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新知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神秘的曼陀罗花会根据采收人的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药效?中亚地区有能长出绵羊的植物——“地生羊”?无畏的波斯人如何从无边无际的“水银海”中获得水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经典著作。它独树一帜的分类方法和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博物学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拥有持久的魅力。
目录
致谢
前言 嗜墨:好奇的天性
第一章 孕育:一位博物学家的诞生
第二章 生成:博物学家如何剖析世界
插曲 “龙在这里”:《本草纲目》巡游指南
第三章 变化之根本:《本草纲目》中的五行
第四章 变化之萌蘖:《本草纲目》中的植物与“服器”
第五章 变化的身体:《本草纲目》中的昆虫
第六章 变化中的万物:《本草纲目》中的兽与人
终论 死亡与重生:李时珍在后世的接受史
附录一 李时珍:历代诸家本草
附录二 《本草纲目》内容架构
导语
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这是一位西方的中国史研究者通过对《本草纲目》及其相关文本的阅读,尝试从李时珍的视角反观其自身的大胆实验,也是能够让我们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体验。
作者通过解读《本草纲目》的内容构成、分析李时珍获取和辨析文本收藏的方式,并与同时期的西方博物学者的研究方式加以比对,来理解他是如何将自己的认知实践方法应用于理解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的研究中的。李时珍试图将他所观察和认识到的自然与人体的变化加以调和贯通,转化为一种以自然史为依据的医学实践来治愈人类,他对自然界知识复杂性、多元性的认可,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历史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这或许是第一本用英语来讨论《本草纲目》的著作。
作者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毫无
疑问的重要意义。
——斯蒂夫·摩尔,《奇异时代》杂志
对中国医学史和自然知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
项引人入胜、信息量丰富的研究。
——J.W.道本,《选择》杂志
精彩页
据说很久以前,在拂林国这个地方,有一个方圆达四五十里的水银海。当地人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从这个巨大的宝库中提取水银。他们在离岸十里远的地方挖几十个坑。然后派出强壮的骑手骑上优良的骏马,人马皆贴上一层金箔,令他们奔赴水银海。当骑手接近大海时,日头照耀着他们,身上的镀金层闪闪发光,水银便会如大浪般翻滚而来,紧紧追逐着骑手,就像是要把他们金光闪耀的身体包裹住一样。骑手转身疾驰而去,水银则紧追不舍。那些速度太慢的人很快就被水银吞没了,当幸存下来的骑手经过事先挖好的坑道时,水银就涌进坑里,并滞留在其中。当地人将其与香草一起熬煮,制成花汞。(《本草纲目》卷9,“水银·集解”。这个故事引自陈霆的《两山墨谈》。)
尽管宋应星(生于1587年)在《天工开物》中讥讽这个故事“无端狂妄”,并不可信,但早他一代的前辈李时珍却给予了足够严肃的对待,他在深入思考后批判性地甄别了镀金骑士的传闻。(参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解释说,水银具有诸般神奇的特性,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他描述了方术家用他们所谓的“神奇液体”制作蜡烛的过程,他们利用这种特制的蜡烛发出的光来寻找珍贵或藏匿起来的物体:“方术家以水银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为炷,照于有金宝处,即知金、银、铜、铁、铅、玉、龟、蛇、妖怪,故谓之灵液。”(《本草纲目》卷9,“水银”)
水银是一种曾引发大量学术争论的自然物:因为它既可以瞬间致人死亡,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不朽生命,所以它的特性需要被清楚发掘。为了理解李时珍对镀金骑士和水银海的故事所做的解释,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水银作为一种金属,是五行基本元素的物理表现之一。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力量,五行调节了宇宙中所有的变化,并帮助形成了《本草纲目》的体例结构和作者的认知决策。
……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历代对于变化本身所持的看法及产生的诸多争论与分歧,因为此前的著作者们认为自然界的变革是如此明显昭彰,而且往往又非常奇特,很值得阐发和辩论。有鉴于此,李时珍不得不思索各种办法以甄别这些主张中究竟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在他的这部杰作中,他非常努力地想要赋予那些关于腐朽、呼吸、死亡和其他变形的动物寓言合理性,并从中发展出了自己对于宇宙万物的阐释,即宇宙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实体的集合——事实上,正是流动创造了实体。他最终构建出一幅关于自然世界的图景,里面充满了各种过程,而变化是这幅图景和各类过程最基本的存在前提之一。
李时珍描述自然变迁中最基本元素的状貌,就像是在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本草纲目》卷5,序言),火赋予万物生命和死亡(《本草纲目》卷6,“阳火、阴火·集解”),而宇宙变化的奇迹具体体现在作为“气之根,土之骨”的石身上。作为“气”的具象化和有形化,水、土、火、石等物质,其存在样态的转变可能从柔软到坚硬(典型的如钟乳石的形成),从活跃到静止(典型的如植物化石),从生机勃勃到麻木不仁(如动物和人的石化),或从无形到有形(如雷电、地震和星辰的凝固缩影)。(《本草纲目》卷8,序言)这是对“气”和“气”在宇宙万物上的具体物质呈现即“物”所表现出的各种特质的一种唤起性陈述:柔软或坚硬,运动或静止,精神或灵魂,感觉或感受,以及形状或形式。
李时珍描述这些特质之间的转变,经常使用两个词语:“变”和“化”。虽然这两个专有名词不容易找到严密对应的英语单词,但简单地讨论一下它们的用法并做适度引申,就可以了解它们在《本草纲目》的文本中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这两个字眼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复合词“变化”,这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术语,指向了自然界的普遍变化,但也同时意味着在植物、动物和宇宙其他物质之间转变的情形。
“变”最广泛用于讨论自然物发生的某个方面的变化:头发“变白”(《本草纲目》卷4,“百病主治药·须发”),头上所生虱子“变黑”(《本草纲目》卷40,“人虱·集解”),也即任何物体在颜色上的改变。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见的改变也是一种变化。血管可以“变通”(畅通无碍),体液或寄生虫可以“变动”(开始移动)。“变”所指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的,最重要的是,它不一定标记着生物生命周期中某个可预见的阶段。物体的“变”经常让人匪夷所思。(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中医人类学家许小丽曾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里“变”和“化”的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化”所指的变化主要在人体内进行,是看不见的,而“变”所指的变化在观察者的眼中是可见的。)它甚至可以指乌龟或蘑菇所经历的长达一千年的缓慢演变过程。“化”在医学文献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李时珍的文本中,“化”的使用频率是“变”的两倍多,部分原因是它包含着“溶解”的意思,有几百种药方要求将药材粉末“化”在水、酒或血液等液体里。(据我自己统计,“变”字在《本草纲目》中出现了300 多次,“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新知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卡拉·纳皮
译者 译者:刘黎琼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73143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22-11-01
首版时间 2022-11-01
印刷时间 202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10
CIP核字 2021230044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