌输的信息。”一个外国学者尚且开设了一门“未来的中国学”,然而在偌大的中国,好几千家大学里,恐怕还没有任何一家的教授开设类似相关课程。显然,本书是写给国人,也是写给世界的,因为在他们那里,对中国有太多无知,以及由无知而引发的误判。

笔者试图告诉读者:第一,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中国及其经济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显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趋势将愈益显现。了解中国已是所有国人和世人无法回避并忽视的。第二,对中国及其经济在过去乃至未来会有一些误解,增进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将有助于对中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现在和未来中国经济是个什么模样,连生长在中国的很多中国人可能都浑然不知。就像罗奇在美国要告诉美国人未来的中国一样,本书试图告诉读者如何来正确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经济。

本书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缜密的铺排,剖析21世纪中国在达到阶段性巅峰后有可能实现第二次起飞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新农村运动、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生活方式观、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本书还对21世纪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后的地位的问题做出了创见性预测论证。

本书在大篇幅分析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的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种种题中应有之义的潜在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社会非稳态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所谓成长烦恼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

最后,笔者呼吁西方正确认识中国;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驳斥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这一无稽之谈,论证中国经济发展非但不是世界之祸,而是世界之福;中国崛起非但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而且还是贡献。

本书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l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

内容推荐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由程超泽所著,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剖析影响21世纪中国实现第二次起飞的种种因素。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以及潜在的增长优势。包括劳动力优势、后发和大国优势、非均衡增长优势、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潜在的隐忧、困境和危机。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

编辑推荐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作者程超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这一无稽之谈,论证中国经济发展非但不是世界之祸,而是世界之福,呼吁西方正确认识中国。

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超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320735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