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框里的老人沉默不语,只有一丝笑容从嘴角闪过。
“我想知道,您在镜框里多久了呀?”
老人不言不语,只有慈祥的微笑,从脸上闪过。
“老爷爷,人们都尊敬您、羡慕您,多好呀。我要进到镜框里去,您肯帮助我吗?”
老人的脸上闪现出一丝惊异,眼光变得严肃起来。
“答应了吧!我太想进镜框里去了,天天都想,连在梦里也想呢……”
老人叹了口气,面孔变得深沉庄严,苍老的声音脱口而出:
“孩子,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但你会后悔的!”
小姑娘连声叫着:“不,不,不……我不后悔,决不后悔。”
老人又深深叹了口气,慢悠悠地说:“孩子,你还不懂得生活。漫长的人生道路,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连串沉重的脚印儿像一条结实的锁链,通向这小小的镜框里,将我牢牢地拴住。但我的道路还在继续,远远没有结束。不过,我可以让你代替我一段时间……你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太好了,让我马上跳进镜框里去吧。”
仿佛一片落叶飘下,仿佛一缕轻烟飞散,老人从镜框里轻轻地走下来,一双有力的大手,像蒲团一样把小姑娘托起,把她稳稳地放进镜框里。
小姑娘是独生女。爸爸、妈妈爱她,爷爷、奶奶爱她,外公、外婆爱她,所有爱这个家庭的人都爱她。她长得漂亮,妈妈也很会打扮她,火红的小皮靴子、雪白的纱衣裙、闪光的项链发卡、色彩艳丽的绸带,她像小公主一样在很多场合接受亲切的微笑和祝愿。她有吃不完的好东西,从小是用香甜的蜜汁喂大的:脆甜的金梨、清香的苹果、多汁的葡萄、新鲜的蜜桃,好像会及时地自己跑到小姑娘面前。小姑娘很聪明,画画、弹琴、唱歌、跳舞,参加游泳比赛,得过不少奖状,受到很多称赞。小伙伴们羡慕她,老师喜欢她,爸爸妈妈因为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她太幸福了,难怪她的名字叫甜杏儿。
杏儿一天天长大,她习惯了接受笑脸和掌声,陪伴她的礼物来得太容易,所以她并不珍惜。她有一句不离嘴的话,就是:“我要……”这口头语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满足她的任何愿望。
“我要,我要……”
小自行车啦,望远镜啦,会自动奏乐的洋娃娃啦,一摞摞的故事书、画册、录音带啦,一米高的大熊猫啦,许许多多可爱的东西,随着一声声“我要”,便进到甜杏儿的家里。她的玩具堆满了屋子的各个角落,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橱柜,甚至吊在窗前、屋顶、床头上,她的家像一个货色齐全的儿童商店。
“我要……”真是一把具有魔力的金钥匙。 蚕宝宝
杏儿的身边,几乎用闪光的丝网围了起来。这网柔软而又透明,一般人看不见它。这网保护着小姑娘,使她摔倒了也不会疼痛受伤。杏儿生活得很舒服,她的需要都有人为她准备好,安排妥当。许多同龄的孩子都很羡慕她。她像一只包在丝茧里的蚕,那美丽舒适的茧,却是别人费尽心血为她织就的。好心的人们呕心沥血地为她吐的每一根丝,编织成一个安全又牢固的小茧子,将杏儿完全封闭在里边,除非她变成飞蛾,咬破丝网,否则她不可能从茧里冲出来。这茧是何等严密,足以把蚕儿闷死在里边!但织茧的人们似乎没有想到这些,或者根本就没朝这方面想,他们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如何使蚕茧更结实上。某些聪明人送了杏儿一个意味深长的绰号:“蚕宝宝”,简称就是“蚕儿”。这名字使许多人惊叹,甚至迷惑不解,不过,这名字只是在背后悄悄讲起,小姑娘自己却从来没听到过。
杏儿每天去上学,总由爸爸妈妈亲自送到学校、送进教室,爸爸妈妈为她拿着书包,提着漂亮的水壶、水杯。奶奶呢,为她熨好手绢装进衣兜里,有擦眼睛用的白手绢、擦嘴用的黄手绢、擦手用的绿手绢,区分得很清楚,上边都用丝线绣了杏儿的名字。还有叠得整齐的卫生纸,也分别塞进书包的外边口袋里。还有巧克力糖、煮熟的鸡蛋、洗干净的苹果、麦乳精、维生素,一样样地用塑料袋包好,装进尼龙袋里,这是为杏儿准备的课间加餐营养品。
走在上学的路上,杏儿又蹦又跳,好像飞出笼的小鸟儿,可妈妈不断地发出呼叫:“哎呀!别跑那么快,摔着了可不得了……”“小心眼睛碰到树枝上……”
到了教室门口,还要一遍一遍地嘱咐:“别忘了喝水!”“吃苹果削皮时,当心小刀划破了手。”“千万别用脏手揉眼睛!”p2-4
江南三月,细密的雨声中,传递着温煦的杏花香气。这时候,应和着天边隐隐滚过的隆隆雷声,青青的楠竹林里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经过了漫长的冬天的默默积蓄,泥土下的幼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了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那一瞬间,它们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这似乎已经不是在生长,分明更像是在飞翔……
——这是我刚刚写完的一篇散文中的一节。漫步在江南早春时节青青的楠竹林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的儿童文学。我甚至觉得,目前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与这春天的楠竹林生机勃勃的景象颇为相似。各种出版与传播通道的拓展与打开,给儿童文学作家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只要你拥有生长的梦想和力量,这片土壤以及土壤之上的空气、雨水、微风和阳光,就是属于你的,株绿色的生命的,正如白桦先生那句名诗所歌咏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然而,创作上的空前活跃与繁盛,也使儿童文学的编辑和出版者们面临着新的考验。丰富的资源就像大自然里的春天,摆在人人面前,读者真正需求的是什么,也许只有少数细心的人才能知悉,而如何把最好的书送到最热爱它的读者手中,却永远是一个秘密。
“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把诗人郑愁予这句诗中的“诗人”二字换成“编辑”,其实也很恰切。最好的编辑出版人,不也是黄昏时分的点灯人,为在暗夜中行路的读者挂起温暖和明亮的灯盏,照耀着他们回家的小路吗?而且,面对着如此繁盛和泥沙俱下的创作资源,一个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必须具有披沙沥金的耐心、采铜铸鼎的本事和撒豆成兵的艺术。
眉睫君和游安良君,是近几年在少儿出版界纵横驰骋的两匹“黑马”,两个人都很年轻,富有开创和进取的力量与信心。前者的强项在编辑和学术,后者的强项在出版和发行。更重要的是,两个人都与童书出版结缘并历练了不短的时间,对童书出版拥有热爱和敬畏的情怀,也累积了不少的经验、智慧和资源。我相信,这样两股力量与智慧合在一起,必将为当下的童书出版带来一些新的作为。那么,这一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家们的代表作选本丛书,算是他们的“东风第一枝”,是第一次的“竹林爆笋”。
首先,从这套书的作者阵容看,无疑是一份极其华丽的名单。当下活跃在儿童文学界的老中青四代作家、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皆在其中,如任溶溶、葛翠琳、孙幼军、金波、任大星、张秋生、曹文轩、彭懿、黄蓓佳、刘先平、冰波、汤素兰、殷健灵……
其次,从这套书的书目来看,几乎每位作家都拿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品、获奖作品,或是作家们自己偏爱和看重的个性作品,用“名篇荟萃”来形容,实不为过。如《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妖湖传说》《会唱歌的画像》《甜橙树》《野妹子》《我要做好孩子》《窗下的树皮小屋》《小巴掌童话》《中国孩子的梦》《驿马》……
第三,这套书在编选上,另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做法是,以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为基准,不拘泥于篇幅的长短和体裁的异同。有的作家的长篇作品也只是节选其最精华的章节,而给另一些中短篇杰作留出容纳的篇幅。有的作家在不同体裁形式里都有自己优秀的作品,则予以兼顾,尽可能在一本书中呈现出这位作家完整的创作风采。这种编选方法,在编辑艺术上的“含金量”最高,也最能体现编辑和出版者的眼光和功力,当然,编辑投入的心思也最多。
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多说几句。我记得20世纪50年代时出版过一本《普希金作品选》(戈宝权译),就是这样编选的,长篇节选、中短篇,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在其中,直至今天,这本书仍然是我阅读普希金的一个“宝典”般的选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80年代也编辑出版过一套方形开本的儿童文学名家作品选本,有《叶圣陶作品选》《冰心作品选》《张天翼作品选》《柯岩作品选》《管桦作品选》《葛翠琳作品选》《孙幼军作品选》《袁鹰作品选》等等,这些选本也是采用了这种长短不拘、体裁不一,只以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为基准的编法。所以,这套书三十多年来也一直为我所珍爱。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其实早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本,可惜的是,今天愿意这么去效仿的编辑越来越少了。很多编辑是怎么省事、怎么简单怎么来,以至于许多作家最终被“选来选去”的,全是浮在大家眼前的那么一两篇作品,好像这位作家就只写过这么一两篇作品似的。
儿童文学事业,无论是创作、编辑、出版、传播,都应该是纯净、精美、细致和仁爱的。这是天使和圣母般的事业。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是真善美的文学。冰心老人生前曾告诫我们:从事儿童文学事业,必须拥有一颗“慈母的心”。由叶圣陶、冰心、陈伯吹那一代儿童文学先驱所创建和奠定的一些伟大和美好的儿童文学传统,正在一代代作家和出版家手中薪火相传。
“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道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由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曾经用弗罗斯特的这几句诗来形容过自己的儿童文学之路。其实,儿童文学也并非是一条人迹稀少的小路。世界上也没有渺小的体裁,而只有渺小的作家。借用一句伟人的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是将会默默地、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还是回到江南青青的楠竹林里。在春天的楠竹林里徜徉,我也想到了中国一代代儿童文学家们的美好情怀:他们和四季的风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发着药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临冬的苦荞一起,和一道道永远流淌不尽的山泉一起,在各自的山坡和深谷间,以群体的追求、探索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这份事业的忠诚、依恋和守护,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而透过早春三月楠竹林里的爆笋奇观,我还发现了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将是金色的。
是为总序。
2014年早春时节,写于东湖畔
《会唱歌的画像》是著名作家葛翠琳的儿童文学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葛翠琳的大部分获奖作品,作品格调高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会唱歌的画像》是一部自然、亲切、充满奇特想象的童话,它把对儿童的心理关怀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定会让孩子们成熟起来。
《会唱歌的画像》是一部自然、亲切,充满奇特想象的童话。小姑娘杏儿,被一位老人放进镜框里,从此开始了不寻常的经历,抒写了作者对“真理”的探讨,对人性的无私与自私、美丽与丑陋、善与恶、怀疑与信念等主题的探寻与发现。
本书还收录了葛翠琳先生的其他名篇佳作,有《翻跟头的小木偶》《会飞的小鹿》《野葡萄》,这些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流传下来的,是当代儿童文学宝库里的经典篇目和座座高峰。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充满催人向上的励志精神和美的力量。