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现在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我陪,经常说爷爷奶奶(他们都75岁了)老了,要妈妈,还会说“妈妈回来爸爸去上班”(老公公司离家近——中午回家吃饭),经常哭闹,我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就凶她,她就不哭了。
现在,孩子想变成妈妈的跟屁虫,只有妈妈在她才觉得安心。但妈妈要上班,可想而知,妈妈每次出门时孩子都是死死抱着妈妈不肯撒手、哭得很厉害的。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妈妈离开后的时间,孩子也会过得很不开心。现在,让我们变成这个可怜的女孩儿,想象一下她一天的生活吧。我们得先给她取个名字,就叫“盼盼”吧,因为她总是盼着妈妈早点回家。
妈妈走后,盼盼还在抽抽搭搭地哭着,奶奶在一旁哄她:“盼盼,乖,妈妈要上班,有奶奶陪着你是一样的啊。”盼盼一听,哭得更厉害,她意识到接下来的所有时间都见不到妈妈了。奶奶年纪大了,一也没精力费心去安抚孙女了。况且对于老人来说,打扫卫生、洗衣服、准备午饭是眼前更需要做的事情。
盼盼哭累了,才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她想起昨天晚上妈妈睡前讲的故事,那个故事真好听。她跑到自己的小房间里,但枕头旁边没有那本书,一定是妈妈收拾起来了。她跑去找奶奶:“奶奶,你帮我找找那本小熊住山洞的书吧。”奶奶完全不懂盼盼在说些什么,也就不可能帮她找了,只好说:“盼盼,乖,奶奶还有事情要做呢,等你妈妈回来拿给你吧。”
盼盼想:图画书不能看了,那我画画吧,可画纸和画笔在哪里呢?盼盼再次去找奶奶,奶奶还是那句话:“盼盼,乖,奶奶还有事情要做呢,等你妈妈回来拿给你吧。”
就这样,盼盼想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成。好不容易,吃午餐的时间到了,盼盼看到了爸爸,和爸爸高高兴兴地吃完午餐,盼盼又想起了她的图画书、画笔以及最喜欢的玩具。但爸爸心里记挂着新开张的公司,哪顾得上帮盼盼找这些东西啊,爸爸也跟盼盼说了同样的话:“盼盼,乖,爸爸还有事情要做呢,等你妈妈回来拿给你吧。”盼盼的一整天就这么过去了,直到妈妈回来。
写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盼盼不让妈妈出门的那一幕了,也会非常心疼这个小小的跟屁虫。那么盼盼的妈妈就更心疼了,我们接着看妈妈的描述吧:
她出去很胆小,很少跟小朋友玩,白天睡觉醒来见我不在就会哭。我周末都会搞得很累,觉得小孩也很可怜。
成人往往习惯性地轻视孩子们。有一次我在门洞前等人,门洞前站着3个小孩,大大小小在3—5岁之间,他们的对话有:“昨天我爸爸给我买的飞机,我一下到天上、一下到地上”;“我昨天给布娃娃穿衣服了,妈妈夸我穿得漂亮”……可见,孩子间的交往过程从本质上说和成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在分享自己的成功、显示自己的自信,只不过成人更善于伪装、藏头露尾。如果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在群体中也就会默默无言,孩子同样如此。·所以,爱哭、胆小、依赖、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总是发生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看起来是一堆问题,其实只需从一件事情开始做起,那就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庭生活。
P4-5
亲子之间,无论孩子对家长有多依赖,家长对孩子有多呵护,孩子最终将走向独立。在孩子“完全独立、走向社会”之前的成长岁月里,一方面,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包办代替。在“管”与“放”之间如何权衡,是对家长最大的考验。
本书正是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主题入手,从“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从我2000多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这些案例均来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成长”。此公号于2013年12月28日创建,至今已走过1118天。在此期间,我通过专题、家长辅导班、家长沙龙、在线答疑等方式,接受家长关于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咨询2000多人次。
我一直主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家庭。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分析和判断,再给出实用的、有操作性的建议。本书所述,皆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来自50个不同的家庭。无论您的孩子有怎样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您的家庭有怎样的特殊情况,相信您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写到此处,我仿佛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不禁想起每次为家长朋友咨询结束时说的那句话:“希望能够帮到您。”同样,我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到更多的、正在为孩子的心理成长而焦虑的家长们。2000多案例犹如2000多个活生生的面孔,此刻一一浮现在眼前,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触发我创建公号“儿童心理成长”的那件往事——
2013年的一天,幼师班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说,5岁的儿子说她是“啃老族”。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陪伴儿子长大的妈妈伤心极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我安慰她说:“孩子哪里懂‘啃老族’是什么意思,听到这么个词,就用用,觉得好玩呢。”
她说:“不是的,孩子还补充说,妈妈不工作,没有赚钱,靠人养着,就是‘啃老族’。”
我建议她回去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可以让孩子设想下面这些情景:
1.你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想不想有个人听你说说话啊?
2.想不想有人带你去游乐场玩啊?
3.如果我上班,你问我:“妈妈,你陪我说说话好吗?”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想聊天了。宝贝,你会高兴吗?”
4.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带你去游乐场玩。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要加班啊,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去游乐场呢。宝贝,你会伤心吗?” 5.宝贝,因为妈妈是那么地爱你,所以,妈妈愿意不工作、不赚钱,就在家里,陪着宝贝快快乐乐地长大。
我特别提示她说:“不要说,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呀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背负很大的压力,只说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我自己愿意放弃这一切。”
其实,在这个事情当中,有一个人的态度比谁都重要!这个人就是这位可敬妈妈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赞赏的目光注视妻子,让孩子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敬重,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
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所有的妈妈都要全职在家,也不是职场妈妈就可以不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各不相同。我们没必要羡慕谁或者诟病谁,只要自己和身边人觉得适宜就好。
正是这位学生的亲子对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下年轻父母的不易。20世纪末至今,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长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与自己小时候截然不同。作为一个身处学习型社会、并对孩子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动地学习教育知识。所以,我很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创建“儿童心理成长”公众号的初衷。
刘鸿雁
2017年1月8日 于上海工作室
刘鸿雁著的《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入手,由“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均从作者2000多个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刘鸿雁著的《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选取近50个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切中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对广大家长具有开悟性的引领作用。全书共分九章,每章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设计层层递进。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教育理论与案例叙事自然交融,可读性强。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家长已越过教育理念普及期,更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的专业建议。此书所选案例经家长实际操作和跟踪反馈,是难得的实用性家庭教育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