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忠实的自我审视与我们民族刚刚开始的社会转型完全同步。这一点特别耐人深思,却又常常被人忽略。

王仲生、王向力编著的《陈忠实的文学人生》客观地勾勒出一条线索简单明晰的“路线图”,展现陈忠实已走过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

内容推荐

在《陈忠实的文学人生》中,作者王仲生、王向力以作家陈忠实同龄人的眼光,审视陈忠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文学创作活动和心理的变化,具体细致地分析作品,循其文学创作旅程中留下的每一步脚印,《陈忠实的文学人生》探究《白鹿原》这部“民族秘史”诞生的深层原因。

目录

第一章 文学那一根敏感的神经/1

一 火车,一声汽笛的长鸣/1

二 父亲,人生的第一位老师/5

三 一条河和一座原/9

四 “错过了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18

五 一根对文学敏感的神经/21

六 与军徽擦肩而过/25

七 寂寞长夜里的文学梦/27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里的曲折行走/30

一 绝望中的“涅架”/30

二 不该发生的,又难以避免的/33

第三章 第一次“精神剥离”/47

第四章 真正的文学创作的起点:“我并不高明”/61

第五章 1982年:单纯与复杂/84

第六章 从与农民共反思到与民族共反思/105

第七章 走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126

一 尝试“后现代”/126

二 历史与道德的错位/128

三 向历史的幽深处诘问/131

四 作家的艰难转型/140

第八章 第二次“精神剥离”/148

第九章 《白鹿原》创作的萌动与准备/162

一 创作实践是作家最好的老师/162

二 “文化热”的兴起与文化心理结构/165

三 遭遇卡朋铁尔/168

四 “炼狱”与救赎:动机之一/170

五 人文精神与子民作家:动机之二/171

六 陈忠实的艺术心理结构:动机之三/173

七 强烈的生命意识:动机之四/177

八 从“熟悉”进入“不熟悉”/184

第十章 《白鹿原》的沉静书写与顺利出版/188

第十一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上):历史与革命/204

一 《白鹿原》的历史叙述/206

二 《白鹿原》的革命言说/231

第十二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下):伦理、风俗、性和神秘文化/235

一 《白鹿原》的伦理生活/235

二 《白鹿原》的风俗世界/243

三 《白鹿原》的神秘文化/250

四 《白鹿原》的性描写/254

第十三章 《白鹿原》人物论/263

一 “革命”符号里的白灵和黑娃/263

二 白鹿精神与朱先生/283

三 小娥与鹿三/299

四 白嘉轩、鹿子霖及其他/306

第十四章 恢宏、凝重:《白鹿原》审美特征/327

一 《白鹿原》的审美特征/327

二 《白鹿原》的结构/346

三 《白鹿原》的叙述方式/350

四 关于语言问题/356

五 从追求到突破/362

第十五章 “巅峰”后的起伏峰峦/368

第十六章 真诚的行走笔记——散文、报告文学/380

第十七章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创作论与文学评论/391

参考资料/422

后记/426

试读章节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全国人民欣喜若狂,迎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又一次“解放”。“文革”灾难之深重,“文革”结束之必然,由此可见、可证。“拨乱反正”成为社会的共同话语和行动实践。

陈忠实似乎走得更远。

1976年春,那篇不该创作的《无畏》以及对生活做出简单判断、谬误判断的几篇小说,使陈忠实陷人极度痛苦。他“尴尬而又羞愧”,但他并不想让人原谅,也不愿被人原谅。

错误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演。

特殊历史时期所犯的“难以避免”的错误,不等于不是错误,不等于可以原谅自己。惟其“难以避免”,要从错误中走出,需要付出更多的自省,更多的自我批评。

一度,陈忠实因此而萌生了告别政坛、告别文坛,重返学校做一名乡村教师的念头。

“我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巨大欢欣与写作上的失措形成激烈的冲突。”多年后,陈忠实仍然不忘他那段内心的隐痛,这种痛苦,一直持续到1979年。

逃避,不是陈忠实的选择,这不符合他的性格、脾性。

也许,“人生为什么而存在”,较之“世界是什么”,是更直接、更迫切的问题。这对于每个生命意识自觉而强烈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对陈忠实更是如此。

人,必须明确,他想实现什么以及他相信能够实现什么,也就是把真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这才是人的本质、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即为一抛掷的可能性。

文学,而不是其他,是陈忠实命运的抛物线,他把它握紧,坚持不懈地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他战胜了屈辱,战胜了心灰意冷,战胜了自卑和软弱。“我充分而又清醒地能够对自己的过失做出判断。”与“文革”中的第一次人生大尴尬的“决定性好处”相比,这又一次大尴尬让陈忠实经历了又一次的生命体验,“得按自己的心的所思去说自己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然——便不说,更不做。”

冷静与清醒联袂而行。陈忠实一边清理着纷乱的思绪,一边投入到文学的阅读中去。

阅读可以在疗伤治病中起到抚慰病患心理、安定情绪的作用,这早已为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所证明。关羽手持《春秋左传》刮骨疗臂,至今传诵。陆游诗云“读书有味忘身老”,“病需书卷作良药”。

陈忠实的阅读,不是“转移”,而是从阅读里寻找答案。他不断拷问自己:“怎样打破极‘左’的文学套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答案是反过来,“你要去理解真正的文学,你就要阅读真正的文学。”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那一套谬论,它的荒谬的逻辑、它的与农民现实生活的相违相背,陈忠实深受其害,与之诀别并不困难。而从文学观念上,与“十七年文学”尤其“文革”中的极“左”文艺思想彻底告别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自有阅读能力以来,陈忠实主要接触到的是“十七年文学”。如何评价“十七年文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在“文革”中走向极端的“左”的种种表现和做法,与“十七年文学”显然存在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这主要是指:把“文学为人民服务”简约为“为工农兵服务”,而且将此与国家话语、国家意志、国家意识形态合而为一。  由于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将文学事业与国家事务紧密联系为一,造成了把文学视为政策阐释的简单化判断,并因此形成了文学对生活的单向性,以反映(即讴歌)新生活、塑造新人物为主导,对于生活与现实的复杂性缺乏有深度的揭示与表现;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简单化倾向,甚至是粗暴的批评。在过分强调文学的倾向性的同时,忽略甚至践踏了对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的培育。

只要看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文化大革命”更是以批判“海瑞罢官”为其肇始,即不难发现,在所谓的“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的疾风骤雨中,文学总是成为“风向标”而首先遭到冲击的这样一个严酷现实;就不难看到文学生存环境的艰难与困惑,有时竟是险恶。

这种反思,陈忠实主要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进行的。

“对于非文学因素和真正纯文学因素的萌生,对写作者来说,用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只有用阅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来清除。”“阅读使我进入了真正的五彩缤纷的小说世界,非文学因素基本被廓清了,我才觉得我正临门于真实的文学殿堂。”

陈忠实认为“四人帮”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因为太离谱,是可以一眼识破而唾弃不顾的。可是“十七年里极‘左’的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思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文学自己的因素,是强加以至强奸的非文学因素”。我的理解,陈忠实并不是简单地将“十七年文学”全部划入极“左”,而是将极“左”从“十七年文学”中剔除出来。我们已经讲过:“十七年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在对“文革”和“革命文学”过度阐释的情况下,常有一种将“十七年文学’’全盘否定和弃之不顾的做法,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实际发生与发展,也将造成文学史叙述的割裂与中断。

不难发现,“真实”在陈忠实的文学观念里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文学自己的因素”,应该是与这种“真实”不可分割的。它仍然属于文学反映论的范畴,它并不排除文学的虚构,而是要求虚构必须建立在真实地反映与表现生活的基础之上。

P47-50

序言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民族正气的浩荡长歌,1992年底至1993年初由《当代》刊发,1993年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至今,《白鹿原》仍是海内外华人读书界的案头书。

《白鹿原》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围绕《白鹿原》,议论蜂起。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是贬斥不屑。

这也是一切经典难免的命运。连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都对莎士比亚不以为然。对于《白鹿原》的负面评价,又有什么奇怪的?

我在《白鹿原》问世不久就写下了《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发表于《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这是国内全面评价《白鹿原》的第一篇长文,当时也曾引起一些论者的争议。

1995年春,应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之邀,我与陈忠实同行,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题中应有之义,与在美学者有过关于《白鹿原》的热烈而真诚的讨论。

2010年元月,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在美国新泽西,我又一次讲《白鹿原》,面对挤满了大厅的来自不同国度、地区的热爱《白鹿原》的听众,我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在热爱《白鹿原》的朋友中,尤其是文学圈子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白鹿原》何以会出现?不少熟悉陈忠实的文学同仁,私下里都认为《白鹿原》出于陈忠实笔下有点不可思议,简直是横空出世,缺乏铺垫。

早在1991年,我就写过《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这篇文章认为,细读20世纪80年代后期陈忠实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陈忠实将会有长篇问世(其时忠实的长篇创作还深藏不露)。此语“不幸”为不久《白鹿原》的出版所证实。写该文的时候,我与忠实并不熟识。我是从阅读陈忠实作品走近忠实的。

新文学走过了百年历史,新长篇小说里有过《科尔沁草原》《财主的儿女们》《呼兰河传》,有过《激流三部曲》《子夜》《死水微澜》,有过《红旗谱》《三家巷》,有过《围城》《金锁记》,如《白鹿原》这样将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家族矛盾纠缠为一体的民族命运,以长篇巨制形象而完整地呈现于文学的可曾有过?不论生活多么苦难而艰辛,命运多么不幸且不公,我们民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的生存诉求,可曾有过《白鹿原》这么恢宏而扎实的艺术表现?

我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高度评价《白鹿原》的。

《白鹿原》绝非天外来客,更不是神来之笔。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文学产物,它更是陈忠实不断自我剥离,与对象剥离以突破自我的文学创新。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就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写的,它力求回答两个问题:

《白鹿原》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

《白鹿原》是怎样写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生活、思想、艺术积累上生发而成的?

这当然不会是唯一的,更不会是最终的回答。

我深知我的局限。

我越来越感到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说,我们常常会犯错误,不同之处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不会如孔子那样乐观,我深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的无知;但,我愿意去求得一点点进步,在“无涯”的求知路上,认真举步。

谨以此书求教于同好、同仁!

王仲生

2012年1月愚斋

后记

关注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尤其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至今近40年了。

陈忠实,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历尽艰难与曲折,在不断反思与自我超越中,给我们奉献了《白鹿原》,这是一个文学的“传奇”。

陈忠实的文学创作道路也是一个“传奇”。

只有把《白鹿原》置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既定语境中,置于陈忠实翻越大山的艰辛跋涉中,我们才能理解《白鹿原》。

关注陈忠实,是在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关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

关注陈忠实,是在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关注我们民族从屈辱中奋起,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历程。

早就想写的这本书,是一本“迟到”的书。

一直在期待能从一个相对长的时空审视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避免种种的局限。

岁月推移,时不我待。

我是从陈忠实的文本走近陈忠实的。我不曾与陈忠实有过任何访谈。也许是一种偏见,我以为访谈多系事后的追述,其真实性存疑。但我不否定别人的访谈,这些谈话总能给我们提供不少可贵的信息,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陈忠实和陈忠实的创作。

关于陈忠实和他的创作,仍有许多话可说,这是与我国的当代文学,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思考。

思考无止境。

感谢我的老伴。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离不开老伴的支持和督促。夏日炎炎,冬雪皑皑,老伴陪我查资料、搞复印;窗前、灯下,老伴为我抄写书稿,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感谢王向力。向力是我的学生,更是文友。他是白鹿原上人,长期从事创作。他热爱《白鹿原》,一直在研究蓝田文化。

我与他合作,才完成这本书。

他写了《一条河与一座原》(第二章第三节),《白鹿原》的结构、叙述方式、关于语言问题、从追求到突破(第十四章第二、三、四、五节)。这些部分,提纲是我与向力讨论的,写完,我又做了些文字上的修改。

向力邀请我与老伴实地考察了白鹿原。

我们参观了中共蓝田第一个特别党支部成立的旧址,如今已是一个纪念馆。

我们瞻仰了蓝田革命烈士胡达明的墓地,在一片槐林里。

我们来到白鹿原的最东端将军岭,在那里可以望见篑山和其上的文峰塔,以及它身后的辋川山谷和连绵的群山。

我们走过了欣欣向荣的白鹿原新农村,感受到变革给白鹿原带来的活力和希望,问题和困惑……

校对完全书文稿,这才发现,《毛茸茸的酸杏儿》《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这一组关于风格多样的文字,以及大拇指与黑娃在小说人物配置与结构中的地位与意蕴,全部删除在近十万字的初稿中了。欲弥补,旧稿难寻;甫重写,付梓在即。这缺憾,只有留待以后补遗了。

其实,写书,总是有缺憾的。

此书的缺憾,岂止前面所述,更期待热心的读者指正。

感谢下叔、雷电、君利、陈正奇、邢小利等诸位朋友,他们的友谊和支持让我顺利完成了书稿的写作。

王仲生  2012年1月愚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忠实的文学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仲生//王向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65359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6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